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從創傷來理解的身體變化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從創傷來理解的身體變化

 2021-10-25 17:03
創傷因素五花八門,若能夠適當宣洩掉面對危險時的身體自然反抗機制,將大大減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慢性疼痛的可能。圖為彼得․列文(Peter A Levine)與其著作《解鎖創傷療癒地圖》。擷自Craniosacral Therapy Educational Trust臉書及、博客來,民報合成
創傷因素五花八門,若能夠適當宣洩掉面對危險時的身體自然反抗機制,將大大減少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慢性疼痛的可能。圖為彼得․列文(Peter A Levine)與其著作《解鎖創傷療癒地圖》。擷自Craniosacral Therapy Educational Trust臉書及、博客來,民報合成

《解鎖創傷療癒地圖》讓我體會到一件事情:「過往單獨從生理層面介入的思考過於淺薄,似乎無法了解整個身體變化的全貌!」使得我們總是習慣從外顯的特徵去看待關於創傷的變化。

首先,不管是骨科、復健科或神經外科,接上手的時候,都是一個簡單的「骨折」或是「腦傷」一筆帶過。如果合併心理創傷,就會簡單地照會精神科或是心理治療師。大體,這就是現在醫療分工的模式,因此也讓我們對於創傷的想像容易被屏蔽住了!

事實上,創傷因素五花八門,車禍受傷、跌倒受傷、家暴受傷、戰爭受傷,都有可能造成腦部的變化。彼得列文用動物面對獵食者的進逼而「嚇僵」或「凍結」來形容創傷狀態下的情景。然而,列文舉自己自身的例子說明:「在嚇僵的時候,身邊的溫柔力量非常重要,透過穩定的環境使得全身的保護性顫動能夠帶走僵直的軀體壓力,這之中雖然會帶來如暴怒般的情緒反應,卻也讓我們能夠適當宣洩掉面對危險時的身體自然反抗機制,這將大大減少之後形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慢性疼痛』的可能...」

以力跟反作用力來說,外力打進來所造成的創傷,在我們自主的保護意志下,會造成能量的存積。若沒有經由體察內心變化而將之宣洩掉時,將會囤積在身體裡頭,加之我們的抗拒之下,變成困擾我們多時的創傷後遺症。所以,包括車禍之後造成的肌肉痙攣,腦傷之後的情緒變化,都是一種創傷後的後遺症。如果沒有抽離恐懼與僵硬,更深刻地向內在感覺探求,將會失衡。

所以平衡之道,正是適切的宣洩外在造成我們創傷的能量,透過輕顫與抖動來漸漸釋放創傷所造成的內部消耗與傷害,回復平衡!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