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凌情思】最後,禁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凌情思】最後,禁忌

2017-02-25 13:00
猶太曆的第五個月(Av月),是一個充滿災難記憶的月分。這張圖描繪西元70年Av月耶路撒冷聖殿毀於羅馬帝國的故事。圖/Public Domain
猶太曆的第五個月(Av月),是一個充滿災難記憶的月分。這張圖描繪西元70年Av月耶路撒冷聖殿毀於羅馬帝國的故事。圖/Public Domain

在認識猶太人的節日之過程中,也看了看我身處的美國的國定假日,然後再想想台灣的年節假日,我覺得台灣的節日少了幾個面向。那是:對台灣重要歷史的紀念、對爭取民主自由人權之歷史的紀念、對各族群(包括新住民)的歷史文化的紀念、對自然環境災難的紀念。

再則,現有的許多紀念日,看似與台灣相關,卻不是真正屬於台灣人的節日。例如: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國父逝世紀念日、革命先烈紀念日、中華民國國慶日、台灣光復節、行憲紀念日等等。當然,對於認同中華民國的台灣人或中國人而言,這是個叛國觀點。

不過,對國家與自我身分的認同問題,是個天賦人權的議題,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他們的主張。更不用說,因為台灣有個非常奇特複雜的歷史經驗,和不斷有外人入境生根的融合過程,所以,在美麗島上的人們,有不同的國家與身分認同,委實是自然不過的事。

在認識猶太人的節日之過程中,再一次,我看見自己對擁有真正記錄台灣歷史文化的紀念日之渴望。而這份渴望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台灣獨立建國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實質確認台灣的獨立性,台灣人才不會活在台灣,卻將中國歷史作為重要的學習主體,輕忽而不深刻探究與學習台灣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努力奮鬥生活的歷史。

一直以來,所有美國的節日裡,我最喜歡7月4日的獨立紀念日。因為這個紀念日,除了紀念十三個殖民地的人們艱辛爭取獨立建國的歷史,更是向世人宣明人類有決定建立國家的自由權利。所以,如果有一天,台灣人像十三個殖民地的人們一樣,有共識要獨立建國,根本不必理睬自古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或什麼背祖忘宗之類的可笑說法,也不需要像現在為要對抗說謊者而研究一些國際條約,因為,那一天是我們在行使人類有自主決定建立國家的自由權利,一個天經地義、不容被侵犯的天賦人權。

假若有人問我:「台灣需要什麼紀念日?」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台灣獨立紀念日。」因為,其他該有的台灣紀念節日,就會清楚明白地隨之而出。

以下是延續上回的文章〈懺情記、利未記、以斯帖記〉,繼續介紹猶太人的節日。

逾越節(自由日):2017.4.11/2018.3.31

逾越節(Passover或 Pesach)共有8天,從猶太教年曆的第一個月(Nisan)的第15天到第22天,約在陽曆的三月、四月。這個節日連許多不遵循儀俗的猶太人都會慶祝。

逾越節是紀念約在西元前1300年時,上帝讓被奴役的猶太人在摩西的帶領下,逃離埃及,重獲自由。

根據猶太教的經典《塔納赫》(Tanakh)的《出埃及記》(Book of Exodus),猶太人被埃及人奴役了數十年,被迫做著粗重勞務,筋疲力竭地生活在恐懼之中。上帝看見猶太人的痛苦,於是派摩西傳達訊息,要埃及法老王釋放猶太人,讓他們可以事奉他們的神。在一些警告下,法老王仍拒絕。

那些警告是所謂的十個災難(ten plagues):
尼羅河水變成血水,無法飲用。
不論室內室外,到處都有青蛙,甚至爬到人身上。
人和動物都長虱子,整個大地都被虱子所覆蓋。
到處都有蒼蠅,到了動物與人都難以忍受的地步。
所有家禽牲畜得瘟疫而死。
所有的人和動物長爛瘡。
天降冰雹,雷電交加,在戶外的人與動物都死亡。
蝗蟲肆虐。
三天三日不見太陽。
所有在埃及的家中長子都死亡。

在第十個災難發生前,上帝告訴摩西要猶太人在自己的家門上塗小羊的血,以避免當上帝經過時,他們遭受災難。

這個災難,終於讓法老王心生畏懼,擔心自己成為下個被殺的對象,於是下令允許猶太人可以離開埃及,並帶走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猶太人記取教訓,在法老王再次如過往食言反悔之前,毫不遲疑地快速準備離開。當晚,摩西就帶著猶太人離開埃及。這個節日的名稱Passover或Pesach,就記載了這段故事。

Pesach源自希伯來文Pesah、Pesakh,有「作為祭品的綿羊或山羊」之意。猶太人能夠避過災難,就是在門上塗小羊的血,讓上帝知道這是猶太人的家。

英文Passover, 即pass over,為走過的意思,就是故事中上帝會走過猶太人的家而不傷害他們。至於在逾越節的一些儀俗,也與這個故事有關。

當Nisan月的第14天,猶太人宰了小羊,用小羊的血塗在門上後,在半夜時分,也就是第15天,就煮食小羊。所以現在有一些猶太人仍會依循這個傳統,在逾越節的晚餐宴吃烤羊肉。

接著,猶太人就要離開埃及。因為分秒必爭,在準備食物之時,沒時間讓麵糰發酵,因此可以知道為什麼在逾越節不能吃發酵過的麵包,而要吃一種叫馬次羅(Matzo)的薄餅。而且,只能用小麥、大麥、裸麥、燕麥、斯佩耳特小麥(spelt)等任一種穀物磨成粉加水所做成的馬次羅薄餅。所以,任何以這五種穀物粉發酵後做成的食物(通稱Chametz),在逾越節全都禁止食用。

事實上,在逾越節不只不能吃穀物發酵後做成的食物,連家裡都不可以存有這些食物。因此,在逾越節之前幾個禮拜,猶太人會開始處理家裡所有的發酵食物,很多人還會將未拆封的食物賣給非猶太人,而猶太人的超市則將那些食物圍起來不賣。在逾越節的前夕,還會有最後的發酵食物大搜尋,確認家裡沒有任何發酵食物,若是找到一些,通常會以燒掉的方式解決。不過,現在出現一種新概念,就是將這些發酵食物鎖在一個廚櫃或抽屜裡。只是,因為發酵食物在逾越節有所謂「自大、傲慢、墮落」的意涵,馬次羅薄餅則有「謙卑」之意,所以若只是把發酵食物藏起來不處理掉,恐怕就不是真誠的謙卑了。也因此,把發酵食物藏起來的新概念並沒有獲得熱烈回應。

逾越節在以色列是慶祝7天,不過,遵循舊傳統的猶太人則會多慶祝一天,前兩天和最後兩天(在以色列是前後各一天而已),不能上班工作。除了可以煮飯之外,其他禁止做的事都和在安息日一樣(在〈我們還活著,在這裡唱歌跳舞〉一文有安息日的介紹)。

逾越節的第一天,猶太人會有特別的晚餐宴(Seder),這是一頓有15道程序的傳統晚餐宴。正統教派與保守教派則會連續兩天有這頓晚餐宴。首先,誦讀經文祈禱,喝第一杯紅酒。然後洗手。然後將西洋香菜(parsley)浸入鹽水,然後甩掉鹽水再吃。鹽水代表奴隸的淚水。

從桌上拿一個馬次羅薄餅,將它折半,一個放回桌上,另一個則藏起來。

重述逾越節的故事,然後讓年紀最小的人問四個問題,關於「為什麼今晚和其他晚上有所不同?(不吃發酵麵包、只吃有苦味的蔬菜、會拿食物沾東西吃、只斜坐著)」接著,誦讀經文祈禱,喝第二杯紅酒。

第二次洗手,並要祈禱。以平常吃麵包或穀類食物的祈禱文來祝福馬次羅薄餅。再誦讀一段專屬馬次羅薄餅的祈禱文,然後吃一點馬次羅薄餅。

吃一點有苦味的蔬菜。通常把馬蘿蔔(horseradish)磨成泥,加點鹽糖醋,再和煮熟的甜菜根攪拌在一起,再將蘿蔓萵苣(Romaine lettuce)當湯匙般,把馬蘿蔔和甜菜根挖起來一起吃下去。苦味蔬菜象徵作為埃及奴隸的苦。然後用馬次羅薄餅夾著苦味蔬菜,做成三明治來吃。

享用慶祝節日晚餐。雖沒有規定該吃什麼,不過通常開胃菜會吃魚丸(gefilte fish,多種魚做成,封在玻璃罐,美國超市都買得到,打開就能吃)和麵糰丸子湯(matzah ball soup)。主菜通常是烤雞或烤火雞或牛腩。

讓小孩尋找之前藏起來的馬次羅薄餅,當作甜點來吃。找到薄餅者,有獎賞。

用餐後祈禱,然後喝第三杯紅酒。誦讀幾章《詩篇》(psalms),喝第四杯紅酒。最後結語,期盼明年能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

正統教派與保守教派的猶太人,在逾越節的第三到第六天,有所謂「工作日的慶祝」(Chol HaMoed, festival weekdays)。全家人會外出散步、野餐,吃馬次羅薄餅、水煮蛋和蔬菜水果。除此之外,會吃一些沒有發酵打發過的甜點,如蛋白杏仁餅(Macaroon);也會將馬次羅薄餅打碎,加入很多蛋做成蛋糕。在以色列,很多猶太人沒有那麼遵循儀俗,他們會烤巧克力布朗尼,還會燉烤些鍋菜和烤些肉吃。

篝火節:2017.5.142018.5.3

從逾越節到收穫節(Shavuot)間的七個禮拜,叫做奧瑪(Omer)。「數奧瑪」(Counting of the Omer),用聽得懂的說法,就是數日子,從逾越節的第二天晚上開始數日子,一直數到收穫節。

奧瑪還有另一種意思,是古代猶太人測量穀物的單位,約3.6公升。在逾越節的第二天,收割大麥,要將一個奧瑪的大麥拿到耶路撒冷的聖殿獻給神,感謝上帝給予豐收。

逾越節是紀念猶太人重獲自由。從獲得自由開始,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猶太人漸漸脫離奴隸的心智,逐漸成為自由人,慢慢建立一個有自己的律法、規範的自治團體。不過,因為上帝許諾重獲自由的猶太人將在收穫節的時候獲得妥拉,所以,猶太人認為,當收到妥拉時,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因此「數奧瑪」有兩個重要意涵,一是期待獲得妥拉,另一則是祈求在第50天的收穫節會有好收成。

「數奧瑪」的儀式在每天晚上進行。家裡負責「數奧瑪」的人要先祈禱,然後以希伯來文來「數奧瑪」,如:今天是第18天,也就是奧瑪過了兩個禮拜又4天。篝火節(Lag Ba'Omer)則是奧瑪的第33天,且和一段歷史有關。

根據猶太教法典《塔木德》(Talmud):在口傳律法的時代,因為拉比Akiva的學生未彼此相互尊重,導致有24,000位學生受到懲罰而死。為紀念這個悲劇,在奧瑪期間有一些類似服喪的禁忌,如:不能舉行婚禮、剪頭髮等。在第33天的時候,不再有學生死亡,也因此不再繼續服喪,轉為慶祝。在數十年之後,有位智者拉比Simeon bar Yochai,他是猶太教神祕主義《光輝之書》(Zohar, Book of Splendor)的重要作者,在奧瑪的第33天辭世。他告訴他的學生們,與其難過服喪,不如歡喜慶祝他的靈魂將回到上帝的國。因此,篝火節是個歡樂的慶祝日,猶太人會出門散步、野餐,孩子們拿玩具弓箭玩耍。

另外,如果有人想要有個春天的婚禮,這一天會是唯一的機會。再來,因為之前為哀悼期間,不能剪頭髮,所以這一天終於可以剪頭髮,而三歲的小男孩通常會在這一天有個第一次剪髮的儀俗。最後,最盛大的慶祝是在晚上堆燒起大大小小的柴火(篝火),並唱歌跳舞。

燃燒堆架起來的木柴,象徵Simeon bar Yochai將《光輝之書》帶到世上,他的教學影響深遠,當他離開世間時,留下無窮的光輝。因此,在以色列,於篝火節,數萬人會聚集在Simeon bar Yochai的墳墓前慶祝。

收穫節:2017.5.312018.5.20

收穫節(Shavuot)與逾越節和住棚節並列為三大重要節日,而且,這三大節日皆有歷史與農業上的重要意義。

在農業上,收穫節慶祝在以色列土地上的所有穀類作物的收成。古代的猶太人要將首出作物(包括大麥、小麥、葡萄、無花果、紅石榴、橄欖、椰棗)帶到聖殿獻給神。從逾越節開始,大麥最先收成,到收穫節的時候,是最後的小麥收成,因此收穫節是農作物收成的最後慶祝。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仍在的年代,猶太人會在收穫節這一天,以新收成的小麥做成兩個麵包帶到聖殿獻給神。

在歷史上,紀念猶太人在埃及西奈山(Mount Sinai)獲得妥拉。從逾越節的第二天晚上開始數奧瑪,數7個禮拜,到收穫節的前一天。如此這般天天數日子,就是要提醒猶太人這兩個節日的重要連結性。在逾越節,是猶太人身體獲得自由,不再是被壓迫的奴隸。在收穫節,上帝給予妥拉,讓猶太人在精神上獲得救贖,並承諾為上帝服務。

在猶太教的年曆裡,收穫節並沒有確切的一個日子,而是從逾越節的第二天開始算起,第50天就是收穫節。傳統上在這個節日,不能上班工作,要整夜不睡地研讀妥拉,然後在早晨祈禱,而且能夠越早越好。據說猶太人在埃及西奈山等待妥拉時,為了能夠精神抖擻地迎接妥拉,前一晚提早休息,結果睡過頭,以致當上帝出現在山頭時,摩西得叫醒他們。為糾正這個過錯,所以有了整夜不睡研讀妥拉的傳統。

第二天早上則會上猶太教會堂聆聽誦讀十誡(Ten Commandments),十誡為最初的律法,是猶太人的生活與信仰準則。另外,有些猶太人的社區還會公開誦讀《路得記》(Book of Ruth)。讀《路得記》的原因:

摩押人(Moab)路得嫁給猶太人,改信猶太教,就像在西奈山接受妥拉的猶太人。路得的後裔後來成為以色列王國的第二任國王:大衛王(King David, BC 1040-970),他出生與死亡的日子都在收穫節。《路得記》也記錄了收穫節的故事習俗。

另外習慣上,在這一天,至少要吃一樣乳製食物,通常猶太人會吃起司蛋糕、起司布利尼(blini,像可麗餅)、包起司的餛飩(kreplach)等食物。為什麼要吃乳製食物?有兩種解釋說法,一是紀念上帝應許給予奶與蜜之迦南地,另一則是認為當先人剛收到妥拉(飲食法也在其中),還沒有符合潔食法(kosher)的肉可以吃,所以就吃乳製品。

最後,根據妥拉的註解之書《密德拉西》(Midrash),當先人在西奈山接受妥拉時,頓時滿山百花盛開。因此,在這個節日,猶太人會在家裡和猶太教會堂擺放花草盆栽來紀念過往的歷史。

聖殿被毀日(災難紀念日):2017.8.12018.7.22

聖殿被毀日(Tisha B'Av)在猶太教年曆的第5個月(Av)的第9天,約在陽曆七月、八月。

正如名稱,這個節日是紀念在耶路撒冷的第一聖殿和第二聖殿被摧毀。

第一聖殿位在耶路撒冷,又稱所羅門聖殿(Solomon's Temple),在西元前586年Av月的第9天被位在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今伊拉克)的巴比倫人(Babylonians)所毀。第一聖殿被毀之後,在西元前537-516年於耶路撒冷建造了第二聖殿。第二聖殿在西元70年Av月的第9天又被古羅馬帝國所毀。

聖殿被毀日也可以解釋成災難紀念日,因為在第一、第二聖殿被毀之後,猶太人還經歷了許多災難,而且都剛好發生在Av月。

1096年8月15日(Av 24),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一萬名猶太人在法國和德國萊茵蘭(Rhineland)被殺害,史稱萊茵蘭大屠殺(Rhineland Massacres)。

不只如此,1290年7月18日(Av 9),猶太人被英國驅逐;1306年7月22日(Av 10),被法國驅逐;1492年7月31日(Av 7),被西班牙驅逐。1941年8月2日(Av 9),德國納粹親衛隊頭子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要殺光全歐洲猶太人的計畫,獲得批准。1942年7月23日(Av 9),開始將猶太人從波蘭華沙送到特雷布林卡滅絕營(Treblinka Extermination Camp),死於此滅絕營的人數,超過100萬人(包括數千名羅姆人)。

許多遵循儀俗的猶太人,會在第一聖殿被徹底摧毀的前三個禮拜,也就是第一聖殿的牆被毀損的日子,開始紀念。在這三個禮拜期間是半服喪狀態,禁止舉行婚禮和宴會,也不能剪頭髮。到了Av月的第一天,開始更嚴格的服喪禁忌,不能吃肉喝酒,也不能穿新衣服、刮鬍子。到了Av月的第九天,也就是聖殿被毀日,服喪禁忌達最嚴格:不能上班工作,禁食禁飲水(有健康問題者可免)和禁慾24小時;且不能洗澡、刮鬍子、化妝,也不能穿皮革製的鞋子。還有,不能微笑,禁止閒聊,要坐矮板凳或地板上。在禁食之前,傳統上會吃一顆水煮蛋和一片沾了灰燼的吐司。

猶太教會堂的晚禱,會為擺放妥拉的櫃子蓋上黑布,誦讀《耶利米哀歌》(Book of Lamentations)和追念祈禱文。

隔天,Av月的第十天,第一聖殿仍繼續燒著。因此傳統上,雖然已能夠進食飲水,仍不能吃肉喝酒、不能洗澡洗衣服、不能剪頭髮和聽音樂。在以色列,法律規定所有的餐廳和娛樂場所在聖殿被毀日前夕到隔天,全都停止營業。

綜觀猶太人的重要節日,自我反省、重視行善、祈求豐收、重視經典的學習、尊敬學者等,是猶太人重視的價值。再則,那些特別重要的節日都與猶太人受苦受難的歷史有關。

脫離埃及奴隸身分,重獲自由(BC1300年)。
第一、第二聖殿被毀(BC586年和AD70年)。
在波斯帝國時期,差點被屠殺滅種的歷史(BC 518-465年)。
在古希臘時代,被迫害的歷史(BC165年)。
從西元1000年到1945年間的被驅逐與屠殺。

談到猶太人,最先會想到的,大概就是納粹的大屠殺,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在我的心裡,以巴衝突是個讓人焦慮、痛苦又難過的議題。因為,我不喜歡戰爭,戰爭的殘酷,豈止三言兩語能夠形容。以色列政府的諸多作為,讓很多人反感,甚至還會諷刺猶太人忘了二戰時的恐怖經驗,轉身變成加害者。這些評論,在我學習認識猶太人的節日之過程中,在心底不只浮現一次,尤其到列表上的最後一個節日,「聖殿被毀日/災難紀念日」,我實在無法停止思想:到底人類是聰明還是愚昧的動物?

猶太人在兩、三千年裡,不斷經歷苦難,似乎終於領悟了自立自強的重要和有個強大的國家政府之必要。只是,當受盡苦難的記憶與被屠殺滅種的恐懼深刻烙印在這民族的心底,這民族恐怕難以建立一個強大又溫和仁慈的國家。民族的苦難,絕不能作為欺侮鄰人的藉口。於是,這一切就像是被詛咒般的諷刺與悲哀。

不過,我卻一直希望現在的台灣政府能有以色列政府那樣的護國精神,因為,台灣不只有惡鄰,還有內賊奸徒。畢竟,在現實的人類叢林裡,對邪惡力量的慈悲,就是對自己的殘酷。當然,也要小心謹慎,不要跨越禁忌的那條線,變成邪惡。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