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有家「老受鴨肉飯」攤前招牌有三個字,畫成篆刻的模樣,上書「回鄉飯」,意思是北港遊子出外打拼,遇有返鄉省親的機會,便會趕來到這店裡扒上幾碗鴨肉飯,這才算終於一解思鄉之情了!
思念家鄉味,古今台外皆然。唐・杜甫有首詩《贈別賀蘭銛》寫的是情同手足的朋友終於要離別,最後有一句:「我戀岷下芋,君思千里蓴。生離與死別,自古鼻酸辛。」
杜甫借用各人有各自的家鄉味,最後還是得回去思思念念的故鄉,所以朋友感情再好,終須一別,人生無不散的筵席,各自回家去吃自己。詩中的「千里蓴」,《世說新語》裡記載有處叫「千里湖」的地方,有著一種蓴菜做的羮湯(或稱「蒓羮」),不用鹽豉調味就「夭壽好吃」,古詩云:「百年蓬鬢關心切,千里蓴羹與願違」是表達思念家鄉美味的意思。
另一味為岷下芋,語出《史記·貨殖列傳》:「吾聞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飢。」蹲鴟,就是一種芋類,汶山即岷山,意思是岷山出產的芋頭最是好吃,稱「岷下芋」。
千里蓴或岷下芋都是家鄉好味道的代名詞,出門在外,尤其是到了別人家的國度,這種懸念一起,真是令人鼻酸辛,而現在網路發達了,偶見人分享美食影片「視吃」,更是令人騷癢難耐,恨不得立刻束裝返國,好好大吃一頓。
對岸中國文獻裡有位西晉詩人張翰是吳江太湖一帶的人,他為人不拘小節,自稱「江東步兵」,卻鬼使神差做了幾年官,非常勉為其難,當時又發生了八王之亂,齊王乃將他納入麾下,加以籠絡,不准辭官,但張翰覺得自己實在和官場格格不入,就做了首《思吳江歌》: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想起家鄉的鱸魚正是季節,碩大肥美,自己卻離家三千里而不能歸,宛若人質,不禁悲從中來。
我偶遊北港,便會來這老受鴨肉飯,店家自述:
民國前三年蔡家曾祖父為養育五子、六女,以扛擔方式販售白煮鴨及燻鴨維生,期間子女陸續長大成人,為圖精緻鴨肉口感,令其二子學習如何精選鴨肉品種食材,三子、五子則專攻烹調技術,做出口味獨特煙燻鴨肉、鴨肉羹,於北港深受好評,唯長子全盲,人稱「智高伯」,雖因雙目失明,以占卜為生受人敬重,但對父親一生矢志鴨肉世襲基業,自己卻無法克紹其裘,一直耿耿於懷。
終於在民國40年,由年方16之子,自行創業,秉承父志,創立原味鴨肉飯又稱「回鄉飯」,原味燉鴨湯又稱「濃郁湯」,傳為地方美談,更形成北港傳統美食的一大特色。
如今每日精挑飼養百日以上的土番鴨現宰現煮。不過說到土番鴨,見微知著,足徵台灣養殖技術之高明,要說清楚其實落落長。
簡單說,土番鴨又稱「合鴨」或「騾鴨」,馬、驢交合而生騾,騾已不能生殖,土番鴨亦同,純為肉鴨,但這育種過程極為複雜,大體為公番鴨、母菜鴨、改鴨及北京鴨雜交育種而成,而所謂改鴨係泛指北京公鴨與台灣菜鴨的雜鐜種,比較常見的有白改鴨、大改鴨及花改鴨。白改鴨則是由北京公鴨與白色菜鴨雜交一代,全身純白,嘴喙及腳脛橙黃,體型介於北京鴨與白菜鴨之間。宜蘭分所選育出來的白改鴨民間俗稱「中心改鴨」,而其後發展出來的則稱為「合鴨」。
老受鴨肉飯除了舖上甜美的鴨肉片外,且精煉齒頰留香的鴨油,肉絲嫩而不柴,淋於精選濁水溪米煮成的米飯之上,食來很續嘴,必得扒上好幾碗才夠氣,真可謂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見?
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
老受鴨肉飯
地址: 651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104號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