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影音】生技醫療『超強佈署』輔英科大陳誌偉:pm2.5與武漢肺炎同樣如隱形殺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影音】生技醫療『超強佈署』輔英科大陳誌偉:pm2.5與武漢肺炎同樣如隱形殺手……

※環境永續的重要功能-縱觀臺灣PM2.5效應的科教策略與啟示(摘要) /輔英科技大學環境與生命學院,生物科技系暨生技研究所)

 2020-06-19 09:21
輔英科大生技系陳誌偉指出,這次武漢肺炎肆虐全球,看見病毒隨空氣傳染危害人體的重要性,也讓全民在生活中落實戴口罩的防疫觀念。他直言pm2.5與武肺同樣如隱形殺手,建議養成戴口罩的生活防疫習慣。健康最大。(圖/陳俊廷)
輔英科大生技系陳誌偉指出,這次武漢肺炎肆虐全球,看見病毒隨空氣傳染危害人體的重要性,也讓全民在生活中落實戴口罩的防疫觀念。他直言pm2.5與武肺同樣如隱形殺手,建議養成戴口罩的生活防疫習慣。健康最大。(圖/陳俊廷)

在聯合國的年度報告中,David Boyd博士研究團隊特別就全球空汙問題指出,『每年死於環境汙染問題所導致的各類人口,至少700萬人以上』...

輔英科大教授陳誌偉說:這次武漢肺炎,很夯的名詞就是『超強佈署』台灣醫療表現及公衛部門與全民配合的表現均備受世界肯定,也讓世界看見台灣。針對近日中國北京又爆發第二波疫情,陳誌偉教授認為不論未來疫情演變為何?台灣醫療生技產業本是台灣科技發展強項,一定要『超強佈署』。而在後疫情時代,尤其中南部空汙嚴重,所以還是要注意pm2.5,因此建議養成戴口罩的生活防疫習慣。

陳誌偉進一步指出,這次武漢肺炎肆虐全球,看見病毒隨空氣傳染危害人體的重要性,也讓全民在生活中落實戴口罩的防疫觀念。他直言pm2.5與武肺同樣如隱形殺手,要隨時注意政府公布空氣汙染指數,還有如騎機車建議都要養成戴口罩,超前佈署養成生活習慣,健康最大。

※環境永續的重要功能-縱觀臺灣PM2.5效應的科教策略與啟示

(陳誌偉/輔英科技大學環境與生命學院,生物科技系暨生技研究所)

一、聯合國David Boyd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於去年3月6號,發表的年度報告指出,『死於環境汙染問題所導致的全球人數,每年至少700萬人以上』(1),其研究數據主要乃根據:由於環境汙染問題所確診的肺癌、肺炎、心血管疾病、乃至多種神經性疾病、中風等病患相關之死亡數目;事實上,由於環境汙染問題所衍生的病患與痛苦中的民眾,估計必然遠遠超過700萬人以上,例如眾所周知的『過敏』百性,在我們社區周遭各個角落,屢見不鮮,不計其數;更遑論其所帶來的衍生疾病,人數之眾更是無法估算。此外,在David Boyd博士所宣稱的700萬密難者中,更包括了『至少60萬以上的兒童』(約佔10%),在我國人口出生率逐年屢攀新低的現在時刻,更是令人無法不重視此一環境汙染所帶來的嚴重問題與可能傷害。

David Boyd博士進一步闡述其理念,說明環境汙染問題事實上『已經嚴重侵害人類的生存權力』,『死於環境汙染問題所導致的全球人數,比全球每年死於戰爭、謀殺、意外、肺結核、愛滋病、以及瘧疾的總人口數還多得多』。可以見得,環境問題與我們的生命與生活之間的聯繫非常密切,息息相關,絕對不容忽視;我們的每一口呼吸,每個氣息,乃至我們生活的品質,以及人類的未來,與我們的環境品質息息相關,彼此互為表裏,美籍科學家Tony Suzuki甚至提倡我們就是環境,環境亦即是我們的學說,實在一點都不為過。

二、環境永續與PM2.5汙染的的中心價值觀

根據科學文獻研究以及多年的聯合國的報告, 確認指出空氣汙染中PM2.5 具有對人類造成許多傷害,乃致長期慢性疾病的可能性(1-4)。前美國副總統也是世界聞名科學家的 高爾博士發表他舉世聞名的最新作品“不願面對的真相-2”第二輯,針對全球污染問題提出見解與警示。並特別針對各國執政掌權者的”全球社會與環境責任及管理策略”提出建言,內容鞭辟入裏,發人深省,確有其真知卓見,深入淺出描繪出當前環境問題的關鍵與原形,值得我們多加探討與學習。針對其預測的一切,在我們臺灣當前也再再提醒我們問題的急迫性,我們必需盡快多加研究,並探討其治理良策以及應變之道。

事實上,歐盟也早於2005年32個國家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每年估計有500萬民眾因PM2.5單一因素而喪命』,換言之亦即被 PM2.5所殺害。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的報告書中,也保守估計『全球每年大約有240萬人,由於吸入細顆粒空氣污染物而過早死亡』。現在, 臺灣的天空每天都有 PM2.5 污染的空氣, 成千上萬的人被空汙所引發的疾病所折磨,乃至喪生。然而,『黑心企業』從事非法的製造污染行為,不思改進環評以及無視其所帶來的後果;打著經濟發展的護身符,事實上,並不能排除其為自己的私利,罔顧公眾人民的健康與福祉,這是完全不道德的行為。

馬斯洛(Maslaw)的需求理論,早已告訴我們,人類真正的需要是什麼。我們本是環境的一部份,事實上『我們就是環境,環境就是我們』,捨棄環境將只有自取滅亡的危機。空氣污染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任何國家或少數官員都不應該有權利,做任何破壞全球環境和造成人民疾病的決定。

環環污染(SDGs)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而不僅僅是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問題;如何改善全球氣候紊亂, 無疑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嚴重問題。

PM2.5乃是首要必需解決的國家大事。從空氣污染和控制政策的角度來看, 我認為臺灣的PM2.5效應,對全球能源政策、環境永續教育以及人類關懷都有其重要的啟發性。畢竟,為了保護我們的環境和維護其可持續性(sustainable),我們幾十年來已經制定了許多國際戰略和協定,經過多年的研討與努力,現在的我們實在沒有任何藉口,無論是經濟發展或社會正義,來違反這些已成的事實與必要的策略,我們人類需要站出來在一起控制環境的污染,並為人類的基本權利,擬定一個乾淨純粹的原則與規範,來保護我們的生活安全與環境永續。

三、臺灣PM2.5效應之案例研究

根據聯合國目前所訂定的PM2.5標準,每天24小時PM2.5平均濃度最高不能超過35μg/m3,全年每日平均濃度不能超過15μg/m3。若超過35μg/m3,將對敏感體質者如: 老人、小孩、有心肺和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有害;若超過65μg/m3, 對全數國民的健康都會造成傷害。(1)

PM2.5是極其危險的空氣污染物質,甚至於可謂防不勝防的可怕惡魔殺手;事實上,PM2.5 (Particle Matter 2.5)乃是空氣中的懸浮微粒,被定義為小於2.5微米(um)的空氣中懸浮粒子物質,它相當于細菌或細胞的大小(1 x 10-6m),這就是為什麼 PM2.5 粒子能夠穿透人體,進入生物的組織器官的主要原因。因此,PM2.5可以傷害我們的健康,破壞人的免疫和生理系統,長期影響所及,甚至可能導致DNA遺傳物質的變異,乃至造成永久性不可逆性的傷害。此外,由於其主要的來源為焦煤生炭等等石化產業的空污排放,因此,含有各種污染的有毒物質, 例如鎘、砷、汞等,取決於污染的來源。因此, 對其可能產生的各種健康、環境、與可能生態系、乃至DNA遺傳與家族基因(Gene-Pool)等等的社會問題,影響所及,可謂深切可畏,斷不可輕乎,以免禍起蕭牆。針對此一可畏環生戰爭,攸關我們共同的未來,勢必需要更多加以重視其動向、更多加強研究、持續監測、並加以仔細規劃研議,才有可能未雨綢繆,防微杜漸,以適時制定合宜的安管政策與整治方略。

煤炭所燃燒出來的汙染氣體對人體所可能造成的傷害,自勿需多說,調查顯示, 台灣PM2.5 的主要來源之一來自於發電廠, 特別是化石能源工廠、石油公司、及其他附屬的工廠和煉油廠等。當然, 在臺灣電力供應的情況下, 我們確實需要儘快建立一個妥善的清潔空氣規則與政策。

四、臺灣PM2.5效應引發的社會與政治現象與討論

肺癌成為全台導致死亡之排名,急速竄升。每到冬天,臺灣PM2.5效應的愈演愈烈。從我們的研究觀察中,清楚地看出臺灣PM2.5效應仍在嚴重中。正如我們前面討論到的,我們必需體認到空氣污染問題其實是世界問題,而不是一個地方國家的問題。空氣污染的影響是全球性、多面性與多元性的,其涵蓋層面甚廣極深,鋪天蓋地,例如,全球氣候變化、健康問題誘發、乃至花蓮區域地震等等。我們需要針對環境和能源政策,制定適用與合理的計畫,而不是潘朵拉或政治空洞的言論;然而,凡此種種,有賴於紮實與務實的研究學習,以及真知灼見方得達成。

我們必須更多的研究我們的環境和情況,以滿足環境永續的目標與人類的真正需要。

五、環境永續之科技教育的研究節要

針對近來臺灣PM2.5效應所引發的另一重大議題,非相關環境永續的問題莫屬,事實上,輔英科技大學也自十多年前,就已注意到環境永續的必需性,並集結環境與生命學院各系所相關專任教授撰寫相關教材;至今,雖經數次修訂内容以因應時事的變遷,該課程的所有教材、教具與教學活動,仍然還是輔英科大的重要特色課程以及匠心獨具的重點教材。該課程以永續發展為終極目標,並加以綠色科技為主軸。

根據輔英科大多年來,環境永續課程的現場的觀眾(學生反應調查)統計,比較此四大主流教學模組,結果顯示,科創人文教學法與創意式教學法的總平均分數達4.3分與4.33的成效,較探索式教學法(4.0)與講解式教學法(3.8)的歷年平均分數,高約10%左右 (量表總分為5分)。(7-12,23-24 )

事實上,教育乃『百年大計』,各種教學模組與方法,因應不同的教學情境、課程內容、教育場域、教學對象等等客觀條件,不同的教學方法,所產生的教學現場果效,乃至其後續的教育素質培養,其實不盡相同;取捨之間,有賴教學者的慧心,以及受教者的資質與心態,才得以成功,並非單方面有以致之,惟在教改的框架下,所謂多元教學模組方才得以出現。就教與學的本質而論,教者與學者才是教育的主體,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應不同的教學情境,其實各擅勝場,必需巧心與妙思應用才好。

六、結論與建議-臺灣PM2.5效應對於環境永續之科技教育的啟示

在科技掛帥的現代社會中,對於能源與科技的選擇,就是社會與公眾之生命價值觀的選擇,選擇哪一種能源就是選擇哪一種生活型態;價值觀很難論斷誰對誰錯,但是,卻可以互相溝通說服。而有效的溝通說服需要基於理智,需要基於邏輯上的內在一致性。

PM2.5 和空氣污染等環境傷害,是一個嚴重和世界性的問題,沒有人應該自私地任意輕視其對全球的影響性;它從來就不是僅是地區性的危害問題而已,我們必須作更多的研究,接受更多的教育,關心我們每天生活的環境。

(相關策略與建議)略

參考文獻:

1.聯合國環境永續報告調查白皮書,2019。

2.聯合國環境永續報告調查白皮書,2017。

3.歐盟報告白皮書,2005, 32國調查估計一年500萬民眾因PM2.5單一因素而喪命。

4.美國環保署,2011,空氣清淨法1990年版修正案(空污清潔法)在2010年所削減的細懸浮微粒與臭氧污染, 預防16萬人免於因污染而過早死亡。

5.林詠能,2018,博物館與科技應用:創意、需求與科技互動,博物館與文化,第15 期6 月,頁1-4。

6.呂國禎,2019年3月,為何空污焚化爐明知老舊還不更新,天下雜誌,118-120頁。

7.陳誌偉,陳訓祥,2019,服務學習融入專業課程:輔英科技大學綠色科技導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第十一屆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明新科技大學。

8.陳誌偉,林楷翰,2019,環境永續發展課程之課堂實務研究與課程設計—以綠色科技導論為例,博雅通識學報 (Journal of Liberal Education),第7期,頁17-40。

9.陳誌偉,20181220,「綠色科技導論(一)」:生物科技篇,輔英科技大學107年度教師教學產出成果競賽-教師教學檔案競賽獎勵」教學檔案優等獎(第一名),輔英科技大學。

10.陳誌偉,20160824,推動專業課程敘事能力群組課程計畫–厚植生命倫理基礎表達能力教育部補助敘事力計畫,期末成果報告。

11.陳誌偉,20160830,教育部補助通識革新計畫-關愛生命–讓愛飛揚-生命與生物科技概論,期末成果報告。

12.陳誌偉,2015,綠色科技導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作服務學習,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輔英科技大學 環境與生命學院生科系。.

13.陳誌偉,楊麗燕,20150120,建構銀髮族長照護理人員的愛人素養:多元創意教學模組與學生學習成效的探討分析,CIIP國際論文競賽佳作,中華人文科技創新國際學會。

14.陳誌偉,2014,生命與生物科技創意教學和SEM-Amos之學生學習成效研究: 探討實務教學模組和學習評量方法的關聯性分析與統計應用,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輔英科大。

15.陳誌偉*,2013,環境與生命科學專業課程融入公民素養的永續發展課程設計工作坊,教育部南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提昇教學品質改善計畫,成果報告書,輔英科大。

16.陳誌偉、盧麗珠、杜昀庭,2010,生物技術在綠色科技與環境永續上的應用,第二屆環境衛生與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33-37。

17.陳誌偉,1997,科技博物館之社教功能探討,科技博物,第一卷第三期,11-23。

18.許君榕、盧麗珠、蔡育蓉、陳誌偉,2011,希望之花:綠色智慧城鄉的環境永續科技概念與藝術文化創意,2011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頁54-55 與 CD 輯。

19.許美容,2002:博物館的變革與創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180。

20.黃俊儒,2017年8月,聯合報鳴人堂-平時缺乏能源溝通 停電只好亂罵一通,聯合報即時報導。

21.黃俊儒,2009,行動導向與問題解決導向課程,培養學生宏觀器識教育深化,輔英科大教學卓越計畫,輔英科大。

22.懷德海著,傅佩榮譯,科學與現代社會,2000,立緒文化出版,957-8453-96-5。

23.Chih-Wei Chen,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ssue of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 Governance , The Study of Creative-Teaching Modules for the Nursing Education in Taiwan, Kaohsiung, Foo-Yin University.

24.Chih-Wei Chen, 2015,  A study of infiltrating the concept of health diet for seniors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Crea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3,No. 1.

25.Cohen , 2004, Journal of Global Environment overview, 全球環境展望(GEO4), Vol. 4, p 52-62.

26.Fang-Yi Cheng, Chia-Hua Hsu, 2019, Long-term variations in PM2.5 concentrations under changing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Taiwan, Nature, 29 April, pp.1–12.

27.Peter RobertMann, 1989, Working exhibit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evidence in the science muse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 Vol.8, 4: 369-387.

28.Rebecca Grabman, 2019,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a Culture of Reflective Pract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y and for Museum-Based Maker Educators, 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 Volume 44, Issue 2: 155-167.

29.Sheng-Po Chen, Chih-Chung Chang, Jyh-Jian Liu, Charles C.-K. Chou, Julius S. Chang, Jia-Lin Wang (2014), Recent Improvement in Air Quality - Evidenced by the Island-wide Monitoring Network in Taiwa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96, pp.70-77.

30. Ukwattage NL and Ranjith PG*,(2018). Accelerated Carbonation of Coal Combustion Fly Ash for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and Soil Amendment: An Overview, Journal of Pollution Effects and Control, Volume 6, Issue 1, pp.1-8.

31.民報,2019年12月31日,霾害來了!全台跨年空品拉警報恐過半縣市達一級警戒。

32.民報,2018,夜裡跑步2年得肺腺癌-醫師:記得出門看空汙APP,2018-02-01即時報導。

33.遠景雜誌,,2019年2月, SDGs農業的思考,19-27頁。

34.遠景雜誌,2010年12月,台塑集團年排碳量幾占全台四分之一比重 (約6700萬噸) 日夜排放, 居民終日面對著健康威脅。

http://www.peoplenews.tw/news/85d6f506-1344-45c9-b804-636fbeef61e7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29176

http://freebsd5.psjh.cy.edu.tw/~chemphy/complement/2/2-4/2.htm

https://www.google.com.tw/amp/s/kknews.cc/health/p848mm8.amp

https://kknews.cc/health/p848mm8.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DhV57wdyX4

https://news.tvbs.com.tw/health/686956

https://taqm.epa.gov.tw/taqm/tw/default.aspx

http://www.peoplenews.tw/news/c32d3df4-f0bf-4a79-b06f-5b3b3a53c12a

http://www.peoplenews.tw/news/f2f879d7-7f1f-4ab7-9002-e0a267c42789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