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人道主義VS社會安全:德國政府棘手的「難民」問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人道主義VS社會安全:德國政府棘手的「難民」問題

 2016-07-31 12:53
來自中東和北非的難民,一波一波湧進德國,以成年的男性居多,大多希望定居德國,如何應付這些第三世界的難民成了德國政府棘手的問題。圖/取自網路(作者提供)
來自中東和北非的難民,一波一波湧進德國,以成年的男性居多,大多希望定居德國,如何應付這些第三世界的難民成了德國政府棘手的問題。圖/取自網路(作者提供)

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對難民最歡迎的國家,然而本月德國一週內即發生4起令人震驚的暴力攻擊事件,導致15人死亡,數十人受傷的慘劇。一名在德國尋求庇護不成的敘利亞男子,24日在南部巴伐利亞邦安斯巴赫市(Ansbach)露天音樂節場外,引爆背包裡的炸彈,炸死自己,並造成十二人輕重傷;一名伊朗裔德籍的十八歲青少年桑波里(Ali Sonboly),22日在慕尼黑一家麥當勞持槍掃射兒童,造成九死及數十人受傷;一名尋求庇護的阿富汗少年,18日在巴伐利亞一列火車上持斧隨機砍人,造成四人受傷。這些事件或多或少都跟難民有關,嚴厲考驗著梅克爾的難民政策。

去年時代雜誌將德國總理梅克爾選為封面人物,梅克爾受到青睞係因秉持人道主義,以寬容的政策對待難民,贏得舉世讚揚。在國際上,梅克爾崇高的聲望是一回事,在德國又是另外一回事,根據明鏡週刊(Der Spiegel)不久前調查,有一半以上的德國人不希望她續任總理。

梅克爾去年夏天以前,在德國的支持度還算 OK,但過了九月以後,由於她處理難民危機的做法,並沒有獲得廣大民意的支持,聲望下跌,難民潮更引發德國人的憤怒,反移民的德國另類選項黨(AfD)頻頻發動示威,要求梅克爾下台,種種跡象顯示,難民造成德國內部的危機,並非短暫的混亂現象,很可能是長期的隱憂。

據報導,在2020年以前預計有360萬難民將陸續抵達德國,德國政府必須付出四千億歐元的社會成本。去年總計有110萬難民湧進德國,其中申請庇護的有479, 649人,其他則躲躲藏藏從事一些諸如搶劫、偷竊之類小型犯罪或毒品買賣活動。如何收容這麼龐大的難民以及應付其犯罪活動?是德國政府相當棘手的問題,即使德國政府慷慨解囊,提供申請庇護者教育訓練,他們是否有生產力,能帶給德國經濟效益?也是個疑問。

去年西方媒體報導歐洲湧進了一波接一波難民,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老弱婦孺,其實來自中東與北非的難民,泰半是透過人蛇集團安排進入歐洲的經濟難民,最後的目的地是瑞典、德國、法國,因為這三國的社會福利佳。因此,難民趨之若鶩。

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服務局」(BAMF)今年五月提出一份調查報告,依據申請庇護者的社會地位、學歷、年齡和職業,做了詳盡的分析。

這份報告指出,2015年來到德國的難民大部份是年輕的男性,來自巴基斯坦的最多,其次是阿富汗、敘利亞,非洲厄立特里亞和伊拉克。22歲以下的男性佔最大比例,厄立特里亞(超過46%)、阿富汗(40%)、伊拉克(27%)。33歲以下年輕人佔難民總數將近三分之二,52歲以上的僅佔一小部分。

該報告針對難民的學歷做了分析,發現申請庇護者中,有大學學歷的只有18%,20%高中畢業,大約三分之一初中畢業,22%上過小學,還有7%是文盲,完全沒受過正規教育。

報告發現,大多數難民來到德國之前,不是「個體戶」就是從事體力工作,有相當比例從事農業或服務工作,只有少數人有貿易、商業和教育方面的經歷。聯邦就業局指出,申請庇護者81%不具備就業資格,許多德國人不相信這些教育水準低、又無一技之長的難民能成為合格的工人,為德國經濟做出貢獻。

德國政府在今年5月25日通過一項名為「融和」法律,凡是申請庇護的難民,必須受600個小時的德語訓練,以及100個小時的「認識文化」課程,以便融入德國社會。德國企業也將提供職業訓練,創造十萬個就業機會,讓難民有謀生能力,在德國立足。這項計劃單單2016年的經費就高達250億歐元。

不過,德國教育單位指出,德國目前並無足夠的教室,教師尚缺5000名,這些難民住在收容所一年多,要進入狀況接受密集的語言訓練,並完成課程,可能是個問題,即使受100個小時的「認識文化」課程,他們也未必能融入德國社會,文化隔閡仍然存在,政府官員的想法未免過於浪漫,連達賴喇嘛都不看好,他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說,德國接納太多的難民,而德國是德國,也不可變成阿拉伯國家。如果戰火平息,最好讓難民返鄉,去重建他們自己的家園,為自己的國家作出貢獻。

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學習像西班牙這類難度較低的外語,要達到流利的程度,至少要花600個小時,最難的漢語、日語、韓語,至少需2200個小時,難度中等的德語,也需900個小時,學習第一種外語最好從15歲或更早開始,一旦錯過青春期,則須花加倍時間去學習,已錯過青春期的難民是否學600個小時就能精通德語?是個問號。當然語言學習能力,因人而異。

外來難民經過職業訓練,能否跟德國本地工人並駕齊驅?令人感到懷疑,我以前曾經訪問過德國的公司,對德國人的工作效率,印象深刻,德國的工業實力,要歸功於學徒式技職教育培養出的高素質工人,日本人以前在台灣建立的教育體系學自德國,如今台灣的技職教育已被無遠見的官僚破壞殆盡。

有些樂觀主義者認為德國已進入高齡化的社會,年輕力壯的難民為德國增添了一批新力軍,但是同樣是進入高齡化社會的日本,採取的政策卻與德國大相挺異,日本公司僱用了不少巴基斯坦工人,但不接受他們移民或入籍的申請,日本人不容許外人來改變他們的文化,高度重視社會秩序,知識份子對回教相當排斥,一般人對回教徒普遍有恐懼感,因此,法律嚴格禁止回教徒在公共場所做禮拜。到底是德國有容乃大?還是日本小家子氣?相信讀者各有各的看法。

德國經濟學家,同時也是知名的作家 沙拉金(Thilo Sarrazin),曾經寫了一本暢銷書《德國自廢武功》,不久前又出了一本新書《一廂情願,Wunschdenken》,嚴厲抨擊梅克爾已不再關心德國的前途,德國人的生活環境以及文化認同。他在書中做出結論:恢復邊界管制,是攸關德國文化與社會維繫的存亡問題。

一些左派媒體認為,歐洲是多元種族文化的實驗室,難民可以自然融入德國社會,其實是一廂情願,難民來自回教世界,思想、信仰與生活習慣與歐洲人有很大的差異,良莠不齊,又以單身男性居多數,血氣方剛,對性缺乏正確的認知,誤以為西方女子比較放蕩,因而德國婦女遭到強暴或性騷擾,時有所聞。一個群體不文明的行為常會引來鄙視,不可跟歧視混為一談,香港人很討厭中國觀光客,原因在此,誰會歡迎不文明的外來移民或觀光客?


梅克爾居於人道主義大量收容難民,但恐怖份子也隨之而來,這是她最大的難題!圖/取自網路(作者提供)

雖然回教徒以溫和派居多,歐洲人仍相當排斥,根本的原因都出在回教信仰,回教徒把自己的宗教信仰視為至高無上(Islam über alles),據今年六月德國明斯特大學針對土耳其裔族群,一份名為「融合與宗教」所作的調查,有47%的受訪者表示,遵守回教戒律,比遵守德國法律重要。土裔的德國人認為,西方人對回教有誤解,回教是「真正的宗教」,具有「容忍」與「和平」的屬性,如果西方威脅回教,他們有「捍衛」的權利。有趣的是,德國本地的居民並不以為然,只有5%認為伊斯蘭是寬容的宗教。

多元種族文化融合,看似美好多彩,但融合得不好,反而失去原來的特質,面目全非,變成四不像。如果種族、信仰、價值觀、國家認同,各方面均歧異,融合?談何容易?既然回教信仰與西方價值格格不入,那麼西方人一時基於人道主義,收容難民,長久也會變成一種負擔,甚至是一種威脅,誰敢保證歐洲不會再發生恐怖事件?回教徒不會改變歐洲的民主政治?

一個社會體系既不是完全開放,也非全然封閉,門戶洞開,不設防又缺乏有效的防衛機制必然導致整個社會崩潰,道德體系亦隨之瓦解。唯有社會體系能夠維繫,人道主義才有發揮的餘地。如果社會體系在外來移民或難民衝擊下癱瘓,盲目高唱人道主義無異於自掘墳墓。台灣雖然沒有類似德國的難民問題,但也有外勞太多的問題,我們的政府與社會是否能從德國的難民問題得到一些啟示?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