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加拿大的「台灣文化節」(三)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加拿大的「台灣文化節」(三)

台加人以文化藝術介紹台灣形象價值

 2019-02-11 16:16
多元、尊重、交流、共好,呼應加拿大社會多元價值,於2016年開啓與亞洲對話系列,展開為期五年計畫,每年邀請一亞洲文化於台灣文化節平台共同展現,用藝文交流形式,深化族群尊重及文化自主詮釋權。圖/亞裔活動協會提供
多元、尊重、交流、共好,呼應加拿大社會多元價值,於2016年開啓與亞洲對話系列,展開為期五年計畫,每年邀請一亞洲文化於台灣文化節平台共同展現,用藝文交流形式,深化族群尊重及文化自主詮釋權。圖/亞裔活動協會提供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與海洋有密切關係的國家,但在長期的文化定位困擾下,是否能夠在海洋啓示下,向過去學習,進而凝聚未來的共識。「海洋之子」作為2013年文化節的主題,本身就凸顯了所欲探索的目標(圖,2013年海報)。2014年台灣文化節歡慶温哥華25周年,以非台灣原生植物的藍色小花「勿忘我」做為主題,象徵外來文化傳入後台灣內化綻放,多釆多姿且不斷進化的台灣文化,小而美,是世界無法忽視的存在(圖,2014年海報)。2015年「希望的火炬」,不但是過去台灣先民的理想,照亮了台灣的發展,接下來,年輕世代帶著希望的火炬走向世界,點亮未來(圖,2015年海報)。

多元、尊重、交流、共好,呼應加拿大社會多元價值,於2016年開啓與亞洲對話系列,展開為期五年計畫,每年邀請一亞洲文化於台灣文化節平台共同展現,用藝文交流形式,深化族群尊重及文化自主詮釋權。在華人世界中,台灣與香港同樣擁有相似的殖民背景,但也充分展現出獨特的文化特質。本年台灣文化節中,邀請香港來一場文化共舞,以「思·源」為主題(圖,2016 海報),從認識過去,學習成長,承擔責任,解脫束縛,創造一個更有包容性的文化意識。此次文化節中,台裔加拿大指揮家謝建得(Ken Hseih)領銜溫哥華大都會交響樂團,參加台灣文化節開幕音樂會,演出鄧麗君和張張國榮經典曲目,登上溫哥華最大藝文報紙The Georgia Straight封面。(圖,2016 年海報)

接著,2017年「與日本乾杯!」是探索台灣與日本文化的交錯、歷史的淵源及生活對話(圖,2017  相片)。在各種慶典中,舉杯言歡似乎是一種共同語言,交杯觸碰的清脆響聲,代表過去成就的慶祝,友誼共享或是未來生活期待,以多元文化為國家重要建國價值的加拿大而言,乾杯帶來無限的想像。(圖2017 年相片)

2018年「台灣想菲」(圖,2018 海報)的副題是[在發現中學習],本年是台灣和亞洲對話第三年,藉由在台灣有大量的菲律賓移工,來探討多元文化的意義,族裔的認同又是什麼?在台菲律賓移工馬力歐,利用假日做沙畫、服裝設計和繪畫(圖,2018 年相片)他帶領一群男女菲律賓移工在新竹竹塹留下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圖,2018 年相片),也由女模秀出他設計的服裝(圖,2018年相片)這是我們幾乎從未思考過的想像(圖,2018 相片)在加拿大,屏東青葉魯凱歌謠合唱團和青葉部落彩繪,也呼應了多元文化交流的探討(圖,2018 海報)。

在加拿大3700萬不算多的人口中,台加人經過三、四十年的移入流動,現在在加拿大政經社會中,終於開始嶄露頭角,台灣本身就是個多元的移民社會國家,現在有一少部分又向以往未至或罕至的北國移動,開枝散葉,從亞熱帶(兼熱帶)到大部分是冰原覆蓋的世界第二大國,這是差異何等之大的飛越啊!但總是同樣的太陽、月亮、星星和湛藍的太平洋,時差12小時至16小時,大多日夜顛倒的地球同軸對岸,藉著Wifi 和視訊,天涯若咫尺,有時候的訊息連繫,加拿大和台灣,要比台北和台中近得多了,曾有親友同住台中,十五年未曾在台中見面,卻在加拿大布查花園小徑一前一後的相遇了。筆者和前文所述陳建年省議員也是在台東之會後,隔十餘年,在溫哥華再重逢,另位同鄉省議員張朝權,在省議會一別,廿年後是在溫哥華本那比廣場的星巴克咖啡座,啜飲咖啡話當年,人生幾何?

走筆至此,宋朝蘇軾詞《和子由澠池懷舊》不由得浮現出來: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看到許許多多台灣同胞因各種因素原由,繞行半個地球在加拿大落腳,或偶然留指爪,或就地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台灣同胞向北美的流動,不是力量的分散,也不是文化的中斷,而是擴展和融合。而且,台加人和各地台裔僑民,有一點大不相同,即是和台灣原鄕的聯繫之密切,是他地少有的,人分居地球軸心彼岸,臍帶連結不輸胎兒和母親。

二戰後,台灣留學生多往美國留學和就業居多,雖也算是移民的一種形式,但加較晚之後,台灣居民往加拿大留學和單純移民,則有性質上的差異,也影響了「僑胞」的組成成分。在一、二十年前,長榮航空直飛溫哥華的班機上,飛航廣播優先的是台語,機艙𥚃滿滿是台語「嘛也通」,近年則由於航空界經營型態丕變,多採國際航班合併之模式,英語又恢復世界第一語言獨佔鰲頭的地位,但由以往曾像「台灣包機」的盛況而言,可略知尤其溫哥華做為外國人進入加拿大的首站的樞紐,地理上和台灣的便利聯繫,是亞洲對外重要門戶之一。

當今地球朝「世界村」發展,各國亦不免於外,「台灣文化節」是代表了台灣及其外移子民和母體的聯繫,並擴及以台灣為核心向外的溝通,除了和中國政治因素干擾不免有所扞格外,「同心圓」的概念還是一衣帶水的牽絆著外顯的思考和活動,像加拿大同鄕會今年4月13日~14日的年會,就選在櫻花繽紛的日本東京擧行,會後一星期暢遊日本東京附近有文化深度美不勝收的名勝景點。

二戰後,台灣一度被四面環海及特殊政治情勢所囿限,但島國及國際貿易的需求,已如關不住的春天,讓百花齊放,帶著羽翼飛向世界各角落,加拿大台灣文化節無疑是其中一個成功的文化及友誼載具,讓國際能知道這個小而美的福爾摩沙,及善良的子民,台灣目前國際地位特殊,何止是文學家前輩吳濁流文章中的「亞細亞孤兒」,但相信有一天,台灣會「實至名歸」成為世界認識和尊重的對象,吾人切勿妄自菲薄。

在加拿大的台灣人,長期以來以文化藝術,建立台灣對當地社區的影響力。而台灣文化節已成為台灣品牌精神的延續,創造了多元文化融合、多元文化自由表達的台灣形象價值。​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