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的民謠國寶—陳達
1970年代,台灣因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件等政治因素而陷入興敗存亡的困境。當時,生長在台灣的人們開始思考,人與其所賴以生存的土地的關係,而興起鄉土文藝運動,陳達成為台灣鄉土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足跡遍及全台各地,從城市到鄉村,陳達以其古拙質樸的歌聲唱出了長久以來埋藏在台灣人內心深處的聲音和情感。尤其在雲門舞集的「薪傳」舞劇裡,陳達唱出先民的艱辛血淚及開墾台灣家園的期待。
「思想起,四百年前祖先因就知,台灣是一個好所在,哎唷喂;
大家堅心對這來,哎唷喂,開墾家園傳下代,哎唷喂。
思想起,祖先堅心來到台灣,也無鋤頭可掘田,哎唷喂;
雙手挖土飼子來大漢,哎唷喂,為欲建造美麗夢,哎唷喂。
思想起,記取祖先的叮嚀佮交代,打拚的精神傳落來,哎唷喂;
完成祖先的心願才應該,哎唷喂,美麗家園一代傳一代,哎唷喂。」
(節錄自陳達的「薪傳—渡海」,重新整編)
陳達極富生命力的歌聲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關愛台灣,也為長期委靡不振的台灣鄉土音樂萌起再生的希望。就音樂而言,他獨特的唱腔、完美的聲韻轉折、自成一格的習慣音型、抑揚變化的大音程跳進等,都屬相當傑出的獨特功夫。就文學而言,陳達因時因地因事而起的即興詩篇,蘊含著無數的生活哲理和智慧,正是深具民間文學特性的極品。直到今天,陳達雖已遠去,但他的歌仍然令人難忘,永遠是台灣傳統音樂中最珍貴的部份。
台灣民謠的聖地:恆春半島
當地的民謠除了悠揚迷人的〈思想起〉,還有用於新娘出嫁前夕的惜別歌〈牛尾絆〉、帶有幾分豪氣的〈四季春〉、抑揚變化引人入勝的〈楓港小調〉、經過落山風精煉而成的〈守牛調〉、保存著原民風味的〈草螟弄雞公〉及人人朗朗上口的〈恆春台東調〉等。
其中的〈恆春台東調〉,最早是當地的原住民曲調,1875年恆春古城完成之後,大量漢人移入恆春地區,透過通婚及文化融合與交流,此曲調被填上福佬語並轉化成吟誦式的〈恆春調〉,恆春人用此曲調來歌頌愛情、風光,敘述親情、信仰,或傳唱歷史、故事。日治時期,日人在台東開發糖廠,許多恆春人遠赴台東謀求生計,他們藉此曲調唱出遠赴台東冒險奮鬥的心情及思鄉的情懷,而稱之〈台東調〉。
「較早的人足艱苦,二人移居過東部,尪某互相愛照顧,希望後來好前途。
來去台東花蓮港,路頭生疏不識人,希望阿娘相痛疼,痛疼阿哥出外人。
欲去台東賺銀票,未知到彼賺未著,想欲倒返驚人笑,辜不而終阿娘招。」
1952年,在「國語政策」的壓抑下,此曲調經滿州國小曾辛得校長的改編而成華語版的〈耕農歌〉,並被選錄為國民小學的音樂教材。同時,在民間也出現了台語版的〈耕農歌〉。到了1950年代中期,隨著廣播歌仔戲的興起,這個曲調變慢了速度轉化為〈三聲無奈哭〉,成為哭調的一種。此後,甚至發展成悲悽悱惻的〈三聲無奈〉,反映出當時民眾在國民黨政府獨裁統治下被壓抑的心情,不但盛行於台灣社會,更傳播至馬來西亞和新加新加坡等地。
在此同時,早期吟誦式的〈恆春調〉也由麗歌唱片聘請傑出的民謠歌手劉福助演唱,將詞曲固定化,並錄成唱片發行之。到了1970年,隨著政治氛圍的改善、經濟的活絡,農業社會逐漸走向工商社會,郭大誠捉住時代脈搏,將此曲調改編成輕快的節奏並重新填詞,而成為〈生蚵仔嫂〉,此歌經三洋唱片公司發行後,很快地就在大街小巷傳播開來,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也被取用為電視連續劇的主題曲。甚至,到了2003年,〈生蚵仔嫂〉又結合了國際流行的Rap表現形式,以「生蚵仔嫂」的歌詞、旋律與英語繞舌歌詞相互交叉運用,成為〈Rap版的生蚵仔嫂〉,再度引起不小的廻響。
被遺忘的「屏東搖籃仔歌」
追憶傳統,也得敘談創新。談到屏東的歌,一般都以恆春地區的傳統民謠為對象,事實上,近代以來屏東也出現了不少以在地為題材、具本土風味,且在當地都曾風行一時的創作歌曲,如溫馨動人的〈搖籃仔歌〉(詞曲/汪乃文)、追思陳達的〈唱著心內彼條歌〉(詞/謝武彰、簡上仁,曲/簡上仁)、〈若是到恆春〉(詞/宋澤萊,曲/先後由簡上仁及吳嘉祥譜曲)〈屏東是咱兜〉(詞曲/簡上仁)等,這些歌曲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和不一樣的風格。〈搖籃仔歌〉也是目前文獻上記載,最早的屏東創作歌曲。
屏東的「搖籃仔歌」詞曲作者汪乃文,曾任職於屏東女中,致力音樂及美術的教學工作。1946年,汪老師住在屏東市萬年溪畔,妻子不幸因病早逝,他父兼母職,晚上哄著幼女兒入睡時,觸發他創作的靈感,寫下這首曲調優美,溫暖感人的搖籃歌。詞中的「烏趁(sim)橋」,就是1923年興建於萬年溪上的鋼索吊橋,橋身為燻黑的檜木製成,走在橋上總會左右上下搖晃,於是屏東人稱它「烏趁橋」,而這座橋也為屏東留下了數十年永難忘懷的精采回憶。
「一、搖仔搖仔搖 搖荖搖 搖來搖去一搖搖到烏趁橋
橋邊雙爿樹木花叢青笑笑 橋下一條清清溪水流無休
二、搖仔搖仔搖 搖荖搖 搖來搖去一搖搖到烏趁橋
乖嬰仔古錐親像花蕊呅呅笑 阿娘阿爹無時無陣疼惜惜
三、搖仔搖仔搖 搖荖搖 搖來搖去一搖搖到烏趁橋
乖嬰仔賢大 暝大一寸日大一尺 連鞭會行 連鞭會走 也會叫」
建立屏東成為台灣民謠聖地
不可否認,屏東縣是台灣各縣市推展民謠文化最認真、最用心,也是成績最好的地方。我們期盼屏東縣能成立一個恆久、常態的民謠音樂機構,先建立好正確的理念原則、核心價值及發展方向,然後循序達成目標,如此才能打造出一座永不動搖的民謠城堡,成為國際性的民謠聖地。
(本文原載《民報文化雜誌》第四期)
「青蚵仔嫂」唱片封套,主唱麗娜(左),另位歌手麗真(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