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台灣人不該使用「簡體字」?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台灣人不該使用「簡體字」?

 2019-03-02 11:58
漢字簡化,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筆劃減少,書寫簡便,壞的一面是排列不工整、字型缺乏美感、增加辨識的難度。示意圖/取自Pixabay
漢字簡化,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筆劃減少,書寫簡便,壞的一面是排列不工整、字型缺乏美感、增加辨識的難度。示意圖/取自Pixabay

在民報的作者群中,王伯仁是我喜愛的作者之一,他的文章,段落分明,敘述有條理,有深度,是老牌記者。最近他在FB留幾句話,反對蔡英文競選連任,只因使用了「选」「乱」兩個簡體字,即遭到非理性網民圍剿,窮追猛打,如同犯了滔天大罪,有的說台灣人不該寫簡體字,有的用小腦推斷,財務困難的民報已被中資收買。難道簡體字是禁忌,台灣人不可以把「響應」寫成「响应」?

台灣在兩蔣時代,禁用簡體字,中小學生作文如寫出簡體字要被扣分,這也難怪一般台灣人一見到簡體字就聯想起共匪,對簡體字很敏感,了解卻很少。

台灣人不該也不可以寫簡體字嗎?殊不知台灣的 「台」就是簡體字,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代(AD 220—589),「乱」這個字即已出現,當時的人把「亂」簡寫為「乱」,並非中共推行「簡化漢字」才創造出來的。

漢字形體是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逐漸演化為隸書、楷書,而簡體字則可遠溯至甲骨文時代,漢代民間使用了不少簡體字,宋元時期,簡體字又有進一步的發展,目前我們見到的簡體字大部份是歷代相傳下來的,諸如电、过、灶。

傳統的漢字結構理論,以「六書」為主,目前台灣的大學中文系採用的是許慎的說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字如日、月,指事字如本、末,會意字如休、武,形聲字如江、河。假借字如「來」原為小麥的象形字,假借為來去的來。至於轉注,照許慎的說法,爹、爺與爸均為「父」 轉音、轉形而來的衍生字,不過歷來中國文字學者,對「轉注」常有不同的意見。

漢字筆劃實太複雜,難學難懂

五四時期,中國知識份子認為,漢字筆劃實在太複雜,難學難懂,對於教育與知識普及是一大障礙,1922年北大教授錢玄同提出《簡省現行漢字筆劃案》,隔年,《國語月刊》出版「漢字改革」專刊,隨後中國文化界陸續出版了提倡簡體字的書,如胡懷琛的「簡易字說」,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容庚的「簡體字典」。1935年二百位中國文化界人士與15家雜誌社共同發表《推行手頭字緣起》,正式展開了簡體字運動。

中共建政後不久,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1952年開始搜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草擬簡化漢字筆劃以及精簡漢字字數方案。1956年中共國務院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總共簡化了2264個繁體字。1977年,又公佈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由於爭議太多,1986年中共國務院正式廢止。1988年,中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與新聞出版署聯合發佈《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總共收錄了七千個通用字,其中2234字是簡體字。

中共簡化漢字的方式計有下列九種。

使用古字:云—雲、从—從、礼—禮、网—網
用古字廢今字: 舍—捨、气—氣、辟—闢、朱—硃、启—啟
選用古代筆劃簡單的異體字:无—無、弃—棄、庙—廟、凭—憑
草書楷體化:车—車 门—門、当—當、学—學、应—應、头—頭、会—會、韦—韋、为—為、尽—盡、尧—堯
局部代全體:习—習、广—廣、飞—飛、声—聲、亏—虧、务—務、奋—奮、齿—齒、点—點、夺—奪、竞—競、凿—鑿、厂—廠

用象徵性符號取代繁複的偏旁:邓—鄧、 欢—歡、艰—艱、 仅—僅、 对—對、 刘—劉、赵—趙、 凤—鳳
改換簡易的聲旁:灯—燈、亿—億、拥—擁、远—遠、窃—竊、窜—竄
改換簡易的形旁:猫—貓、猪—豬、粘—黏
聲旁與形旁均改:响—響、 护—護、 惊—驚
創造新會意字:灭—滅、 双—雙、 宝—寶、 体—體、 尘—塵、衅—釁
合併同音字:干:乾、干、幹;余:餘、余;谷:谷、穀;面:麵、面;汇:匯、彙、台:台、檯、颱

對於漢字簡化,各有各的看法,很多人抨擊中共破壞了漢字原有的結構,方方正正的字被改得殘缺不全,有的甚至面目全非,難以辨識。事實上,中國學者對漢字簡化的方式也很有意見,劉志成在其所著 《文化文字學》以「婦」字為例,《說文解字》原意是女持帚灑掃之意,簡化為「妇」,簡直是不倫不類,實在看不出與本字有何關連。僅簡化為「仅」,漢簡化為 「汉」,完全破壞了六書的結構,成了純粹的記號,無音義可循,增加學習的難度。此外,設簡化為「设」,手寫時很難跟「没」區別。

漢字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

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中國歷史上,除了士大夫階級外,絕大多數的百姓不識字,文盲太多,導致國民愚昧、素質低。一個國家要現代化須先從教人民識字開始。持平而論,中國簡化漢字有其必要,但是中共把漢字簡過頭,矯枉過正,問題叢生。例如吃麵,變吃面,稻穀變稻谷,颱風變台風,常會造成混淆。麵指的是麵粉或細末之物,面是臉、物之外表、或情況;穀是糧食,谷則是山谷;颱在漢語裡僅指西北太平洋產生的風速每小時達或超過118公里的熱帶氣旋。「台」原為敬語,如台端,「台」是高平之建物,並非同義字。「台風」則是指藝人在舞台上表演的風範,將「颱」簡化為「台」,實在太離譜。

漢字簡化,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筆劃減少,書寫簡便,有不少漢字,筆劃確實複雜到不知道怎麼寫,譬如龜、鼇、譸、饞。壞的一面是排列不工整、字型缺乏美感、增加辨識的難度。幾年前我曾經看過一項研究,但是現在找不到,該研究顯示,同樣的文章,閱讀繁體版比簡體版快。每當我在網路閱讀現代中國人寫的文章時,似乎也有這種感覺,簡體字讓我的閱讀速度變慢。

既然簡體字產生那麼多問題,台灣人是否不要使用簡體字?在我看來,現代人大部份是在鍵盤打字,台灣人寫文章發email,採用注音或其他輸入法打上繁體字,這個問題似乎不是問題。如果作筆記,使用一些簡體字,無傷大雅。不過,我不贊成台灣人將「麵包」寫成「面包」、「鬥爭」寫成「斗爭」。

中共利用簡體字當統戰工具

簡體字並非完全不可以用,但是,我比較擔心的是中共利用簡體字當統戰工具,如果我們採用他們那套文書系統,大量使用簡體字,中共就會藉此大肆宣傳「兩岸」文字都統一了,台灣不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從漢字歷史看來,漢字是從中原先傳到吳越,然後再傳到閩粵,福建與廣東人原本不是漢族,因為祖先使用漢字,結果自以為是漢人,同時也是中國人。

在網路我常看到中國五毛黨的簡體字留言,搞台獨就不要使用漢字,不要讀唐詩三百首。這個號稱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何以21世紀還如此幼稚?英國人從來不會對澳洲、紐西蘭的國民說,你們的祖先來自不列顛,既然獨立,數典忘祖,就不要講英語、讀莎士比亞,既然不當英國人,就不要到英國賺英鎊。

本來語言文字就是人類祖先留下來的共同遺產,漢字並非中國人的專利,日本人不但使用漢字,而且簡化漢字,如仏(佛)、辺(邊)、浜(濱)、芸(藝),同時也創造出日語獨特用法的漢字,例如畑(旱田),辻(十字路口),躾(教養)。我們不妨學日本人創造台語用法的漢字。

台灣人使用漢字,就如同美國人使用英文,拉丁美洲人使用西班牙文,新加坡人使用漢字一樣,跟國家認同無關,美國的「獨立宣言」不是用英文寫的嗎?難道台灣人在社群媒體貼文或留言偶而插幾個簡體字,就是統派?就是中共同路人?沒那麼嚴重吧!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