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從械鬥到聯姻──走入歷史的苗栗大同合作農場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從械鬥到聯姻──走入歷史的苗栗大同合作農場

 2017-03-09 10:00
銅鑼鄉竹森村大合照。圖/鍾君賢攝影
銅鑼鄉竹森村大合照。圖/鍾君賢攝影

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台灣,讓百歲老翁結婚的新聞,留給眾人深刻的印象。2012年2月3日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報導〈同居30年,百歲人瑞娶9旬嬤〉︰

「苗栗縣榮民服務處今天替銅鑼鄉百歲人瑞舉辦慶生會,這名老翁突然想婚,宣布要與多年相依為命的9旬婦人結為連理,兩人牽手到戶政事務所辦理登記,讓眾人見證幸福洋溢。

最高齡結婚案例

高齡100歲的老榮民張德甫光棍一輩子,與早年喪偶獨居的90歲的老婦周阿富已同居30多年,兩人生活起居相依為命,卻遲遲未辦理結婚,今天終於在老婦乾女兒胡安容的促成下,登記成為正式夫妻。……一開春就有新人辦理結婚登記,主角還這麼特殊,銅鑼鄉戶政事務所笑稱『這是辦過最高齡結婚的案例』,相信是好兆頭。」

張德甫與民國同年,廣東合浦人,20多歲就離家從軍,1949年隨軍來台,陸軍步兵上士退伍。平常菸酒不沾,生活規律,除了耳朵背,身體很硬朗。苗栗縣榮民服務處在銅鑼鄉福興社區活動中心,在為張德甫舉辦百歲慶生會,才得知他想結婚,趕緊張羅,在會場貼上囍字,並安排車輛充當喜車。

而胡安容則是張周兩人的鄰居,平常義務替周阿富剪髮、烹煮三餐,整理家務,周阿富也視她為女兒。她常鼓勵同居多年的兩人辦理結婚,榮民服務處也常派員勸說;但張德甫卻覺得兩人年紀都大了,始終不同意,直到百歲慶生會前,她才成功地從乾女兒變成媒人,成就了這段名符其實的「百年好合」。

苗栗縣銅鑼鄉是台灣知名的長壽鄉,2013年我為了替《長壽聚樂部》這本書拍封面照,到了該鄉竹森村內,問起村長李坤松︰「村內85歲以上且不用柺杖輪椅,現在能來你家門前拍照的有幾人?」他扳起指頭一算,發現不夠,回答說:「最少16位。」竹森村人口僅一千多人,但十年前曾同時有三位百歲人瑞。村裡84歲的阿婆,還被稱為「小妹妹」,沒有長壽的拍照資格呢!

客家農民與外省榮民大械鬥

竹森村曾有苗栗大同合作農場的分隊在此開墾,因此也有不少高齡的外省人。而且苗栗縣不只是銅鑼鄉,其他鄉鎮也有退輔會的農場分隊成員屯墾。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裡,客家人居多的縣市如桃竹苗或花東,往往是國民黨的鐵票區,苗栗尤其是指標;因此會認為在相對於閩客間的歷史矛盾,客家人與外省人之間的相處更融洽,但這說法在1950年代卻不適用。

1949年國府遷台後,有了二二八事件的殷鑑,加上「退此一處,即無死所」的中共壓力,政府與軍方在處理族群問題戒懼恐慎。然而苗栗民風強悍,韓戰爆發後,全島的共黨組織都被肅清,但在苗栗不僅有「白毛山武裝基地案」或「苗栗油廠共諜案」這種政治性濃厚的個案,光是從農民與大同農場成員的械鬥,就能看出歷史的複雜與多面。1956年1月20日《聯合報》第3版報導〈爭一分土地曾引起衝突,苗栗大同農場糾紛〉:

「本月17日上午,此間內麻恭敬里16鄰附近居民,為了收回一分餘公他,與苗栗大同農場發生糾紛,繼而動武,雙方使盡力量,在大雨傾盆下互毆。幸經南苗派出所與苗栗警察分局出動所有員警前往勸解,阻止一場土地糾紛案未致擴大。結果農戶有婦女吳影妹,謝羅雙妹及調人鎮民代表劉景雲三人受傷,農場有場員邱進一人受傷,另二人被糞便淋潑。

屯墾為名,集中看管退伍軍人

由於當時糾紛發生時情勢的嚴重,因此本縣各方對該案的發動甚為重視,日昨上午十時,該大同合作農場假軍友分社招待記者,報告糾紛經過。下午三時半,縣長劉定國,軍友分社招待記者,報告糾紛經過。下午三時半,縣長劉定國、軍友分社總幹事賴可權、鎮民代表主席陳求志、警察局長陳聖德、地政科長陳時昌等單位首長假軍友分社交誼廳,邀請雙方當事人準備進行調解,至記者發稿為時止,尚未獲得治議。」

1950年代起,尤其韓戰停戰後,台灣政府嘴上不說,但實際上已開始裁軍;而且不只是數量減少,徵兵制徵調來的2到3年的限期義務役「充員兵」,也讓軍中的「老芋仔」陸續退伍。不過這些士官兵退伍時不只沒終身俸,拿到的錢即使只用於吃飯,也撐不到幾星期。於是各地都有退輔會經營的「大同合作農場」,用屯墾為名集中看管這些有治安疑慮的退伍軍人。

將語言不通也無任何民間專長的外省老兵,納入退輔會掌管的合作農場,對民間的衝擊確實較小。事實證明這些在全台各地的集中農場,雖然占地極大,但原本多是日治時期就已圈定清空的糖廠契作土地、整治河川後的新生地、橫貫公路開通後的山坡地,甚至是嘉南平原上被農民放棄的石灰地,所以無論面積多寬廣,都不致引發民怨,更何況是械鬥。

械鬥惡果,各族群交流更困難

「分類械鬥」這一名詞,雖然晚到1784年才正式出現,但到了道光年間,已成了駐台官員上奏清廷奏摺和上諭中常用的專有名詞。但分類械鬥的現象,其實早在這一名詞出現之前,明代中國南方(尤其閩粵兩省)各地就已出現。台灣由於孤懸海外,清廷調兵鎮壓不易,地方官因此總是漠視分化,讓械鬥雙方兩敗俱傷以削減反清力量。

械鬥造成的惡果,除了當下立見的人員死傷與房屋焚毀,更糟的是各族群為了防衛會加強各種工事,讓經濟與文化交流更加不易,影響至今我們仍受其害。其實台灣在開發初期,泉、漳、客和原住民往往雜居,但長期且不斷械鬥後,人口數量較少的落敗一方,通常遷徙到位置較差的遠地村莊,或選擇與勝利者同化作為因應,粵籍客家人就是明顯的例子。

德國史學家 Riess 研究荷蘭史料發現,客家人很早就來台,荷蘭人與原住民溝通時,往往是由客家人居中翻譯。但清初施琅嚴禁粵中惠、潮之民渡台,人口數漸不如閩南泉、漳,而在閩客械鬥失利,被迫退出平原,遷至靠山的丘陵地。清朝中葉之後,苗栗才漸有客家人移墾,土地開墾的成本愈大與時間愈近,保鄉衛土的觀念就更濃,日軍入台後吳湯興及其親族的誓死抵抗,就不難想像1950年代會出現的一分地械鬥抗爭。

1954年11月行政院設立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後,就在全台各地設置大同合作農場。1949年國民黨在中國內戰裡,因土地政策而失去民心,雖有美援裝備卻一敗塗地。陳誠有鑒於此,於是在台灣實行「三七五減租」,接著「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政策。若再加上百萬軍民抵台,官方與軍方強占民地,都不曾引起民眾抗爭,何以苗栗這裡例外?

「大同」農場退伍老兵的處境

苗栗農民竟與軍方設置的大同合作農場產生械鬥,要解釋其原因,就要先解釋「大同合作農場」這一名詞的由來。退輔會設立集中外省老兵的屯墾農場,直接稱呼某某地方合作農場即可,為何還要加「大同」兩字區隔。關鍵就在台灣早於日治時代,就有農民集體開墾的合作農場。農民組合雖團結了地方,也促進了經濟,但對殖民政權卻有威脅的,國民政府遷台後成了失去母國的流亡政權,對此問題更是敏感。

苗栗的客家農民,因為封閉反而內聚力更強,很多地方本來就有農民自組的合作農場。如後龍鎮溪洲里的溪州合作農場、東明里的大山合作農場、中和里的中和合作農場、海埔里的外埔合作農場,通宵鎮通灣里的通灣合作農場,卓蘭鎮內灣里的內灣合作農場、苗豐里的苗豐合作農場等等。因此退輔會設立的合作農場,前面會加「大同」兩字區隔。

1955年3月16日,退輔會配合美援,在苗栗縣的苗栗鎮恭敬里,設立了「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苗栗大同合作農場」,1956年9月1日改歸臺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管轄,輔導會僅負責督導,農場則改稱為「臺灣省苗栗大同合作農場」。但合作事業管理處根本無法約束這些散兵游勇,1962年起,全省各地的大同合作農場又改隸輔導會管理。


2013年拍攝時黨先生99歲。圖/涂月華攝影

大同農場的榨菜大王

苗栗的山坡地偏狹貧瘠,大同合作農場無法像南部或東部那樣占地寬廣,分墾各處畸零地又容易與民風強悍的客家農民起衝突,因此只能朝精耕與農產加工來脫困。1973年10月26日軍聞社記者余國旋特稿〈勤勞節儉‧自求多福!三榮民儲蓄致富記〉,介紹了三位退除役官兵成了全國儲蓄的楷模。其中來自苗栗大同合作農場,1955年上士退伍的胡志仁,當時已經是60歲了,1949年來台時36歲。

胡志仁退役後被退輔會分發到苗栗大同合作農場,除了開墾農場土地,也利用冬季農閒時租賃鄰近土地試種榨菜,並初步在市面出售。由於味道甘辛,別具口味,他所生產的榨菜供不應求,成了苗栗大同合作農場的大財主。

賺了錢後又善加儲蓄,胡志仁娶了當地的徐春玉小姐,婚後夫唱婦隨,租地種植榨菜的面積越來越大,最後高達五公頃,年產約六萬斤,每年盈利6萬元。胡志仁有一子一女當時都在求學,他自建房屋一棟還兼營雜貨,生意興隆,擁有近百萬元的存款。辛勤耕耘14年後,他擁有了土地、金錢和「榨菜大王」的美名。

但胡志仁這樣的奇蹟,無法用在其他退伍老兵身上。1963年4月 1日,苗栗大同合作農場改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苗栗合作農場」,不再加上「大同」二字。1968年9月26日,因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的機關名稱,已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刪去了「就業」二字,農場也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苗栗合作農場」。

從刪去「大同」到刪去「就業」,就能看到外省老兵在台灣逐漸凋零,當老兵衰老到無力與當地農民械鬥時,就不需「大同」;再衰老到連就業能力也失去時,退輔會也就不以輔導外省老兵「就業」為工作目標,轉而成為全方位的輔導。隨著老兵繼續凋零,1969年11月1日精簡單位組織及員額,苗栗合作農場與桃園合作農場,都被合併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新竹農場」。

從刪掉「大同」,到刪掉「就業」,最後連「合作」也被刪了,從械鬥到聯姻的苗栗大同合作農場,以至於退輔會集中管束外省老兵屯墾的全台各大同合作農場,全都走入了歷史;但全台各大同合作農場是否還地於民或還地於國?這段轉型正義的過程還在發展中,尚未完全進入歷史。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7年/第17期(3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