姚榮松老師,我最早的印象,是國文系主任常要找的對象。每當有不會華語的人客到系辦公室,助教便叫:快找姚老師來翻譯!那大約1978年,他開始當講師的時候。從來,師大國文系除了大一英文外,沒有一門外語的課程,清寒學生畢業,就是有教書的頭路,要出國留學的鳳毛麟角,國文系課程結構,是中國的、古典的,缺乏當代的、世界的。
那時姚老師剛去康乃爾大學研究1年回來。難得他有超強外文能力可考上教育部的公費留學,這在國文系研究生中是空前絕後的奇蹟,他在美國接受西方語言學的嚴謹訓練,決定以:上古漢語同源詞,作為博士論文題目,詞源學研究是現代語言學的重要領域,因而開始跨越傳統漢學聲韻之學的窠臼,而且也為他後來研究和古漢語密切關聯的台語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姚老師是才子,系狀元。國/中文系,是國民政府來台用以培養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學師資,除小學(文字、聲韻、訓詁)外、亦必修辭章、義理。姚老師於小學之外,也有許多關於文學和思想的著作,他是博學多能的通才。後來才專攻小學而語言學,因而大放異彩。語言能力的突出,英文之外,又有教育部法文的合格證,使具有深厚漢語漢字根基的年輕國文系教授,可以馳騁於英文系擅長的現代語言學的天地之中。1984年他又到全球首屈一指的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作訪問學者一年,巧我比他早一年到京都大學研究、教學也一年,這是首次,我年又大他七歲。
在這一段時間,我們兩人常同時獲得國科會的論文獎,當時系裡申請人不多,得獎人更少,也許這個原因,於1988年5月我們二人同時應邀參與接手《國文天地》雜誌社,並成為編輯委員,我們有互動的平台,我們有共同追求學術,重視台灣文化的理念。同年7月,我們和中研院學界到香港參加紀念羅香林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這是首次一起出國。後來在編教科書時,又和他與陳萬益教授等編輯共遊琉球。
難忘的1992年春,許俊雅教授那年以首位台灣文學論文得到博士,我在系務會議為她提案開「台灣文學」選修課,而群起反對,幸好在姚老師仗義執言下,終於獲得通過。這是小故事,卻是大歷史。
1990年代起,姚老師活躍於台灣聲韻、語言學界,推動 學術活動、論述,厥功甚偉。這是我陌生的領域。
1993年8月,我出任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力推展台灣本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推動台灣學的國際化,籌備召開未曾有的台灣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並即時和台北縣政府合作,接受委託教師到人文中心研習台灣文化課程,包括閩南話概論、客家話概論……,這需要姚老師的幫忙。
他正好同年獲國科會獎助,到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學院東亞語言所研究一年,他有機會研究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敦煌《切韻》殘卷,發表論文,成績斐然,結交了歐洲許多著名的漢學家。1994年回來後,在中心開〈閩南語概論〉課, 連續好幾年。而我94年接著也請假到東京大學半年(國科會原為1年), 12月我回台灣主持第一屆台灣文化國際研討會,多達五十八篇論文, 鬧熱無比。姚老師發表〈閩南語書面語漢字的類型〉,尤其兼論〈漢語方言文字學〉,這實是:〈台語漢文字學〉的架構。我發表在東京寫的〈台灣文化的理論建構〉,我倆論文皆有時代的指標性,特別是姚老師是在創構台灣語言學的—門新學科。
我在人文中心五年,舉辦好多學術會議、論文比賽、人文講席、藝文活動…姚老師多所參與、協助,他還製作《閩南語教學錄影帶》是高中輔助教具。1998年我為師大提出編撰一部台灣文化百科:《台灣文化事典》,姚老師為編輯委員,負責語言的詞條。2004年這部空前亦可能絕後的台灣百科全書,終於出版。
和姚老師鬥陣最久最有意義的功課:1997年教育部開放教科書, 南一書局有膽找我主編國中國文教科書,姚老師是不可缺的,與幾位在各領域比我更内行的本土實力派编委,共同打造含有台灣元素的六本國中現代語文教材,而贏得了多年市場的首選。一個月有多次的嚴謹的編輯會,每次都是他帶來最多的參考資料,甚至抱了一堆書,幫忙解決不少字音丶詞彙的問題。我們一直在南一編輯桌邊相處了六、七年。
其間,在2001年,我、他與許俊雅教授三人,共提出申請〈台灣文學系〉。在師大保守的處境中,簡直是與虎謀皮,校內即被退回。第二年,我們改申請〈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目的是為未來擴大成為台灣研究學院,客觀因素,幸運的經教育部通過,2003年招新生。從無到有,阮三人辛勞的的籌備,台文所聘請全國最好的師資,但直到9月8日曹永和院士開學第一堂課的前3天,仍然沒有教室。真是篳路藍縷,以啟學林。我所長一年退休,到長榮大學,姚老師接任,他創辦進修班,造福不少台語菁英,有機會進修,得到學位,而提升母語教育的素質。還與長榮合辦主題李喬研究的第五屆台灣文化國際會議,並出版精緻的論文集,寫一篇體大思精的序文,李老師稱讚備至,感動萬分。姚老師本是位完美主義者。
2012那年姚老師自師大退休,我也離開台南長榮。我們每年仍舊共同繼續在推展母語教育,我是七星文化基金會董事,每年年底,辦理小學台語演講比賽,都請姚老師幫忙擔任首席評審,到去年離職為止。
畢竟姚老師是國際級的學者,今年2020年 2月又應聘到英國威爾斯大學最著名的三一聖大衛大學Lampeter校區漢學院講學,當時台灣疫情已陷緊張,我恭喜他飛往聖地,不料4月 l i n e 說:全英鎖國,店舖關閉。歐洲大量確診,我真擔心他們父女,我說:可以寫英倫蒙難記,6月底完成教學,平安回台,10月要出版書,不是蒙難記,而是這一部名山巨著《台語漢字與詞彙研究論文集》, 而且邀我寫序,榮幸又慚愧。
我上國文系時,還喜歡文字、聲韻這兩門最需要老師教的課程。我曾以毛筆寫〈中國文字的變遷〉一文得到教育部徵歷史論文獎的大專組第一名,獎金之外,師大還記大功。聲韻學用董同龢《中國語音史》,初知由近而遠的漢語流變。考研究所,硬讀黄侃、林尹聲韻的著作,對聲、韻母分類尚有心得。研究所畢業 學科考試,沒有監考,我聲韻的答卷,還被兩位同學抓去抄!另外由姚老師新著引一書,想起1973年起近十年,我在三民書局編《大辭典》,除了暗加台灣史地名,遍找古漢語,今猶存於台語的字詞,特別補上台語的意義,可能有上百字、詞。但不敢明寫台語兩字。如鼎、箸、交關、 青盲、凌遲、伶利、才調、周至…。《大辭典》並不流行,不料姚老師廣集文獻工夫,居然也引用該書。虛幻的回憶,並沒有改變我逐漸離開文字聲韻之途的事實,比諸姚老師等語言大師的老友,我已是門外漢,我何敢對本書贊—辭。
本書包括漢字丶詞彙、句法詞義 三部分的研究論文有24篇,我有興趣要嘗試逐一拜讀,奈何是能力、體力丶時間?
本書開宗明義:〈文字是語言的陳跡,只是古文明的糟粕,……少數人的工具,語言才是全民的。〉深得我心。十幾萬年來的智人,到約五千年前文字之興,絕大多數的人類時空,都沒有文字,語言學者可以輕易看透,然而大學的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不知有多少任課教授能提醒:文學、哲學的內涵 ,本來是超文字的,今天留下來的文本,只是軀殼,是那個時空中極少部分輾轉書寫成文字而保留下來的。文字之前,不知又經過了幾種語言的轉變。詩經國風,廣大地域的異語,是經過翻譯、改寫的。〈木蘭辭〉原是阿爾泰鮮卑語。諸子百家,多不同民族語言,而用漢字傳世。所以姚老師說出文字的底層是語言。所有的民族都有語言,無不是方言,卻大多沒有文字。但是這要探討上古沒有文字的各民族的語言,可能很困難,只有子書的詞語、句法,留些線索。
姚老師個性沉穩,心細持恒。博覽群書,古今不捐。他有現代語言學的深厚基礎,從上古漢語到中古韻書《切韻》、《廣韻 》,以及北方雜劇興起、入聲漸消失的《中原音韻 》,無不有專門的論述。下逮清代漢學、…章炳麟、黄侃之。
古音之學,及近代漢語學者著作,亦多涉獵,這積累出他深研貫串古漢语的台語的成就。他文思澎湃,學術論文的湧出如他家鄉濁水溪,滾滾不絕。
整本論文實際大半與閩南語相關,具體說,作者很早就回歸以台語漢字為研究的主體,可以從他〈 兩岸閩南語認定本字的差異〉可知。尤其他說過 :
個人由傳統文化的教學轉入台灣語文的教學, 是個人思想世界的成長和轉化,… 全球化下的台灣應該走出自己的路。台灣語文的研究,是紮根的工作,如果沒有真正的台灣文化,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跟對岸爭「一邊一國」呢?(〈 地平線的另一端 〉《厲接齋學思集》頁37)
壯哉!斯言。我不禁方寸熾熱,熱淚盈眶。
我多強調文化,他更專精深入文化的内在生命:語言。沒有自己語言,就沒有自己文化。這是鐵律。
因此我敢臆測,由本書和其他姚老師的、我所知有限的著作,他的一連串千秋大業的論述體系的目標:
一、建構〈台語漢文字學〉。他長期追尋台語漢字本字、本詞的方法和理論。本書多篇的音轉學、詞源學……等方法學,最終主要是要來追尋台語字、詞的本字、本詞、本語法。他說:〈考本字,探詞源〉,就是包括形音義的台語漢字文字學。
二、建立台語漢字的規範/標準。台語沒有文字,注定死亡。全羅馬字,廢漢字, 如越南,我們已失去二百年前台灣文盲時推行的良機。至於是用台羅,且不談。但長期民間台語歌謠、詩文的漢字不一,漢字總要合理的標準化,台語漢字才能拓展、生存。標準化的規範,也要如上述理論的基礎,這是姚老師偉大學術使命, 他已經為台灣跨出了一大步。
姚老師好書、買書。我能及。但隨時收集資料,或能及。隨時手作記錄,就非我能及。他論文引用原始资料,都地毯式的收刮集结,上窮碧落下黃泉,這態度與我相同,但實際上我不如他,我-生只求絕對不抄襲、不用二手資料。論文都要有原創性,全查原典。為查一事、一人,翻開的各式各樣書,疊滿客廳,真是獺祭。我多用古籍,姚老師連眾多近人之作,也一網打盡,或許可以藉口我們研究性質有異。
現在我引用三十年前,他一篇經典之作《 閩南話書面語漢字規範原則》(本書P.11),來欣賞他論文的旁徵博引,又有邏輯系統的高度。此文構思周延,有我上述的這兩個目標,論文大要:
(一)、首先應用的歷史文獻。又細分5類:1 最早的閩南語漢字,有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 吳守禮的《綜合閩、台語基本字字典》。2《 彙音妙悟》…等泉、漳、厦、潮州語的文獻。3台灣南管曲文、歌仔册、流行歌。4台灣鄉土文學及 相關字典。5 日本時代的台語教材、辭典。
(二)、漢字類型:1.正字。分:正字、準正字、同源字。2.方言字。分:新造字、新義字。3.借音字。4.借義字。5.擬音字。
以上分類,是依漢語言學流變的聲韻,及漢字學者意見所作的詳細分類,並舉台語漢字作證,是本論文所謂規範的重要依據。
三、漢字選用原則的評估
引三位海內外學者 :鄭良偉、洪惟仁、許極燉的台語漢字著作中 ,對選用漢字的原則和看法,一一加以評論。
這篇很宏觀的論文,能集思廣益 ,收集學者選用台語漢字的看法,才能更正確的做出結論。
四、閩南話書面漢字規範原則
1.標準化不是一元化。2.語音系統化的優先考慮。3.保持漢字的優點。4.約定俗成與不造字的原則。5.虚詞須通盤規劃。
這裡也舉出許多例證。
作者(左)回憶有一段時間與姚榮松(右)兩人常同時獲得國科會的論文獎。圖/擷自莊萬壽臉書、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民報合成
五、結論有三:字源原則、俗字原則、借音原則。
這篇論文,已顯現出姚老師的學術企圖心,三十年前的功力,已極驚人。從歷史文獻看,最早400多年前的泉州《荔鏡記》陳三五娘傳奇戲文及稍晚的唐山閩南音書,最後,渡海回到台灣本土的歌仔冊 、流行歌,取材回歸台灣,而亦多以台語為例的思考來分類。至於三位學者,乃是著名的本土台語權威。姚老師實則全心行向台語之路。及至1994年在人文中心的國際會議 ,進一步發表的〈閩南語書面語使用漢字類型的分析〉一文,即以〈漢語方言文字學〉為副題,這就揭櫫了上述姚老師的兩個學術目標。本書各篇論文的內涵意義,如:歌仔册丶台語小說丶楊青矗國台語辭典…等等台灣味十足的題材,相當程度是可以聯接其中的任一目標。最有趣味性的〈台語溯源〉就是依規範在選用本字、本詞。
語言起於人類原始社會,很晚才有國家丶政治力的形成,所謂的雅言、官話、國語、標準普通話…在所屬時代都是上層的語言,閩南語的底層,姚老師有追到古越語,2000年前長江下游以南,約至紅河,是百越各族住地,屬壯侗(傣)語系(Tai k a d a i 台—卡岱),被漢語族征服同化後,成為今吳、閩、粤語等等已消失的底層 ,我感興趣的是姚老師轉引台語〈骹〉一字,有南島語源(見p.481),我問印尼小姐,果然是kaki,但好像是孤証。現在台灣人DNA基因檢測,絕大多數是古越人台卡岱與南島民族的混血,當然骹音不是始自台灣,中國是南島語系的發祥地?古百越人如何與南島民族在中國交會?現台語是先人古越語被清洗後的新語言,如今又面臨中國北方官話的清洗。我以為台灣對語言樹枝的分類,要國際化。中國是把領土内的語族、語支、獨立的語言,都叫方言 。
台語母語學校教學已行之多年,台語主要以漢字教材,漢字寫法不一,教育部 遂在2001年成立《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編輯委員會,請姚老師擔任總編輯,正得其人。經過四年,試用、修正。2008年正式公告,共1萬5千詞條,使學校教台語教科書、媒體台語工作者,有可依循的台語漢字標準字,姚老師實現了半生的理想,為台灣本土語言教育立下新的里程碑。姚老師 2015年獲教育部〈推動本土語言貢獻獎〉,實至名歸。
我2017年聖誕節胰癌手術,真不知餘命幾何?能度過八十?承蒙姚老師與李筱峰教授等諸好友主編一本我生命終極關懷的《台灣文化之進路文集》並收〈 莊萬壽及其文化學術教育〉,全部近百篇文章。
姚老師有一篇編輯過程的長序,又寫〈台灣主體性的啟蒙師〉一文,真不敢當, 細數了我們共處的美麗歲月,感人肺腑。 確實,姚老師是我一生在學界共同推動台灣文化教育的最久最好的益友、伙伴。他是我的兄弟,阿母過身、囝仔结婚,都請我講話。我且能分享他學術的成就以及對台語的貢獻。
今喜逢本台語論文集出版,是姚老師建構台語漢文字學的歷史著作,我老病之軀,竭盡餘力,祝賀之外,也重溫我們昔日的快樂歲月。
(2020年 10月26日,做腸鏡之前夜於台北杭宅)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