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挺身抵抗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挺身抵抗

2014-04-23 13:47

4月17日,87歲的馬奎斯遁走了,離開神鬼、人魔、精靈、妖怪,彼此混居雜處的娑婆世界。22日在墨西哥市圓頂藝術宮(Fine Arts Palace)內,四重奏樂團演奏古典樂曲,而講台上是馬奎斯咖啡色骨灰罈,週邊放滿黃玫瑰。墨西哥總統潘尼亞尼托(Enrique Pena Nieto)與來訪的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一同致詞。會場外也有數百人排隊向「百年孤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作家致上最後的敬意。會場外,21歲委內瑞拉醫學系學生Joseline Lopez說:「我想謝謝馬奎斯,他讓閱讀充滿喜悅。」「『百年孤寂』未來百年依然會活在我們心中。」馬奎斯祖國哥倫比亞也將在首都波哥大(Bogota)大教堂舉辦儀式,悼念這位總統稱之為「史上最偉大哥倫比亞人」的作家。

馬奎斯曾經說過,他讀到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職業為推銷員的主人翁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他心裡想從小他的外祖母則是經常說些民俗靈異故事給他聽,這些拉丁美洲的故事比卡夫卡的小說精彩多了,後來他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開始文學創作,因戰爭輟學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 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因為魔幻的故事加上記者的現實,就這樣魔幻寫實就成為馬奎斯創作的核心。

馬奎斯以1967年出版的小說「百年孤寂」(One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巨著是魔幻寫實文學的經典作品,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馬康多鎮,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其內容涉及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濃縮投影。拉丁美洲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自給自足的世界。自從 1492 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新的殖民主義入侵,使得美洲人受到政治、經濟雙重壓迫。原本的寧靜的生活被打擾了,殖民者入侵使得生活更加得艱難而遭受更多的苦難;美洲,一個大陸兩個世界,即「盎格魯撒克遜美洲」與「拉丁美洲」。前者象徵富裕進步、井然有序、團結強大,後者代表動盪次等、分崩離析、貧窮落後。「我們甚至失去了被稱作美洲人的權利…… 今天對世界來說,美洲就是美國,我們充其量只是居住在一個身份模糊的美洲次大陸,一個二等美洲的居民」面對自己國家原始生活方式,以及外來的文明和壓迫,孤獨便成了拉 美人民普遍的心理狀態。

「百年孤寂」小說呈現一種絕望的孤獨的氣息,那是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離感,「這不是為了打發或拒絕孤獨,而是在保持孤獨。」「孤獨是你的初戀,每個人將一切權力奉獻給自己的雙手時,就承認了它和自己如影隨形。」馬克思的社會心理學家說過﹕「人最初是孤單,社會動物的人,經濟關係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的特徵。市場規定了買賣的規則。因為經濟關係,為了買與賣,人不能孤獨、自足,必須與他人發生經濟關係。」根據世界體系的理論工業革命之後,西方進入經典的資本主義時代(1800-1945),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就成為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外圍地帶,這些地區儘管採用了民族國家的形式,卻被按照勞動分工納入到國際體系中。從二戰結束直到今天,這些外圍地帶仍處於在不平等的條件下發展工業化的階段。但是現在民族國家以自給自足的工業生產體係為中心的生產模式,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卻漸漸土崩瓦解,替代它出現的是一個基於全球性的貿易、資本、金融和生產而形成的新的世界性體系,跨國公司和跨國資本成了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主角。不管你願不願意現實是拉丁美洲和整個第三世界,都被整合在在掠奪式資本主義裡,為了餵養中心的需求,邊陲的人民只能繼續接受政治、經濟雙重壓迫。馬奎斯可以用文學來反抗,「他說打字機就是自己的武器」。我們呢?難道就只有「坐以待斃」,還是選擇「挺身抵抗」?

回顧拉丁美洲一頁歷史,似乎沒有人從歷史中記取教訓。就像《百年孤寂》裡,沒有人會記得老祖父邦迪亞上校一生中三十二次武裝起義為了推翻什麼解救什麼?沒人會記憶起香蕉工人慘遭屠殺的慘案,馬奎斯筆下香蕉工人在廣場上被屠殺,倖存者席根鐸躺在死人堆的火車上,屍體像疊香蕉一樣,火車駛向黑暗。而火車上的士兵都無臉孔,死裡逃生的他回到廣場訴說屠殺,但沒人相信他的話。一個女人跟他說:「廣場上沒有任何人死亡!還有城𥚃沒有小偷...」馬康多所發生的事蹟都在颶風中消逝不見。我們不也是如此,台灣、亞洲、世界,誰從歷史中記取教訓。我們生活在謊言而不是歷史事實中,未曾記得,何來以忘記。馬奎斯的文學作品, 讓我們有機會認識自己,社會和國家。也讓我們面對思考在掠奪式資本主義不斷的政治、經濟壓迫下,我們是選擇「挺身抵抗」,還是「坐以待斃」?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