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邁入92歲的南部非洲辛巴威總統穆加貝(Robert Mugabe),於1960年代擔任非洲民族聯盟領袖,曾與少數英國白人統治的羅德西亞進行游擊戰,因而被非洲人奉為英雄。到了1980年,穆加貝出任辛巴威總理,並於1987年接任辛巴威總統,採行獨裁高壓統治近30年,導致西方投資者避而遠之。近幾年來,因為「聖嬰」現象,以及暖化的氣候型態,導致該國目前逾1/4人口,約240萬人,面臨旱災飢荒,亟需食物救援。
英國《BBC》2月5日報導指出,南部非洲多國自去年以來就降雨極少,導致大片土地龜裂,大量牲畜死亡。英國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在辛巴威的負責人沃森(Jan Vossen),向BBC介紹災情時表示,很多農場主已經開始,拆除住宅屋頂的茅草、稻草,來餵養牲口,以求暫渡難關。
這次辛巴威爆發的旱災飢荒,率先提出關心者,是歐盟組織。早在該國總統穆加貝2月5日,宣佈國家遭遇嚴重自然災難之前,歐盟國家組織便敦促其及早發佈災情,以便歐盟可以依照國際慣例,向辛巴威捐助救援物資。相對而言,中國這個辛巴威的最大投資國,卻還沒有提供援助動作。美國《外交官》(The Diplomat)雜誌,2015年12月3日的一篇報導,直接稱辛巴威是中國的「全天候朋友」(All-Weather Friend,譯註即暗指該國的新興建設幾乎任由中國批擺佈,仰其鼻息)。歐美國家,僅管因為總統穆加貝專制打壓人權,而提出嚴厲經濟制裁,一旦爆發災難,卻不吝於伸出人道援手;中國雖已透過提供融資,掌控該國「經濟利益」,卻對飢荒災難默不出聲。
去年間《辛巴威獨立》週刊(The Zimbabwe Independent),就曾發文抨擊中國用5億美元的融資貸款,來換取承造辛巴威的國家基礎建設;不過,這類建設不但開價浮濫,而且品質低劣。另一方面,中國承造工程,並不與辛巴威的當地企業合作,而是找來中企做為合作對象,甚至連勞工也都從中國引進。
中國透過融資,取得辛巴威國內各式的建設工程,小至連鎖藥局、購物娛樂商場;新國會大樓、國防大學設施、國家體育館;甚至蓋在萬基國家公園區域內,3 座規模600萬瓦的私人火力發電廠,都由中國融資機構,找來中國企業一手承造壟斷。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前往辛巴威,與該國總統穆加貝(中右)合影。2015年12月初,取自Picture-alliance/dpa)
辛巴威自願擔任中國的全天候朋友
表面上看來,中辛2國的合作計畫是互惠、對等的;其範圍廣及1.能源計畫,2. 工業化,3. 農業現代化,4. 交通基礎建設。然而,這類雙邊合作,形同讓中國掌握了辛巴威的經濟發展命脈,這也難怪《外交官》雜誌,用「辛巴威成了中國的全天候朋友」這類用詞,諷刺北京在辛國無所不在的影響力。僅管北京為刀俎,辛巴威為魚肉的形勢,強弱立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卻擺出一副中立者角色指出:「中方始終主張,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非洲的事情應該由非洲人說了算。」(《路透社》2015年12月4日報導)
《路透社》去年12月初報導指出,辛巴威和中國簽署10項經濟協議,其中包括當地最大火力發電廠的擴建計畫。該國總統穆加貝(Robert Mugabe),當時曾將中國的角色與西方國家進行比較,他說:這個人(習近平)代表一個曾是貧窮國度,一個從來沒有殖民過我們的國家……他正在做一些,我們曾希望從前的殖民者,能夠為我們做的事。
殖民與被殖民者的愛恨情仇,往往盤根錯節;然而從農業經營成效層面,《維基百科》提出一面對照參考視野。其內容指出,辛巴威出現嚴重食物短缺問題,始於2001年;這也是該國於2000年實施驅除白人殖民地主政策後,發生的第1起重大糧食不足危機。當時辛巴威趕走白人地主,著手進行土地重分配的「轉型正義」。然而,這項新政策卻因執行不當,反而帶來相反效果,原因是工業化的農業經營,早就行之有年,並佔有辛巴威出口總值的40%,卻將有能力從事農業經營的白人趕走,導致辛國農業經濟力一蹶不振,甚至隔年即出現糧食不足問題。
如今,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中國在非洲的新殖民,完全是經濟掠奪的任務導向;至於,對於辛巴威的飢荒窮困,加以適時援助,恐非中國利益之所在,也非中國在非洲想著墨的重點。換言之,辛巴威自願擔任中國的全天候朋友,然而,中國眼中是否願意對等,也把對方看成全天候友人?辛巴威日愈嚴重的早災事件,儼然成了這位中國朋友無所遁形的「照妖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