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從海洋之歌到湯姆與哈克~花蓮音樂印象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從海洋之歌到湯姆與哈克~花蓮音樂印象

 2016-09-21 12:04
從海洋之歌到湯姆與哈克~花蓮音樂印象。圖/花蓮縣政府
從海洋之歌到湯姆與哈克~花蓮音樂印象。圖/花蓮縣政府

■關於花蓮的阿美族歌謠

根據地理分布、傳統習俗及語音差異等因素,自北至南,阿美族可分為南勢阿美(北部)、秀姑巒阿美(中部)、海岸阿美、卑南(馬蘭)阿美及恆春阿美等五個分類群。其中定居於花蓮境內的是:南勢阿美(北部)、秀姑巒阿美(中部)及一部份的海岸阿美。就阿美族的傳統音樂而言,過去長期以來,不管是官方或民間,對於後山花蓮音樂的著墨,十分有限。到了近年,「原舞者」才積極地採集、整理並出版了屬於秀姑巒阿美的「太巴塱部落(Tabalong tribe)歌謠」,其中包括了「一般生活歌謠」:有〈祖源之歌〉〈頭目之歌〉〈織布〉〈等待捕魚人〉〈迎賓〉等及「部落祭儀歌謠」:有〈獵首〉〈祭祖〉〈祭歌〉〈除草〉〈聚會〉〈分食鹽〉〈叮嚀〉〈歡送〉等。「原舞者」藉著這些歌謠來傳達阿美族母系社會中,母性的慈愛與光芒,期待並導引離鄉背井的年輕人對原民故鄉及文化的眷念與反芻。可惜,這些難得的音樂遺產,僅為少數的學者及忠誠愛好者所收藏,一般民間大眾則鮮少關注。

倒是,近十餘年來,透過花蓮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及各地的豐年祭的歌舞活動,使傳頌阿美族部落的〈海洋之歌〉,逐漸成為大家所熟悉的阿美族豐年祭歌謠。

Ha yan, ha I yo hoy yan
hay yan ho ho yan I yo ho yan
he ye ye yo, he ye yo yan
he ye yo, ho yan he ye yo ho yan
malaod to ko pi lisingnang, o ka hemekan no singing kay ato kaying
ato finaolang, mala kiting kiting kita tayla natawlang
makapahay ko ni yaro I ta, o ka hemakang no lafang a tayni.
a mi nengneng to ilising, makakiting ma Sa kelo ki ta anini a romiad
patilieng no mita ko siki, to faucalay a kero no 原住民
ta taahgen no mita ko ladiw, saiceleng no mita masakelo
itinieng no mita mi hayanalowang, ko fancalay a kero no 原住民
no 原住民 a lising a ka ta waleng no mita

譯詞:
一年一度的豐年祭即將開始,是我們阿美族豐收謝天的日子
這幾天,年輕的男女們,手牽著手,唱著美麗的歌
在部落宜昌村,把歌歡唱
外來的嘉賓讚美,這美麗的村莊
把我們阿美族的歌聲,傳遍整個村莊
把原住民的歌聲舞蹈,盡情的散發
用我們原住民的熱情,與謝天謝地的愛來感恩
美麗的民族原住民,
不要忘了上天所賜給我們的一切,加油吧!原住民

順便值得一提的是,被列為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宣傳歌並揚名國際的阿美族民謠〈老人飲酒歌〉,因屬台東縣境內馬蘭部落,此歌未來將另覓機會介紹。

■1960-1980年代最受喜愛的合唱曲〈回憶〉

郭子究1919年出生於屏東縣新園鄉,父親為了感念基督信仰而戒除吸食鴉片惡習,將他取名「郭主教」,但在申報戶口時,戶政人員依其諧音登記其名字為「郭子究」。郭民從小隨著母親出入教會,接受教會音樂的薰陶,也培養了他對音樂的興趣和執著。

1942年,日治時期,郭子究隻身來到花蓮,為了掙一口飯了吃,首先他在「東薈芳」酒家教唱,旋即在「花蓮港音樂研究會」擔任指導老師,也展開了他在花蓮的音樂教育之旅。1943年,有一次為了講解附點音符,他寫下一段供學生學習的練習曲,後來加以潤飾而成為一首完整的演奏曲。這首演奏曲首次發表時,稱之〈思出〉。1948年,郭氏請當時從大陸來台的陳崑老師,幫此曲填詞,陳氏乃以其鄉愁之情,為此本來就具有思鄉情愫的曲調填上歌詞,取名為〈回憶〉;到了1965年,為了花中合唱團參加比賽之需,始由呂佩琳老師在原曲演奏部份再加上後半段歌詞,而成為華語版〈回憶〉的完整歌詞。

好歌永遠不會寂寞,到了1996年,花中61級校友,也是郭老師學生陳黎(文學家,本名陳膺文),為了讓此曲也能回到脚下土地的生活與記憶,於是填入台語新詞,仍然稱之〈回憶〉(台語版)。

郭子究好學不倦,以小學畢的學歷,經過不間斷地苦讀勤練,1950年考上初中音樂教師,1956年他更成為合格的高中音樂教師,其努力不懈的精神令人敬佩,並成為苦讀成功的典範。郭老師自1946年進入花中代課,直到1980年退休,在花中從事音樂教育34年。他孜孜又默默地為學生犧牲奉獻、慷慨解囊,如慈父般的照料學生,是花中學生心目中最偉大的老師。此外,郭子究老師一生為花蓮留下〈回憶〉〈花蓮舞曲〉〈你來〉〈花蓮縣歌〉〈花中校歌〉等名曲,他的樂音不斷地在花蓮的土地上傳唱著,每個音符都有如從天而降的甘露,滋潤著每個在地人的心。也因此,花蓮人稱他為「花蓮音樂之父」。

■幾乎被遺忘的花蓮音樂才子 ─ 林文隆

林文隆,1946年出生於花蓮縣南端的富里鄉。從小喜歡唱歌,小學就開始參加歌唱比賽。服兵役時,也因歌唱比賽獲獎而被選入陸軍大宛歌劇隊。

1971年,由洪小喬主持,鼓勵國人創作、演唱自己的歌的「金曲獎」在中視開播,當時林文隆以自創詞曲和演唱的〈友情〉,不但獲得評審的贊賞,也贏得廣眾的廻響。〈友情〉不但成為1970年代風靡全台的經典歌曲,甚至一直到今天仍然是社團、親族、友人或家庭聚會時的必唱歌曲。

林文隆,天生的好歌喉,音域寬廣厚實,豪邁如巨濤,低迴如流水。他雖然以華語歌曲〈友情〉而成名,為了生計也應邀寫些華語流行歌曲,但其內心世界裡最嚮往的,還是以台語寫作關心台灣人文、生態和土地的歌曲。其台語創作歌曲如:〈一枝草一點露〉,鼓勵人們絕不可因小小挫敗而氣餒,凡事有骨氣、有毅力,必能成功;〈淡水河〉,是藉著當時淡水的今濁昔清的差異比較,儆戒人們必需重視環境保護;〈尪某心〉,描述夫妻生活,寫實中帶著趣味和嘲諷的矛盾心情;〈親情〉,以「養兒方知父母恩」養育之道,敘說親情的無價及偉大;〈黑熊〉,以台灣寶貝動物「黑熊」不斷遭到濫殺獵捕而面臨絕跡的現象,勸誡營私的不肖份子,應有慈悲心;〈紅瓦厝〉,則先以斑剝老舊的紅瓦古厝及老翁婆僂傴孤獨的身影,來勾勒出台灣農村的凋零及老人家的落寞。進一步描述,隨著孩子們的外出發展,如今老翁婆只有倚門等待孩子的返家探望,令人嗟嘆!

在彼粒山腳  有一間紅瓦厝  厝邊縛一隻老水牛  
有看著雞鴨無看著囡仔  稀稀微微紅瓦厝
在彼粒山腳  有一間紅瓦厝  厝後放一寡歹農具
過溝的菜園  有一對老翁婆  做食掘甲背脊龜龜龜
啊嘿是誰的勢大人  放乎伊佇彼做粗重
伊囝子是走叨藏  連孫仔也無來鬥相共
孤單的老翁婆  孤單的老翁婆
恁的子佮恁的孫哦  何時才會返來 迌

林文隆不修邊幅,個性豪放,其歌詞平實而貼近生活,生動感人;其曲調則質樸優雅帶著濃郁的鄉土情愫。年輕時從花蓮到台北闖蕩歌壇,展現傑出才華;中年時曾搬居高雄、台中等地,浪跡台灣;晚年回到花蓮故里。我們期望在他晚年平淡自在的樸實生活中,能不斷地再創出不朽的作品。

■花蓮人的感嘆曲〈站火車〉

隨著台灣社會走向民主化、個人主義的興起、多元文化的發展、自主精神的抬頭,尤其網路的發達,許多後山的音樂人,也開始積極地從事歌曲創作與發表。在花蓮地區的許多創作歌手或團體中,一直受到矚目就是花蓮年輕人稱之「音樂頑童」的「湯姆與哈克」(TOM & HUCK)二人組。

為了讓「玩音樂」無後顧之憂,也為了不放棄創作和演唱的興致和夢想。白天,他們認真工作養家餬口,剩餘的時間則完全投入音樂創作。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也樂在其中,近些年來不斷受到肯定和讚揚。2008年,他們以創作歌曲《好膽甭走》榮獲行政院新聞局所舉辦的「97年台灣原創音樂大獎」之河洛語組「最佳現場表演獎」;同年,又以《起肖ㄝ風》獲得文建會舉辦的「97年洄瀾聲想音樂創作大賽」總決賽第一名。2009年,他們再以創作歌曲《那會安ㄋㄟ》獲得新聞局所舉辦的「98年台灣原創音樂大獎」之河洛語組「最佳現場表演獎」。此後,「湯姆與哈克」分別於2010年及2012年,先後發行《野狼125》與《夾脚鞋》專輯,也都入圍「金曲獎」之「最佳台語專輯」及「最佳演唱組合」,受到極高評價。

他們慶幸自己生長在少受破壞和污染的花蓮淨土,沒有鉤心鬥角的心機,有著如大山大海的寬廣胸懷。他們不矯揉造作,寫的盡是生活中最平實的一面與他們對家鄉的關懷,以及追求正義公平的價值觀。曾入圍2011年新聞局「第二屆金音創作獎」最佳單曲的〈站火車〉,就是他們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

西部的火車  逐台攏真豪華
東部的火車  逐台攏是銅筒仔車
這款的情形  敢講恁攏不知影
西部的火車  定定嘛咧漏空車
東部的火車  買票就愛拜託大官
這種的情形  欲哭嘛無目屎啦

別人是坐火車去台北  阮就愛站火車去台北
哪想到站火車  我的心情就冷一半
別人是坐火車去台北  阮就愛站火車去台北
哪想到站火車  恁爸就一卵葩火啦

阮老爸  自少年  站火車  站到今
嘸知影偉大的政府  到現在在創啥
一張票貴參參  一台車  擠隆隆
西部的火車  是電氣化  現代化
欲坐火車的時陣  隨時嘛攏免驚
這爿是賺甲爽甲  彼爿是了甲嗟甲
……
哪想到站火車  我就心酸酸啦!

在國際上,中國矮化、打壓台灣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我們也只能忍聲吞氣,努力奮起。但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土地上,由於購票制度上有瑕疵,花東火車票向來被中國旅遊觀光團所包購一空,因此「中國人『坐火車』,台灣人『站火車』」。花蓮在地人想回家,總是一票難求,以同樣的價錢,買站票返家,真是令人心酸無奈!「湯姆與哈克」用最樸拙,但最真情的語彙唱出後山人的鬱卒。

■省思

花蓮雖然有傲世的傳統原民音樂素材和深具潛力的音樂人才。但由於過去政府對後山文化的發展及人才的培育,往往以消極態度虛應了事,缺乏公平合理的有效措施。許多默默在地方上耕耘的音樂人才,總是難熬出頭。我們期待新政府有新作為,讓後山的音樂文化能蓬勃發展,不要像馬蘭阿美的《老人飲酒歌》與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要等到外國人肯定及發揚,才能走上國際。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6年/第14期(九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