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味】蘭陽必敗伴手禮:金柑金棗糕與它們的產地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味】蘭陽必敗伴手禮:金柑金棗糕與它們的產地

 2018-01-13 22:23
從日治時期開始,金柑便是宜蘭熱門的「伴手禮」。
從日治時期開始,金柑便是宜蘭熱門的「伴手禮」。

老宜蘭人俗稱的「宜蘭四寶」通常指得是蜜餞、鴨賞、膽肝還有羊羹。

發現了嗎?每一「寶」的背後,其實都分別代表了宜蘭某項重要的農產品。在潮濕、多雨又溫暖的環境中,蘭陽平原的沃土餵哺了無數先民的五臟廟。

以蜜餞而言,對許多老宜蘭人來說,眼看著一整年的心血結晶,披上砂糖(或鹽巴)的五彩外衣後,不僅在外觀上更顯繽紛,味道上更是增添了不同的風味。

更重要的是,這種全新面貌的「食品」在日治時期一躍成為熱銷的禮物,為不少人家中帶來了額外的收入,也讓宜蘭醃漬的絕活名揚海內外。

金黃果實的真面目

在宜蘭地方則有這麼一則傳說,主角是19世紀到噶瑪蘭廳擔任通判的朱材哲。他在1843年走馬上任的時候行經枕頭山(約今日員山一帶)的山坡地,眼見滿山枝纍滿滿的金黃果實。

一問之下,得知是當地的特產—一種名為「金柑」的果實。

這種果實嚐起來肉酸、皮苦,當地人大多任其掉落、腐爛,惜物的朱材哲看了直呼可惜,此時,一旁的師爺自告奮勇要將此類果實加工製作為「蜜餞」,朱材哲聽了一口便答應。

不久後,地方民眾紛紛前來道賀新官上任,朱材哲隨即將這項點心分贈予眾人,同時公布這個食品的原料—就是長期受到居民屏棄的金黃果實!同時,朱材哲也毫不藏私,將製作方法公開給民眾,意外地開啟了蜜餞製作的濫觴。

對照當時宜蘭的方志,朱材哲是真有其人,不過上面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就比較難以考證了。不過,故事中的金黃果實「金柑」,還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加工方法,到了今天在宜蘭一帶還能看得見。

《本草綱目》記載…

從日治時期開始,金柑便是宜蘭熱門的「伴手禮」,不論上面朱材哲的故事是真是假,應該都為這項商品增添了幾分價值吧。

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金柑原產於中國南部,「其樹似橘,不甚高碩」、「生時青盧色,黃熟則如金,故有金橘、盧橘之名。」,且「性溫和、理氣、化痰、潤肺、止咳、健胃整脾」,最佳的生長環境是在溫暖、濕潤且排水良好的土壤地帶,位於中央山脈以東的蘭陽平原,正好就符合這樣的生長條件。

 
(圖/〈長壽金柑 (Fortunella obovata HORT. ex TANAKA)〉,《熱帶園藝》,第5卷3期,1935年9月,無業碼)

如果從植物的分類學來看,金柑則是被歸類在「芸香科」(橘子)之下,同時可再細分為「圓實金柑」、「長實金柑」以及「長壽金柑」等三種類別。

來蘭陽「必敗伴手禮」

不過,金柑這個看似普通的作物,是如何變成了宜蘭一帶炙手可熱的伴手禮呢?這又得提到另一個流傳於宜蘭人記憶中的故事。

話說1867年,宜蘭城內開設了一家名為「增壽堂」的中藥鋪,中藥舖老闆朱應賓研發出一種口感清爽無比且爽肺潤喉的產品—金棗糕,為了宣傳,朱老闆每天挑著扁擔到宜蘭城市場周圍叫賣,短短的時間內,就打響了增壽堂的名號。

進入日治時期後「增壽堂」更名為「老增壽」,名氣有增無減。

店家所講述的故事,重點往往強調在創業先祖的勤奮不懈。不過從日本時代一次官方的調查中,我們則看到了金棗糕的奧秘—原來金棗糕的主要成分就是「金柑」。

根據1912年《臺灣農事報》的調查,金棗糕的原料以「長實金柑為佳,且須使用充分熟成的果實。若使用未熟果實則會無法完全去除酸味,而影響風味,甚至是色澤。故有必要強調特別注意選用原料,是製作的關鍵。」

比較可惜的是,該篇報導中並沒有特別說明為什麼叫做「金棗」糕而非「金柑」糕。

 
 外部的切口是為了讓去除種子後的金柑果實較易滲入糖分,但仍須注意不要破壞果實的完整性。(圖/宜蘭廳農會,〈宜蘭廳下ニ於ケル果物蜜糕ニ關スル調查〉,《臺灣農事報》(臺灣:臺灣農友會,1912 年))

好吃到出國比賽

隨著金棗糕製作技術日益進步,蘭陽地區各個商店紛紛報名參加官方主辦的比賽或是博覽會,順滑的口感征服了不少日本饕客的味蕾,一次又一次的獲獎紀錄,更打響了宜蘭金棗糕的名聲 。

像是1907年的「東京勸業博覽會」中,宜蘭街上就有兩間店家入選參展,其中「老增壽」還以金柑砂糖漬和李砂糖漬兩項產品,奪下該年的評選獎牌。

為了要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名產」,地方街庄長也使出了渾身解數,例如1923年,宜蘭街長就鼓勵街上各大菓子(蜜餞)商店,共同票選出5種最具宜蘭代表性的特產。

幾番投票後,「金柑飴」毫不意外,榮獲最高票數的殊榮,其餘各項則有「龜山煎饌」、「玄米製の懷中汁粉」、「ボンボン糖」和「生薑の蜜餞」。

如果翻閱當時報章雜誌中的廣告,不難發現,店家時常標榜著自家曾經獲得哪些殊榮,再配合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刻意營造的觀光路線,將自家的商品掛上「名產」、「特產」,用以招攬生意。

 
圖/〈廣告〉,《臺灣愛國婦人》,第 74 卷,1915 年 1 月。)

其實,日治時代將果實作物轉化成蜜餞的事業,在全臺灣都相當蓬勃,儘管蘭陽地區的整體產量無法與西部相提並論,但透過獨特的製造原料(金柑、李子)以及口味,確實在經徵激烈的市場中佔上一席之地。

 
紅筆圈選出來的是當時幾間著名的金棗糕販賣廠商。(圖/《日治時期灣都市發展地圖集》,王同茂提供。)

透過總督府、地方街庄長與地方商家的共同協力,還有廣告傳播的威力下,原本毫不起眼的果實作物也就被打造成觀光客必敗的「伴手禮」了。

這種「伴手禮」的風氣,是否直到現在依然不變呢?

下次到宜蘭,可別忘了嚐一嚐流傳百年的酸甜好滋味再離開喔!

本文原載於:《Watch Taiwan觀‧臺灣》第35期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