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今天(3月16日)下午邀請產業界,以及50幾所大學校長、教務長與會,討論少子化後,大學要培養什麼「人才」。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很多大學生嫌台灣薪水低,但是是否能先證明自己是「人才」?
陳超明以現實生活舉例,年輕學生願意花大錢買國外演唱會門票,還能用靈活的外語跟唱,可見台灣學生在娛樂領域確實具備「國際化」能力;重點是如何將娛樂轉化為職場上的能力?學用之間要如何接軌?
晶華酒店人資副總劉富美就提到,國際化另一個思考點是讓國際人才走進來,許多本土企業遇到的問題是很難引進國際人才,相關政策、制度,和產業實際需求脫勾;而人才方面,業界也發現許多大學生的英文很好,但無法用英文溝通,來飯店實習遇上外國客人,永遠都只會問「where are you from」,學生應多多了解台灣以外的世界,提升視野。
嫌遠、嫌累 外派工作竟找嘸人
劉富美說,近幾年晶華酒店集團大幅在海外拓點,但卻找不到年輕人願意接受外派,去年該集團願意付全額薪水、各種福利津貼,想在柏林、北京等拓點,但卻沒有年輕人願意,「媽媽說不放心,海外工作太辛苦、探望不方便」,最後只有北京駐點找到人,因為「媽媽覺得一趟飛機就可以抵達,才放心。」讓劉富美十分訝異。
原本晶華酒店每年會給各校餐飲科系約140-150個實習生名額,但去年驟減剩80-90人,不少大學生簽好約臨時不來,理由是「學長說太辛苦」,他們寧願在家附近的咖啡店實習。
台灣康寧顯示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崇凱則說,康寧公司在台灣投資15年來,培育許多國際專業人才,顯見台灣的教育背景對外商而言是夠用的,而國際化是相對競爭的,因此在其他國家進步得比台灣快時,必須思考大學如何和其他國家競爭。
中信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表示,「國際」只是形容詞,他希望學生不會陷入平庸的窠臼。什麼是國際化?他認為那是一種態度與習慣,學校也應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