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已化作千縷微風!陳孟和逝世百日 老難友齊聚追思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已化作千縷微風!陳孟和逝世百日 老難友齊聚追思

 2017-04-22 17:10
陳孟和。圖/唐詩
陳孟和。圖/唐詩

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藝術與人權工作者陳孟和辭世屆滿百日,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今(22)日上午在景美人權園區舉辦追思會,感懷陳孟和無私的付出。陳孟和的老難友除了追念與感謝陳孟和的才藝與貢獻,也希望政府重視轉型正義與歷史真相的還原、保存。

追思會由東華大學教授、作家楊翠主持。文化部長鄭麗君、歷史學者許雪姬、二二八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政治受難者聯誼會榮譽理事長蔡寬裕、陳孟和的難友郭振純、蔡焜霖、吳聲潤、楊國宇,以及陳孟和的兒子、妹妹均到場出席,追思會一開始全體與會者也默哀一分鐘表達對陳孟和的懷念。眾人在追思會結束之際也獻花表達感懷之意,場面相當溫馨。

在近2個小時的追思會中,鄭麗君不僅全程在場「坐好坐滿」,表達對這位人權工作者與歷史紀錄者的追思,以及對陳孟和的敬意,她也向家屬表達慰問,並向政治受難者前輩致意,直到12時較原定追思會結束時間為晚,鄭麗君才離開繼續趕行程。

陳孟和今年106年1月24日辭世,享壽88歲。他在22歲就讀師範大學美術系時,遭控涉入「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叛亂案,1952年8月被判刑15年後,9月隨即被送到綠島集中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服刑,直到1967年1月2日離開綠島。他的苦難見證了所有臺灣人在戒嚴時期的痛苦折磨。

文化部長鄭麗君(右一)與陳孟和兒子(右二)及妹妹(右三)共同默哀。圖/唐詩

陳孟和在綠島「綠洲山莊」的際遇與一般隊友不大相同,因他得以接觸相機,為當時看守人員拍照而努力學習攝影,加上本身在繪畫上努力與天份,因而離開綠島重獲自由後,也帶著大量珍貴老照片回臺灣,為白色恐怖的人權歷史留下珍貴記憶。而他在獄中所作的「小提琴」更是人權史上的重要創作。

另一方面,陳孟和在日後憑藉記憶、美術專長及體力,根據舊照片推估空間量度,開始全心全力投入重建白色恐怖消失的歷史場景。如同他在記錄片中所說:「能活多久不知道,但是不會太長,剩下的生命,應該貢獻於……要把這一段被掩埋的歷史,要把它用什麼方式留下來,留給下一代,知道臺灣曾經有過那樣的歷史。」

「追思會是一個令人傷感,懷念對這塊土地、歷史貢獻的陳前輩」,人權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引言時,對陳孟和長期投入指導人權館綠島及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的整體規劃表示感謝。

他也提到,陳孟和在紀錄片中談到一段話:「要重建被抹滅的歷史,必須先復原空間,空間被復原,故事才能填進來,故事填進來,歷史真相才能夠被呈現」。陳孟和用自己的行動和受難的生命,歷經二次羈押,出來之後又身體力行重建空間和記憶,並和蔡焜霖在王子雜誌社建立行動圖書館,照顧偏鄉孩童,這是我們現在還在做的事,而他用生命最後的20年,重建現在在綠島已看不見的新生訓導處超大模型。

「如同很多受難長輩所言,很多事不太想記憶,也記不太起來。可是當看到那一座模型落成,所有的記憶就都浮現了」。

追思會現場播放陳孟和紀綠片,追憶其努力還原歷史的職志。圖/唐詩

王逸群推崇,使已消失的幾座不義遺址,如「新生訓導處」、「青島東路3號營區」、「保安司令部情報處押房」(東本願寺)等等,得以一座座再現,更讓重現的場景成為難友們共同的記憶象徵。

王逸群表示,陳前輩付出的心血與貢獻將讓後人永遠感念在心,「人權博物館要儘速完成」,將銘記陳孟和生前「人權博物館正式的成立」的夢想,努力來完成,讓歷史的真相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並儘快完成「轉型正義」。

今日的追思紀念會中除安排陳孟和生前的紀錄片播放,也安排播放他在紀錄片中獨場,以及綠島「新生」難友蔡焜霖、楊國宇等人在現場共同演唱生前喜愛的《千風之歌》〈千の風之歌〉。

楊翠介紹,《千風之歌》歌詞的意義在於已逝者向生者告別,告訴生者「別為我悲傷」,「我會化成風在你們身旁」,而在陳孟和已化成千縷微風,陪伴在你我的身旁。追思會中也安排以陳孟和真實故事創作的兒童繪本《希望小提琴》裡數次提及的星星,由蔡焜霖帶領參與青年體驗營的青年學子們演唱〈小星星〉,緬懷綠島苦難生活中支撐著他們,微小卻明亮的希望。

之後致詞的老難友們則是憶起與陳孟和的相處時光,也談到不少個人的遭遇。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會長吳聲潤致詞時表示,陳孟和讓人思念的,包括他的才華,他幾十年來追尋真相,為世人留下這些紀錄,讓後代有所依循,「50年代那是真正會死人的政治案件,當時被抓去的也是沒判罪」,1951年的5月17日在火燒島,他們這一批五、六百人被抓去被稱是「共匪」,明天會怎麼沒人會知道,有人被送綠島十多年,天天洗腦,又不知有什麼案件被刻意地牽連,到期也不放你回去,又判二、三年繼續管訓,陳孟和的努力可以讓大家知道這段歷史,「我們這群人是怎麼讓人欺負、糟蹋」。

陳孟和的「老同學」,政治受難者蔡焜霖與楊國宇等人上台共唱「千風之歌」表追思。圖/唐詩

蔡焜霖也推崇陳孟和多才多藝,會繪圖、照相、作詩,和他及其他幾百人搬石頭、煮飯際遇不同,但陳孟和也展露他的才華,出獄後和他在《王子》雜誌合作,在蔡英文總統差不多才十幾歲那個年代,兩人從事「行動圖書館」,讓孩子在黨國教育外有不同的思考,這是他和陳孟和的共同回憶,當年也一同贊助、鼓勵拿下冠軍的紅葉國小北上比賽等往事。

而難友楊國宇則憶起他和陳孟和的相處,以及在新生訓導處時演歌仔戲,以及在海邊吃海膽的一些回憶,「那時沒有劇本,台詞也被限制,只能各人想台詞、口白,講一些笑虧。例如:十條香蕉九條翹(彎),一條沒翹祝㤉潲( gê-siâu),十個查某九個嬈,一個沒嬈凍袂條」,給人家笑,這樣而已」,此外中午有時沒事,海邊有不少海膽,大家就相招來吃海膽」。

「在那裏反抗洗腦,也有快樂趣味的時候」,楊國宇感念陳孟和用相機紀錄,「寫歌詞也很美,把當時我們的心情都寫出來」,幫大家做紀錄,也讓大家很感動,若非如此歷史會被蓋住。

楊國宇也提到自己十八歲因叛亂遭抓關押,竟被指兩年前就已準備,「十五、六歲就準備叛亂?有可能的事嗎」?此外,他也不認為白色恐怖案件不只已申請補償的九千多案,未補償的三千多案,很多人仍不敢講,「二萬多案,才十多萬人而已?不可能啦」,而那些資料也要好好保存,「不要燒掉了,燒掉就沒了。要趕快發表」。而他也寫好了一些有關「爪耙子」的故事,共8個故事,每個15分鐘,但這些加害者都不敢出來。

綠島的「三峰岩」在遭拘的歲月中陪伴陳孟和與他的獄友,因而今天會中也安排受難者吳逸民的女兒聲樂家吳文慧老師,演唱由受難者葉雪淳作曲、陳孟和作詞的歌曲《三峰岩》,以及受難者林恩魁醫師的長女林美里特別在洛杉磯錄製一段追憶辭來紀念陳孟和。

「綠洲山莊」白色恐怖受難老同學出示陳孟和當時在綠島所拍攝之照片。圖/唐詩

林美里在影片中談到,她的父親林恩魁醫師也是最早被送到「綠島大學」的思想犯,也是最早在綠島設立醫療室的,曾在綠島曾經細心醫療好被攝影機鎂光燈泡灼傷臉面的孟和長輩,是他感銘在心的往事。而她小時候則是由媽媽帶著從岡山,或經東港,或經枋寮,或搭漁船、貨輪,甚至繞由蘭嶼抵達綠島,因母親怕她與父親太生疏,也因這樣讓她在陳孟和心中留下印象。

林美里說,當年去綠島時她才四歲,天真無邪,穿梭在綠島的囚房中,享受那些失去自由心中悲苦的長輩疼愛。2014年,透過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安排,她和丈夫第一次和陳孟和見面。當時陳孟和向她表示,當年從看到她這個在蹦跳的小女孩,使他感情上得以再與監獄島外面的世界聯繫上,因而喚回他求生的信心。

林美里也感謝陳孟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讓歷史的真相得以還原,歷史的軌跡更美好。而她也提到自己的名字「美里」給人美好鄉土的想像,因此出獄結婚之後,給自己的大女兒取名「美里」,以資紀念。而她是到自己65歲才聽到陳孟和講這故事,心中的悸動是難以形容的。

人權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表示,人權館近年已陸續完成綠島人權文化園區部份場景復原,以及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展出的幾座已消失的不義遺址模型,將持續努力貫徹陳孟和的遺志,完成博物館建館任務,提醒年輕學子莫忘前世之苦,攜手守護臺灣得之不易的民主人權。

老難友在追思會結束之際為陳孟和獻花。圖/文化部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