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小鹿亂撞」不是戀愛了 恐是致命性心房顫動來找你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小鹿亂撞」不是戀愛了 恐是致命性心房顫動來找你

台灣平均每5小時就有1人因為心房顫動而引發中風,症狀難察覺,常延誤醫治

 2017-03-04 09:00
冬季溫差大,專家提醒注意保暖、妥善控制心房顫動等危險因子,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圖片僅為示意)圖/中央社
冬季溫差大,專家提醒注意保暖、妥善控制心房顫動等危險因子,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圖片僅為示意)圖/中央社

冬季溫差大,忽而冷氣團報到,忽而冷氣團減弱。冷熱交替、日夜溫差大的情形下,醫師發現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患者增加3至4成,其中不少患者被送至急診後,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心房顫動。林口長庚內科部分析1996-2013年健保資料庫顯示,18年來共有新增30萬4252名心房顫動患者,平均每年增加1萬6902人,但持續規律用藥的比率卻偏低,應該用藥、卻未吃藥的患者相當多,不利於病情控制。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教授級主治醫師郭啟泰表示,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所引起,約每5小時就有1人因為心房顫動而引發中風。

郭啟泰表示,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2%,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提高,65歲以上發生率為5%,80歲以上成長為10%,推估在台超過23萬名患者。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心房顫動的盛行率將會越來越高。因為症狀並無特異性,致使心房顫動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延遲了2.6年。

心跳不穩又伴隨心悸、暈眩、胸痛就要小心

郭啟泰表示,正常人每分鐘心跳大約在60至110下左右,但心房顫動是心房內不規則電氣活動,使心跳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就像初戀一樣心臟小鹿亂跳」,但這亂跳卻會讓患者出現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且血液在心房內流速減緩或滯留就容易形成血栓,當血栓剝落後順著血流達到腦部,造成阻塞即引發所謂的缺血性腦中風。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詹益欣表示,即便確診,許多心房顫動病人持續規律用藥的比率也偏低,原因之一可能是對於藥物的疑慮。

詹益欣表示,傳統抗凝血藥物雖能降低腦中風風險,但服藥時有多種禁忌,例如容易與含維他命K的食物及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出血副作用也高,使患者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如果出血部位在腦部,未即時處理死亡率相當高。

此外,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患者,最擔心的就是緊急手術,因抗凝血藥物抑制身體凝血功能避免中風,但一體兩面的,抗凝血藥物也會因為無法回復凝血功能,在緊急手術時會出現大出血而影響病人生命危險。

詹益欣表示,目前口服抗凝血已有新進展,新型藥物能保護心房顫動患者減少中風風險,當心房顫動患者面臨嚴重出血或緊急手術時,也能主動啟用「反轉功能」,就像把抗凝血藥物的燈關起,讓凝血功能恢復,使心房顫動患者得以回復正常凝血功能,當手術結束時再將燈重新開啟,繼續服用抗凝血藥物,減少中風風險發生。

不過不論新型或傳統的抗凝血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視病情詢問主治醫師找出最適當的預防方式,並且配合良好的生活型態,遠離中風威脅。

日常生活預防中風5招


  1. 戒酒:每天飲酒超過 5杯即為過量,容易發生心房顫動。

  2. 戒菸:抽菸者提高3 倍中風風險。

  3. 注意保暖:冬天是心房顫動患者導致中風住院高峰,與夏天相比高出2成住院率。

  4. 避免過勞:經常輪值夜班或超時工作,中風危險高出5%。

  5. 採用「北歐飲食法」:根據今年在丹麥最新的研究顯示發現,多吃魚少吃肉、多吃莓果、以黑麥麵包當主食、多食根莖類蔬菜以及以油菜籽油做調理的「北歐飲食法」,可有效降低14%中風風險、以及32%粥狀硬化血栓性中風風險。

資料來源:郭啟泰醫師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