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香腸就是小到一口就能吃得下的香腸。在基隆廟口還有一口吃天婦羅、香辣一口蟹等,這是一種散步食物,可以邊走邊吃,不過在夜市裡走走吃吃是常態,上大街而邊走邊吃,不但傷害健康,儀態亦不佳,至少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是這麼告訴我的。
然而一口香腸的創意,卻也是基隆廟口夜市的代表作之一,這點子是怎麼想到的呢?據說在1990年時,作小即能賣得更便宜,讓孩子們也吃得起,因此開賣時一條5元,推出後意外的變成老少咸宜,於是申請專利,索性也大量批發行銷全台灣。
香腸的內容是取大塊的豬後腿肉,這個部位才有硬度和Q度,先製成不添加防腐劑、也無需乾燥的生香腸,以機器將肉絞碎,羼入調味料,灌入大腸裡,然後急速冷凍保持生鮮,視販售時所需的量,解凍後現烤現賣,如此即使冷了再來吃,口感也不致變硬。
一口吃香腸的攤位,和隔壁的一口吃天婦羅,係延續研發而來的產品,將鯊魚、鱈魚、太白粉的魚漿,用機器做成容於一口大小的小圓形,不用手工是為了衛生的考量,食時淋上由番茄醬、辣椒醬、味噌、甘草等調和而成的獨門醬汁,再鋪上幾片小黄瓜,其味甚美!
一口吃天婦羅旁就是一口吃香腸(圖/作者提供)
其實一口香腸不是只有「食𨑨迌」而已,如若飲生啤酒,一口酒、一口香腸,那就絕對是「四配」了。現在基隆提供這種組合者也大有人在。更因為一口香腸形似檳榔,所以有人便從香腸中剖開,塞入諸如:蒜頭、蘋果、牛蒡、辣醬、九層塔……等,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
所以洋式熱狗也可以變「鑫鑫腸」。這一味在火鍋店裡最常見,成份是豬肉、糖、鹽、胡椒、淀粉和大豆蛋白等,絞打成原料,用機器快速生產,欲煎、炸或烤均可,直接沾番茄醬也不錯,常見的是火鍋店裡的配料。
為什麼叫鑫鑫腸?乃是為了揭示與大香腸不同,而又為了取其吉利,乃以三個金字組成鑫,吃過後財源源滾滾而來云云,是否真是如此,原創者不知何人,這應該也是想當然爾。
說到一口吃,我還有則體驗:第一回去法國巴黎食蝸牛大餐,當下來了一堆餐具,還得請教他人如何使用?暗忖自己像個鄉巴佬,後來又到越南胡志明市亦嚐此物,仔細一瞧,蝸牛殼裡露出一條線來,將線一拉,裡頭沾滿香料的肉餡就掉了出來,剛好一口大。在台灣吃蝸牛更簡單,老闆去殻用九層塔炒一盤就大功告成了!後來才知道法國人正式場合進餐,必須將菜餚切成一口狀,再拿叉子叉進嘴裡,全程不可用手指去碰觸食物,是用餐禮儀的最高準則,用手是未開化、野蠻的象徵;再一次到越南,發現當地的蝸牛料理,現在也變成高腳盤,盤面上有一個個一口大小的圓洞,一洞一蝸牛,再附刀叉,從此手指再也不用碰到食材了。
然而,近年來法國反而流行起用手來吃東西了,但用手吃食物,法文沒適當的字眼形容,乃借用英文的Single Finger來用,翻成漢字便是「手指食物」,是將食物越做越小越精緻,一口化、迷你好,也正好考驗廚師的手藝與創意,但所謂使用手指並非全然是直接伸出五爪,在野蠻中仍堅持優雅,通常還附有牙籤、竹串、小杯、湯匙等,剛好可以用姆指與食指,如笑拈蓮花般送進櫻桃小嘴裡細細品嚐,這才是王道。
台灣的飲食文化早該脫離「俗擱大碗」,講究CP值的階段了,一口吃香腸,本於薄利多銷的概念,哪一天台灣才能進化到Finger Food的境界,則有待大家的努力了。
拍得影像分享: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