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東海六十 回顧東海董事會的架構與功能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東海六十 回顧東海董事會的架構與功能

 東海大學退休教授 2015-10-17 16:20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私校董事會(簡稱「校董會」)理應是辦校資源的提供和管理者,是實現創校的理念和理想的主要資源「後勤部隊」。為達到此目的,需聘請校長當「統帥」組成執政團隊綜理校務與運作,為社會作育英才,以成就崇高的教育功能,推動社會的進步。所以,建全的董事會配合校長的領導才智,是推動私校成功運作的基本要件;不過,建全的董事會的架構,往往是台灣私校良莠分野的主要關鍵。

創立東海大學的董事會,其架構和其他私校截然不同,也因而呈現其特殊的功能,才讓荒山上的一所小學校為社會所刮目相看。只是當原有架構式微和變異後,原有的特色隨之改觀。六十年來的東海盛衰史,董事會的功能就是最好的溫度計。

東海大學的的確確和其他私校不一樣,其資產幾乎全來自美國聯董會。1952年10月聯董會致函當時的教育部長程天放:東海大學是「永遠屬於台灣的教育資產」。這和其他董事會將私校當私產在經營,當然不同。

揭櫫創校理念的籌備委員會

創校資金既然無虞,籌備委員(1953)共計10位,聯董會讓賢由杭立武前教育部長任籌備處主任。其中五位國內委員中政界有3位,牧師1位,和教師1位;五位外籍委員以4位牧師為主,另1位來自社服。由此可見,5位牧師代表基督教立校的基本立場,但3位政界人土均為基督徒,應是台灣政府官方的代表。對於創校理念的拿控捏,相當清淅:為創辦一所新的台灣基督教大學而努力。

政教組合的首屆董事會(1953 – 54)

  創校資金的運用和遴聘校長的重任是首屆董事會的任務,成員採三五制:外籍人士、台灣長老教會代表、「黨國人士」各5位。其中牧師董事7位,比例略降;「黨國人士」以「蔣宋人馬」為主,教育家濃度較為稀薄。至於以「社服」業代表廁身籌委會再入董事會的狄寶賽夫人(Mrs. Constance S. de Beausset) ,則被認為是美方代表,因為其夫婿狄寶賽(Valery Sergei de Beausset)先生是懷特工程顧問公司(J. G. White Engineering Co.)在臺灣的企劃經理,狄寶賽先生在1950-1957 年間負責美援台灣的建設工程。

經費方面,由美國聯董會負責,根據官史記載:
<在芳衛廉的領導下,將近六百萬美元的經費投注到東海大學的開辦,也幾乎耗竭當時聯董會所有的準備金。芳秘書長本決定每年由聯董會提撥7 萬5 千美金,約8 年,計60 萬美金。但在1954 年1 月12 日的4 次東海大學董事會中,表示若有需要,可提升至10 萬美金,而總金額可提升至75 萬美金。>

董事們根本不用為籌經費操心,只專注新建硬體以及遴選校長兩大事。然而,凡事面臨選擇時,不同勢力的較勁在所難免。

首先是校園建築格局的選擇,芳衛廉祕書長的貝利亞模型是前提,在中西格局的爭論中,唐式四合院最後勝出。林宗義長老1989年回到東海時,曾口述一段歷史:代表長老教會的董事曾期待蓋出一所格局足以和台大比美的、西式的私立大學,那是一所百年大計為台灣作育英才的新大學;「可惜,我們輸了」!這是他走在文理大道上的感慨。很顯然地,「美方代表」的勢力站了上峰,証諸官史的籌建過程,確也如此。

首任校長賦有「舵手」的重責大任,其遴選過程歷經共14次董事會議,顯然相當慎重,也相當曲折複雜。根據官史記載:
<1954 年5 月第7 次董事會議上,議決聘請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陳錫恩博士(Dr. Theodore Chen)擔任代理校長,直到8 月第13 次董事會議,才正式提議聘請陳博士擔任校長。可是因敎育主管當局(教育部)認為陳錫恩博士爲美方代表,且具有雙重國籍,建議最好另行物色,而陳博士亦竭力謙辭,此議遂予擱置。
<10 月15 日又提名董顯光博士,董氏因政府將另有任務,亦未能成事實。10 月28 日,穆爾夫人來臺時,對校長人選遲遲未決,表示極大關切。
<12 月20 日的第18 次董事會議,提名委員會建議聘請曾約農先生擔任校長。經過董事會的多方瞭解,終於在1955 年3 月26 日第20 次董事會議中,一致通過選聘曾約農先生爲校長,並推請杭董事長及魏德光董事代表致聘。>

至於陳錫恩博士的落馬,似另有故事;根據董事狄寶賽夫人公開的資料:
<陳錫恩博士於1950 及1953 年,以南加州大學名義,發表文章兩篇,指稱台灣為反動政府,所以礙難同意擔任東海大學校長。1954 年8 月21 日上午因而召開董事談話會,指該文章兩篇並沒有如此嚴重。陳錫恩博士還另有雙重國籍問題,不適合擔任校長一職。> (狄氏存董事會記錄)

這是外傳陳錫恩博士被密告後,才以「反共不積極」被撤換的原委。校長人選幾經波折後,終由曾約農教授(非基督徒)中選,相信這和「內舉不避親」有關,因為其堂姊(曾寶蓀)是校董會成員之一。這應是東海董事會被指稱受到政治因素「主導」的原因;唯不知是否與首任二年的期約有關。

曾校長雖以傳承中國文化進入大度山,但仍然以「基督教生活規範」和「勞作制度與通才教育」開啟山門,樹立中西合璧教育的「典範」。

首屆校董會中,女性董事雖是只佔兩成 (3/15),但兩位「寶」字輩董事的表現,實在不同凡響,確屬關鍵性少數。

美乃資時期的東海董事會

東海的創校受惠於美國教會及友人豐厚的關愛,頗有「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榮幸,除了聯董會全力注資之外,魯氏基金會(Luce Fundation) 、奧柏林山西基金會(Oberlin Shansi Fundation) 都是出錢出力的好伙伴,其他如原圖書館、男女白宮都比「美援」還熱誠的奉獻。首屆校董會只管「致謝」,根本不用出資或募款,校園內只有一座化工實驗室是由唐榮鐵工廠捐贈的。

在這「美乃資」的時代,當上東海校董是一種榮譽,學校也以不少「德高望重」的校董為榮,似有高教標竿的意味。例如高梓女士多次上東海的「動員月會」講述西方的禮儀和文化。董大成教授義務引進生物化學課程,為東海打開新的視界。當時的企業界尚在美援大力推動手工業,政府配合推行「客廳即工廠」的時代,所以校董會裡真的找不到企業界人士。

只是好景總不長!1956年聯董會由中國聯董會改成亞洲聯董會,捐款均分給19所亞洲基督教大學,不再獨厚東海。1957 年,聯董會已出現財務的危機;1958年,聯董基金幾近用罄。1958年校慶日,聯董會祕書長芳衛廉力倡董事會籌款,但董事們的能耐實有「非不為也」的無奈。1960年3月8日,聯董董事長范杜遜(Henry P. Van Dusen) 對校董的「不作為」,反映美國友人對校董「不自立」的憤慨而再力勸校董會募款。

1961年11月,黃彰輝及周聯華董事呼應,力主謀求經費自立,避免財政危機。隔年校慶日,學校(不是董事會)正式展開募款,目標100萬元,對象以學生家長為主。吳德耀校長期望學校的經常費中有25%來自募款,可彌補外資遞減的缺口(註:1955 - 1958每年1000萬元預算:外資72.9%;學雜費27.1%)。兩年努力的結果,只達目標的45%,校董的貢獻並無資料可查。

1966起年度經常費已比創校時增加超過50%,1967年吳校長喊出經費短絀的財政窘態。隔年11月,在第58次董事會上,芳衛廉祕書長報告:聯董會反對增加補助。東海董事會才決議發動募款,目標1千萬,聯董會補助美金25萬作相對基金 (當時匯率約1:40)。募款期間,聯董會仍然撥款補助約美金80萬元。1971年7月1日截止的相對基金募款只得682萬5,149元,不到七成,對校庫已頻臨乾涸的改善有限。

後美乃資時期的東海董事會

芳衛廉祕書長於1970年底退休,吳德耀校長隨著於1971年辭職。1972起聯董會5年遞減資助而至停止,只剩象徵性捐款。東海的外資活水漸告枯竭,校董會面對變局並無因應措施,董事會組織架構亦未能調整以對付挑戰,東海財政因而亮起紅燈。

1972年起,謝明山校長任期內,董事會亦無法籌資應變,反而是東海教授會力圖自救,校務會議決捨棄「小型大學」的理念,以擴大招生、設立農牧場籌募財源以解財政危機。然而遠水救不了近火,加上董事會杯水車薪的募款,東海在1978年正式陷入「人心惶惶」的危機中。

1978年起,梅可望校長以「強人」之勢入主東海14年,經費幾乎全賴梅校長的「魔力」張羅,董事會卻仍頂著昔日光環,因循老舊架構「處驚不變」,仍然不用「愁」錢,終至「老化」成後來的「近親繁殖,有權無責」(陳敏博士2015年畢業典禮上結語)的太上機構。

東海大學是美國友人依耶穌基督的名捐贈「永遠屬於台灣的教育資產」,如今,六十年一甲子,東海文藝復興的契機凋萎了嗎?東海的引擎再不搪缸,只頻換司機有用嗎?強人之後的東海,每下愈況,事實呈現了:東海需要的是功能建全的董事會,才能迎接嚴峻的新時代挑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