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坊間對好山好水宜蘭的介紹書籍,汗牛充棟,不論是景點、步道、名勝古蹟、文教文物或交通設施的介紹,對宜蘭的導遊,貢獻良多,但總覺得缺少一點「鄉土味」。
本系列遊記,將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
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一)
沿濱海公路進入宜蘭,第一站就來到石城,往北即進入新北市貢寮區,據說是因300年前紅毛人在此以石頭建築城堡而得名。位在濱海公路(台二省道)上的石城縣界公園,是宜蘭縣頭城鎮及新北市貢寮區縣界的所在,意義非常特別。公園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提供往來東北角旅遊的遊客們一個可以休憩的場所。石城縣界公園就是介於頭城和貢寮之間,位於南來北往的交界地帶,為以往從台北地區走濱海公路至宜蘭的開車族,必定會停下腳步的一處重要休息站,但近年來因雪山隧道的開通,減少了其重要性,但是它特殊迷人的風采,卻因人潮減少更增添了嫻靜之美。
公園位於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內,東臨太平洋可以遠眺龜山島美景,南接頭城鎮濱海區,可以觀賞廣闊無邊的海景及享受悠閒的垂釣樂趣。園內設有咖啡休閒區,並展示以「蘭陽采風」為主題的浮雕壁畫及銅雕螃蟹,新奇有趣,是一個絕佳觀賞壯麗海景、品嚐咖啡美味的休憩場所。力代咖啡真的大有來頭,而且可能大部分的人都喝過。創立於1971年的力代咖啡,以烘焙、批發為主,主體建築乃利用海岸落差地形所建的二層樓建物,上層連接停車場,是力代咖啡館及旅客休憩、觀賞海上景觀空間。咖啡屋採取多窗、少牆、通風的空間設計,更能感受八方之美景。
公園沿岸都是釣客垂釣的好據點。附近,海底地形構造特殊,海中出現峽谷,潛游其間十分有趣,海岸並有海蝕平台景觀。在石城縣界公園的觀景平台上,可欣賞發達的海蝕地形,海蝕平台向海域延伸方向上,有許多散落的石塊,過去曾為海蝕平台的一部份,如今卻為孤立在海上的海蝕柱景觀。天氣好的時候,龜山島清晰可見,是東北角遠眺龜山島的最佳景點之一。
石城縣界公園的觀景平台上,觀賞凹凸有致的海岸線與澎湃的海水,在此靜坐觀賞龜山島與忙碌工作的漁船,別有一番情致。
石城海岸是台北進入宜蘭的首站,平坦的海蝕平台印入眼簾。 向西微傾斜的單面山景觀,也是此侵蝕海岸特色之一。
石城漁港
石城地當入蘭門戶,為了防禦山地住民侵擾,用砌石為城,因此而得名;據說此石城是西班牙人所建,後為荷蘭人攻滅。石城遺址仍在,但於大正13年(1924)進行宜蘭線鐵路工程,開鑿草嶺隧道時,石城為隧道廢土所填平,現今只能見到外圍石砌城牆。
石城漁港是宜蘭最北端的港口,位於山海交界處,磯岩圍築而成的港區不大,一眼便可望盡,因為入口隱密,保有一方寧靜的小天地。古樸的石砌矮房、三三兩兩的漁船或磯釣客,時光彷彿在這裡凝結。石城港漁業資源豐富,漁民在外海設有定置網,長期固定在魚群洄游之處,每年颱風季收網並修補漁具,可以在港邊看到漁民曬大網的景觀。據說這是頭城某鄭氏大戶,從事定置網作業所設定的漁港,有特定的船隻輸送漁貨,有特定的腹地曬補漁網,所以小而隱蔽。從港灣望出去,遼闊的太平洋與龜山島,更是不變的招牌。此外,石城海域海中生態完整豐富,保有一整片朱紅色的海扇林,是潛水愛好者的好地方。
從左方望去不遠的石城漁港,亭前的一片橘紅吸引了我們外來客。
石城漁港在烈陽下安靜地宛如凝固的畫面。這個港口小小的不用走很遠,就可以走盡。同時可進行磯釣及堤防垂釣,加上地處優美東海岸漁港入口不算明顯,因此平常也不會有許多路過的旅客跑進去晃晃,所以保持相當乾淨,最重要的是安靜,一邊釣魚一邊欣賞風景。因石城一帶漁業資源豐富,沿海岸磯岩圍築而成,吸引不少釣客前來垂釣。石城港區以藻食性的黑毛、白毛釣點居多,釣友稱之為「雙層踏仔」,釣點散落在礁岩四周,常可在水底磯砂混同水域捕獲龍蝦、蝦姑蟹和石斑。外海所設有定置網,長期固定網具在海中,魚族經常洄游之路徑或棲息之漁場,有陷阱狀結構,等待魚族自動入網滯留網內。魚期約在每年九月至隔年六月,颱風季節收網並修補漁具。
定置網捕獲之魚類有鰹魚類、鰆魚類、紅魽、鮪魚、馬加及白腹仔等。另外每年三月到十二月常有鯊魚伴著黑潮帶來豐富食物,常在台灣東部和北部海岸活動,因而時常闖進漁民的定置網內,為漁民帶來意外的收穫。
一邊聽著海浪拍打防波石的聲音,一邊沿著防波堤往盡頭走去,再一邊回頭拍下石城漁港的全貌。
漁民休閒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