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趁回屏東參加小學畢業56年同學會之便,在會後搭南迴鐵路的火車到台東,拜訪一個客家筆會的教育界朋友,正好趕上看她師生作品展的最後一天,並留宿她家。
友人老公是五年級前段班的,十分好客,且風趣健談。閒聊中,他提到昔日台東名人,亞洲鐵人楊傳廣。並說他自己的老家在太麻里,念小學時有一次遠足(校外教學),老師曾帶他們去看楊傳廣的故居(只遠看外觀,未入內參觀),並介紹他的豐功偉業。聽了老師的解說,讓他非常敬仰嚮往,楊傳廣遂成了他青少年時代心目中的英雄;因為該故居就在他家附近,儘管已經晚上十點多了,他還是十分熱心的開車載我去看。當時夜色蒼茫,未能看得清楚,所以,第二天早上,我又自己步行過去一探究竟。
楊傳廣故居 牆裂屋漏 已成危樓
到達時間大約是8:50,雖然大門開著,我不敢擅闖,在門口張望了一會兒,看到一位高大的男士從裡面出來,我向前詢問可否入內參觀,他同意了。我走近那座二層樓白牆建築觀看:外牆上漆有一個極大的紅色英文字母V字、奧運五輪圖案、圖案下有17(屆)字樣、右上方是1960(年)、V字右側下有「十項」兩字,標示了楊傳廣參加了1960年的奧運(當時稱羅馬世界運動會,簡稱世運,所以楊傳廣的長子就取名為「世運」)。
我問主人可有楊傳廣的相關文物或紀念物可看,他沒讓我進去白牆樓房,而是帶我走進旁邊的一間平房看。房間不大,牆上只有幾張照片,牆角有幾根竿子,主人說是標槍,我徵求其同意後拍照。我站在楊傳廣的照片旁邊請他幫我拍,他好心的告知要連牆頂那根竿子一起拍進去,我抬頭一望,果然有一根長竿架在照片上方的牆高處,原來那是楊傳廣撐竿跳用的竿子。我問,怎麼鐵人的文物那麼少,他說有一些放在左營的國手訓練營,有一些在台東縣政府。
直立的是楊傳廣使用的標槍,照片右上角橫放著的是撐竿跳竿。圖/南方客提供
拍完照出來,跟主人聊了一會兒,主人跟楊傳廣長得滿像,原來他是楊傳廣的外甥,媽媽是楊傳廣的姊妹,他也姓楊,因為阿美族是母系社會。楊先生告訴我,房子是空心磚造的,已經十分老舊,牆壁龜裂,屋頂會漏水,已是危樓,家人不敢住在裡面,沒錢可修。
樓房外牆被一個大的鐵皮屋頂遮掉一半,無法拍到正面圖案的全貌,那鐵屋頂是神壇的附建物(按:楊傳廣晚年當道士,會作法起乩),楊先生說他想拆,但是沒有經費。楊傳廣這座故居位於馬蘭社區,昔日是阿美族的馬蘭部落,楊先生說「馬蘭」不是阿美族語,是日治時期養馬的地方,但我忘了問「馬蘭」是不是「馬欄」的諧音(牛欄、豬欄),只能等待下次造訪再求證了。
當楊傳廣不再聽國民黨的話...
朋友說,那兩層樓房是1960年楊傳廣拿到羅馬奧運十項全能的銀牌後,政府獎賞他幫他蓋的,當時好像是由軍方施工,很快就蓋好,至今已經有五十六、七年了。據說,故居前面的公園原來也是撥給楊家的地,以前楊家人都在那裡種菜,後來不知是因為楊傳廣不再「聽國民黨的話」(台東一直都是國民黨的鐵票區),還是因他當道士作法事的噪音居民抗議怎麼的,縣政府就收回土地闢成公園了。
記得楊傳廣參加羅馬奧運賽,是我剛要升小六那年的事,他參賽之前得「金牌」的呼聲極高,最後以極小差距輸給美國的黑人選手強生,只拿到銀牌,國人相當失望。不過,那面銀牌可是台灣以「中華民國」之名參加奧運所得到的第一面獎牌,非常難能可貴!後來雖有「飛躍的羚羊」紀政也曾拿奧運獎牌,但再也沒有一個台灣選手能入圍十項全能了。楊傳廣締造的奧運佳績不僅是空前也是絕後,確確實實是台灣之光。他曾是那個時代許多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大概只有以「把原住民當人看」是德政的馬英九一類的高級外省人不做如是觀吧!)
楊傳廣故居旁的馬蘭道堂。圖/南方客提供
朋友說他們家定居台東三十年,不曾進去楊傳廣的故居參觀,我問了幾個路人及台東生活美學館的警衛,也沒人知道該處,難道真是俗話說的「媽祖興外庄」嗎?我真不了解,為何台東人竟忘了他們的台東之光,也沒有一個台東縣長關心此事,任由楊傳廣的故居荒廢,讓一個英雄事蹟被遺忘、被埋沒。
台灣人的驕傲 竟至晚景淒涼
台灣在講本土化、主體性之際,怎麼能忽略甚至遺忘這樣一個曾經創造歷史榮光且真正代表本土的重要人物呢?台東縣政府若要發展觀光,除了天然美景,也要有人文元素、動人的歷史故事來吸引人,「亞洲鐵人楊傳廣」是台東人的驕傲,也是為台東觀光加分的絕佳人文歷史資源。
如果能把楊傳廣的故居好好維修成為「楊傳廣紀念館」,並將旁邊的公園一併劃入「楊傳廣紀念園區」,作為國中小校外教學的一個場所,讓學生藉由參訪園區而認識先賢,「有為者亦若是」的嚮往之心及愛鄉愛土之情自會油然而生,這才是最好的鄉土人文教育,何必高喊教條口號?
參觀楊傳廣的故居,想到台灣有史以來唯一奪得奧運銀牌的十項全能選手,亞洲鐵人,竟落得晚景淒涼,甚至得靠當道士來營生,我感觸良深,實不能原諒有關當局的失責。於是,在離開台東前一刻,我跑到台東縣政府去向他們反映了我的淺見….
【延伸閱讀】[nop]
《楊傳廣/他是世界上最強的十項鐵人》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