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311福島核災5年 放射性污染持續流注海域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311福島核災5年 放射性污染持續流注海域

 2016-03-03 05:41
日本東北部發生九級地震,引發15.7米的海嘯,導致福島第一電廠3座核反應爐損毀,也造成嚴重的輻射線外洩(截圖取自:Greenpeace衛星圖)
日本東北部發生九級地震,引發15.7米的海嘯,導致福島第一電廠3座核反應爐損毀,也造成嚴重的輻射線外洩(截圖取自:Greenpeace衛星圖)

美國網路媒體《生態觀察》(EcoWatch)3月1日報導指出,2011年311日本福島核災,導致福島第一電廠臨近地區的16萬民眾被迫撤離;5年來直到今天,其核污染外洩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依舊持續性醞釀慢性災害。

報導引述《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資料顯示,當年爐心熔毀的3座核反應爐,從未停止釋出放射性危險物質。一直到今天,日本東京電力(Tepco)仍持續透過水源循環方式,藉以稀釋反應爐內部源源不絕,龐大的放射性物質。更糟糕的是,透過山區流注下來的地面水,往往跟核電廠區的放射污染物混合,(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域,污染海洋。

《科學美國人》的資料也顯示,東京電力收集的核廢水,至今每日仍高達400公噸,並將其集中裝入龐大容器內,以減低放射性核元素的污染擴散;不過,檢測結果仍發現,放射污染物氚(tritium是氫的放射性同位素,亦稱超重氫,讀音:ㄔㄨㄢ,其半衰期為12.43年),其含量目前還是太高。除了天量無法計數的「核污廢水」持續產生之外,累計數百萬袋堆積起來的「核污土壤」,以及核廢鈾燃料,都始終無法覓得最終儲存所。

除了,上述災害影響懸置未決;2015年10月間日本的醫學研究報告也指出,福島核災爆發之際,住在電廠臨近地區,18歲以下兒童(含當時腹中胎兒),其罹患甲狀腺癌的比率,明顯高出許多,至少逾250倍(其研究方法,以福島電廠以西50-60公里內,民眾未疏散地區進行篩檢,當地兒童呈現甲狀腺癌的高發病率,達506例/每百萬人;相較於非輻射污染區的發病數,只有1-2例/每百萬人);此一高致癌性,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預測相符合(即核災4年後,兒童罹患甲狀腺癌的病例會持續上升)。

儘管核污染所帶來的健康、環境危害持續發作,輿論也廣泛提出抨擊;日本當局卻在去年8月執意走進「重啟核能」道路;結果,恐將盲目「複製」,重蹈5年前的福島大災難。

就在上週的2月27日,位於福井縣高濱鎮的高濱4號核電廠(Takahama 4)重啟,短短幾天內,就發現34公升的反應爐冷卻核廢水外洩,總計約有6.4萬貝克勒(becquerels,簡稱Bq,即放射源強度單位*譯註)的放射性物質流出。該反應爐冷卻水的外洩物質為鈽燃料(Plutonium,鈽的重要同位素鈽-239,常被用來製造核子武器),其半衰期高達2.41萬年。顯見,鈽污染物所帶來的危害,將歷時相當久遠。

日本綠色和平組織,資深的國際能源運動人士肯德拉.烏爾里希(Kendra Ulrich),對新近這起外洩事件提出評論指出,看起來近5年內重啟的日本核反應爐,其安全疑慮,與5年前的福島核災,並沒有明顯改善。烏爾里希並強調,核能發電置公眾的生命安全落入險境;日本應該擺脫核能,擁抱安全、乾淨的再生能源,才是正確方向。

關心福島海域漁業資源產業污染情況的綠色和平組織,上週派遣「彩虹戰士」科學研究艇( Rainbow Warrior vessel),前往該臨近海域的海床進行取樣,並將樣本送達日本、法國等2處獨立研究單位,進行核污染化驗。綠色和平組織成員范德揚.普特(Jan Vande Putte),向《法新社》表示,對於在該海域作業的漁民而言,確保其核污染程度,是否已大幅降低,或幾乎已經完全沒有核污染,是該項化驗工作,想為相關疑慮提供科學性的解答。

*譯註

貝克勒Bq是描述放射源強度單位;西弗(sievert,縮寫Sv)則是描述被輻射物體所接受的輻射劑量。2者是完全不同概念。貝克勒Bq強調放射源的放射性強弱,而西弗則著重表示放射值,是對生物、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Bq只和放射源物質的元素性質和數量有關;西弗劑量則跟放射物元素,離放射源距離遠近,障礙物有無,以及地形、風向等因素都有關聯性。

 (福島核事故之後,鄰近污染地區的表層土壤,被挖除後集中儲存,5年來這些核污染物仍未覓得終極儲置場址,目前只能集中暫時存放。圖片:網路翻攝)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