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同春圳
金同春圳創建於清朝嘉慶十六年(1811),由吳惠山等人邀集墾戶共同出資闢建,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水圳的經營權曾幾經轉手,光緒八年(1882)時,由業戶金同春購得,定名為「金同春圳」,圳名沿用至今。
日治時代,私人闢建水圳陸續被收編成為公共埤圳,納入農會系統,金同春圳成為公共埤圳後,進行大規模的導水暗渠工程,取得更穩定的水源,以充份供應下游農田灌溉的用水所需。 水圳不僅用來灌溉農田,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清澈的圳水,也是農家婦女洗衣,以及兒童戲水、抓魚取樂的地方。 時至今日,仍在許多居民的心目中仍留下灌溉、浣衣、洗菜、摸蜆、戲水、捉魚蝦等等豐富而精彩的記憶。 換句話說,這條水圳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但隨著時代演變,金同春圳的流水因遭汙染而漸汙濁髒臭。
1996年, 梅洲社區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圳道經過整治,並進行水圳環境空間的改造,沿著水圳的圳路設置步道,種植樹木,設置涼亭座椅及及洗衣遮棚,成為親水、浣衣、休閒的佳處。 圳水恢復清澈,魚兒現蹤,而成為一條水岸休閒步道。 現今梅洲、北津社區的沿岸呈現新的風貌。 綠樹、涼亭、小橋、流水、浣衣場、圳岸步道、幫浦、觀魚槽,相映成趣,更加讓人想要親近她。 如今金同春圳成了宜蘭市最美的一條河流,又可見到居民在此散步、洗衣;沿岸的垂柳,造型特殊的小橋,都是居民的驕傲,也是其他社區學習的榜樣。
金同春圳取水口。圖/李界木
改造後的金同春圳。圖/李界木
充館圳(充公圳)
充館圳(充公圳)原稱金佃金圳、金和圳或五間圳。清道光年楊石頭之先人所開設。其灌區位於四圍堡、土圍庄、八股庄(現今壯圍鄉美城村及古亭村),光緒初年因圳路毀損,遭佃人控告,其後子孫楊石頭再上訴台北衙門,經裁斷為仰山書院所有,成為官股水圳,故稱為充公圳。而公館圳則於西元1899年4月由田園主林本元所創立灌溉區域為民壯圍堡(今壯圍鄉)及宜蘭市七張地區。
充館圳渠首工。圖/李界木
充館圳渠。圖/李界木
充館圳水門公園。圖/李界木
充館圳行水區。圖/宜蘭縣史館
四鬮支線
1802年(清嘉慶7年)五圍埔地佃戶自力開圳,在員山三鬮二附近引大湖溪(宜蘭河支流)溪水,流經芭荖鬱(今惠好村)、金六結等地。因圳路粗陋狹小,難以發揮灌溉功能,1807年(嘉慶12年,佃人議請圳戶十餘人,出資鑿築埤頭圳路,擴大灌溉擺厘(今宜蘭市進士里)、四鬮二 (今宜蘭市凱旋一帶)、壯圍抵美福等地。共約840甲。
四鬮支線。圖/李界木
四鬮支線第一分線。圖/李界木
四鬮支線第二分線。圖/李界木
第二分線水渠旁洗衣。圖/李界木
芭荖鬱(惠好村) 灌溉及排水系統
芭荖鬱社區位處蘭陽溪沖積扇的扇端,是以前東勢大溪(現在的蘭陽溪)與西勢大溪(現在的宜蘭河)的分岔點,一半地勢高一半地勢低。低處是因為東勢大溪(現在的平原段蘭陽溪)部分溪水,來不及在上游轉向往東,由南往北直衝到現在的深溝水源生態園區附近,才轉東向深溝及惠好的方向奔流,屬於行水區的河道與溪床的地形,也因為這一條溪流(惠好大排)的南岸有寬約 100 公尺的湧泉帶,長年湧泉不斷,把泥砂不斷的往下游送,久了這裡就變成地勢較低漥,每逢下雨水位又很高,使居民過溝都不易,所以西邊的上游村落就被叫做深溝村,而下游這一段就是芭荖鬱過溪仔,這條水一直來到惠好才轉彎,往東南轉東走向浮洲仔與東勢大溪匯合。
深溝大排:從深溝湧出的泉水匯集成溪流,部分引流小水圳灌溉深溝及過溪仔的農田,剩餘則再承接農田排水而成為深溝大排。
七賢大排:形成原因與深溝大排相同,但水質較清澈,舊時習慣稱清水仔溪,為惠好與七賢的地界,故名七賢大排。
金泰路大排:為惠好與員山村的界線金泰路旁邊,承接員山村部分公寓的家庭廢水、農田排放水等,所以水質算是村內污染最重的水渠,雖然如此,到目前為止水渠中仍可看見魚群,而這條大排最後則匯入美福大排。
惠好大排:芭荖鬱排水渠位在德賢路與惠民路交叉口,原是一條寬三、四十公尺的溪,早期蘭陽溪未築堤時,從三星、浮州(七賢)、深溝一帶要到宜蘭員山都要經過這條溪,後來經先民的開墾整治,地貌改變,農地重劃時將溪床縮窄,築堤成排水渠,將多出來的溪床土地墊高即成現在的風貌,此渠在與宜蘭市交界的七賢橋附近與深溝大排水渠會合成一條長一百公尺的寬廣河面,再經七賢村與宜蘭市(界河),流入蘭陽溪。
派出所附近的四鬮圳。圖/李界木
惠好大排。圖/李界木
深溝大排。圖/李界木
七賢大排:四鬮圳(右) 和深溝大排:浮洲溪(左) 相匯。圖/李界木
七賢大排。圖/李界木
七賢村農村重劃碑記。圖/李界木
七賢村農村重劃區公園。圖/李界木
七賢一橋。圖/李界木
溪州渠首工。圖/李界木
清華大圳。圖/李界木
溪洲圳。圖/李界木
溪洲圳注入蘭陽溪。圖/李界木
浮洲橋和蘭陽溪。圖/李界木
越域蘭陽溪自來水管橋。圖/李界木
美福大排
美福大排是條歷史悠久的灌溉溝渠,它源自宜蘭河支流的大湖溪,從宜蘭市的運動公園西北邊,穿過鐵路向東南流過壯圍鄉,在新南村尾注入宜蘭河,對於宜蘭、壯圍兩區的灌溉和排水,貢獻良多。日人怕機場積水,修築美福大排,帶來溪北南岸的良田無數。
但下游壯圍鄉地勢低窪地區,每逢連續豪雨,承受著來自於大同、員山、宜蘭等地區雨水大量流入導致宣洩不及,造成多處淹水情形(古亭、新社、新南、美福、古結),十三股及美福兩大排水系統,因海平面與內地微小落差而無法有效發揮排洪功能。暴雨時常造成一片汪洋。
金泰路與員山路交接處是美福大排起點。圖/李界木
擺厘段美福大排。圖/李界木
縣民大道的美福大排。圖/李界木
壯圍美福大排堤岸。圖/李界木
四結仔尾美福大排。圖/李界木
美福大排臨海處閘門。圖/李界木
思源排水
大部分在擺厘區內。擺厘,為宜蘭地區噶瑪蘭平埔族人的話語即是「埤墘」,指水邊高地之意,類似於閩南語中的「浮洲地」、「溪洲」。在自然地理上而言,擺厘是宜蘭市最接近宜蘭河古河道與濁水溪(即蘭陽溪)分流處,同時也是宜蘭市中最為接近蘭陽溪沖積扇扇頂的地區;在地勢上則是宜蘭市中較高的一里。
因有美福大排貫穿其中,居民習慣上稱進士路「進士橋」以北地區為「下擺厘」,以南為「頂擺厘」。今天的「下擺厘」屬現代化的住宅群,為軍公教人員居多的文教區,而「頂擺厘」則仍存有傳統的農村生活型態。
宜蘭市西南區,原有2條番仔溝:其中為源自金包里股的三鬮圳第一幹線,經過土地重劃及嵐峰路拓寬,已大部分加蓋為路面,這一條番仔溝又稱農林溝,屬於水利會思源中排,由西向東直流經思源里,進入進士里,在現在的進士里活動中心及鎮興廟前,楊家屋後,尚可見到部分遺跡。這是下擺里農田唯一的灌溉溝渠。
另一條源自五結城仔中華路及女中路接自強路11巷末端,至三角港合流之稱為思源排水。在進士路50公尺處,番仔溝分支而來,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一小段於擺厘路頭,土石的溝岸,茂密的竹林,隱身於住宅區中顯得格外珍貴。
擺厘路頭。圖/李界木
員山鄉深溝村拜駁
蘭陽溪是宜蘭縣最大河川,早期洪水氾濫,兩岸居民以祭堤拜神,祈求平安,傳下「拜駁」儀式,年年都舉辦。祭拜水神及好兄弟,祈求河水不氾濫,保佑居民生命及財產安全。
住上游的員山鄉深溝村在每年「尾牙」,就是農曆12月16日「拜駁」,無論男女老幼,村民們準備豐盛祭品,甚至有人用大豬公,請神明坐鎮,在石砌的堤防上祭拜祈求平安。經員山鄉公所調查,祭拜儀式早在日治時期就存在,當時稱為「圳頭祭」,除深溝村外,包括蘭陽溪畔的七賢村、蓁巷村、內城村都有,村民還會推選爐主,主辦祭典。「拜駁」是全村大事,保佑年年大水不來,謝謝一年來的平安,且村民住上游,如上游堤防穩固、安全,下游的宜蘭市也會平安。
尾牙,宜蘭縣員山鄉靠蘭陽溪畔的居民在堤防設祭「拜駁」,祈求溪水不要氾濫。圖/李界木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