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今(29)日在新北市市定古蹟<大觀義學>舉辦今年度首場文化資產防災演練,除了社區內外民眾共同模擬搶救古蹟及古物的標準作業程序外,還有200多位幼兒園師生一起演練逃生,落實文資教育向下扎根。文化部次長楊子葆表示,文化資產活在社區內,希望人人都是文資守護者,跨域共構文資防護網,減少受災案件,永續保存文化資產價值。
楊子葆說,鄭麗君部長非常重視有形文化資產防災守護,防災演練是推動「有形文化資產防災守護方案」重要的一環,演練重點在於模擬古蹟受災真實情境,結合古蹟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的「自救」、周邊社區人員的「共救」;另以警察局日常巡查及交通管制,消防局災中搶救,以及災後警消人員會同文化主管機關針對文化資產實施應變措施及殘火處理,加入政府機關的「公救」,展現防災「自助」、「共助」及「公助」程序,強調跨域整合的重要性。
楊子葆指出,為強化防災專業協助,彌補防災人力不足,並協助各古蹟、歷史建築所有人建立健全之管理維護制度,防範災害於未然,文化部已輔導台中市、雲林縣、台南市等12縣市,設立文資專業服務中心,預計今年6月底前全國各縣市將全數成立。文化部並結合內政部消防署及警政署資源,協助地方政府舉行古蹟防災演習、設置巡邏箱及建置監測機制強化夜間守護能力,期減少文化資產受災案件,永續保存文化資產價值。
文化資產建築年代久遠,古蹟、歷史建築等建築類文資面臨火災的威脅最大,一旦發生常造成嚴重的毀損。依據調查顯示,文資火災發生主要原因前5位分別為用火不慎、人為縱火、施工不當、電氣因素及鄰災延燒,若透過人為管理機制、防災演練及硬體防災性能的提升等,可降低火災發生並減少損害。
文化部強調,文資防救災程序和一般防救災程序不同,古蹟防災應兼顧人身安全保護及文化資產價值的完整保存,惟有透過防災演練,才能讓第一線消防人員熟悉文資救災特性。本次演練展示以噴灑水霧方式救火,避免強力水柱直接沖擊古蹟造成二次傷害,而演練過程中重要文物之搶救亦是保存古蹟文資價值的關鍵作業。此外,火勢經控制後,應由消防人員會同文資專業人員進入火場處理殘火及再次巡視文化資產,並實施相關防護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文資災損。今年度將密集舉辦10場防災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