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上次「台灣關地界碑」出土相隔20年後,第四座界碑終於重見天日!
第四座界碑由舊城文化協會成員於史溫侯登山古道踏查時發現,運送下山並通報文化局緊急處理。四座「台灣關地界碑」重見天日,代表了台灣關四方界碑完整的呈現,今年適逢打狗港開港155年,是令人振奮的一刻。
高市文化局今23日(二)以一面古地圖標示出四座台灣關地界碑發現的地點,說明界碑出土的歷程。1869年(清同治8年),海關官舍設置於哨船頭打鼓山麓,也就是目前的「高雄海關宿舍」位址,為安全考慮,建築外圍設有界碑,以防閒雜人等擅入,後不知何故埋沒荒地。
「台灣關地界碑」在高雄,先後發現三座,一是1996年海關人員於打狗英國領事館北側坡發現,目前由台北海關博物館典藏。二為1998年哨船頭福德宮因進行巷道拓寬工程開挖路基時被發現,目前收存於高雄歷史博物館。三則位於海關與英國領事館邊界,現展示於打狗英國領事館內。
文化局表示,1863年10月,清頒訂「打狗港暫行章程」,開放打狗港作為安平港的外港,這是高雄港開埠的起點,1864年5月5日,英人William Maxwell至打狗港開辦海關,為高雄海關之濫觴。1869年所設立的台灣關地界碑,從此歷經清朝、甲午戰爭、日治時期,百餘年來見證高雄關變遷與高雄港發展歷程。目前台灣所能找到的海關界碑極其稀少,「台灣關地界碑」在高雄陸續出土,就清代的海關制度、台灣海關歷史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與價值。本次出土的界碑將交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典藏,並進行後續碑體清理、維護修復、研究展示等規劃。
文化局進一步說明,「台灣關地界碑」指涉的歷史場域「台灣關」是當時的海關官舍,目前卻成為海關職員的宿舍。文化局執行的再造歷史現場興濱計畫,在安檢所拆除哨船頭外灘重現之際,打狗港的水岸歷史廊帶已逐漸成形,打狗海關的歷史場域重現亦應納入規劃,以完整呈現歷史風貌。此外,今年是打狗港開港155週年、打狗港築港110年,興濱計畫刻正籌備百年論壇,期待打狗港開港築港百年之際,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為高雄下一個百年累積更豐碩的文化能量。
※「臺灣關」小檔案
西元1840年代以降,歐美勢力東漸,為和中國進行貿易,迫使清廷開放五口通商。英法聯軍之役後,1858年清朝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其中開放臺灣(今台南安平)、淡水為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條約列強要求加開打狗、雞籠二港,1863年10月,清廷頒訂「打狗港暫行章程」,開放打狗港作為安平港的外港,最初打狗未設海關,外商繳稅需至廈門或淡水頗不便,官方遂於1864年5月5日,正式成立打狗海關,首任稅務司麥士威爾(William Maxwell)租用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CO)的一艘廢船「探路者號」(Pathfinder),作為辦公室和宿舍之用。8月1日,公布打狗海關關稅章程,不僅開啟打狗港進入國際貿易的窗口,西方宗教、醫療更從此傳入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