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旅歐藝術家,台獨前輩林文德先生,走了。
2013年5月22日,我與我太太邱斐顯,兩人開車,前往非常偏僻的石門海邊,找了好久,才找到林文德的住家兼工作室──白沙灣別墅。那天,我與他長談一整個下午。他回憶當年,在歐洲台獨運動的艱辛,也談到身為一個雕塑家的創作理念。
他告訴我一個他多年的心願,他很想為鄭南榕作一個雕像,卻感慨缺乏經費支持……他又說,「這是高難度的工作!」
我這外行人就追問道,「光是經費的問題,就那麼高難度嗎?」他聽了,一臉苦笑,然後跟我解釋道,「欠缺經費支持,當然是一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Nylon 已經走了,我很難做得傳神。」
「Nylon不是留存一些相片,可以作為參考啊?」他看我這個對雕塑完全外行的人提了這個笨問題,就耐心幫我上了一課……
「相片是平面的,雕塑是立體的,要抓住他的神韻,最好是人坐在你面前,三度空間去捏黏土,你要從各種角度去觀察,不斷修改,慢工出細活……但若光靠著相片來創作,你所看到的對象是二度空間的,就得運用想像,才能捏出神似……因此,這是雕塑家高難度的挑戰……。」
經他解釋,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傑出的雕塑家,一定要有一流的素描能力,因為他們要透過目測眼前的三度空間人物,去捏出一件完美的雕塑。若是人物不存,只有留存的相片參考,又想做好這件創作,這將是一件高難度的挑戰。
林文德一席話,讓我了解他內心世界的渴望與挫折……。林文德長年在海外從事海外台灣人運動,積極推動台獨,返鄉之後,長時間在石門海邊,默默地從事藝術創作。
他選擇了所愛的故鄉台灣,他選擇了所熱愛的雕塑創作。他吐露了他當時無法達成的心願。台灣地上,少了一位獨派前輩,他離我們而去了。台灣天上,將多了一顆暗夜微光偶現的星星,隱約浮現的背影,是一個滿手黏土的雕塑家,繼續在那裡雕塑他的台灣夢想。他走了,願他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