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裔物理學家亞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代表作品相對論,為人類揭示時空、物質、運動三者之間的聯繫。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院去世,享年76歲。他生前共發表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被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他卓越的科學成就和原創性,使得「愛因斯坦」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3月14日,是20世紀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發明影響物理學界深遠的相對論
1905年,愛因斯坦在科學界聲名大噪,人們稱這一年是他「重要的一年」。當時他在瑞士專利局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6天,利用閒暇時間撰寫4篇論文,改變物理學的發展。他在當年3月提出:光不是一種波動,而是由稱為「光子」的粒子構成,這項發現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
兩個月後,愛因斯坦的計算為原子假說提供了可測試的預測,後來藉由實驗確定,證明物質由原子構成。不久,他完成狹義相對論,發現空間和時間具有其他人未曾預測的特質。簡而言之,距離、速度和時間長度,三者是相對的,取決於不同的觀察者。為了總結這個理論,1905年9月,愛因斯坦推導出狹義相對論的結果,這個結果後來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方程式:E = mc²。
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任何物體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越光速。這個理論明顯與牛頓的重力理論互相衝突。在牛頓的重力理論中,重力可穿越空間,即時產生影響。由於這個隱約浮現的矛盾,愛因斯坦勇敢試圖改寫已有數百年歷史的牛頓重力,這項工作極為艱鉅,連他的忠誠支持者也認為極難實現。德國科學界泰斗普朗克(Max Planck)曾說:「身為老朋友,我必須勸你放棄……你不可能成功,即使你成功,也不會有人相信你。」愛因斯坦不屈服於權威,繼續堅持、再堅持,努力近10年之久。
1915年,愛因斯坦終於發表廣義相對論。根據這理論,他預言,光線經過太陽重力場時會被彎曲。1919年,這預言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愛丁頓觀測1919年5月29日日蝕的結果得到證實。全世界很多新聞媒體都以頭版報導這驚人的觀測結果,愛因斯坦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物理學者。同年11月7日,英國《泰晤士報》的頭條新聞標題宣告:「科學革命,宇宙新理論已將牛頓繪景推翻。」
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提出受激輻射理論,開創了雷射學術領域。由於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成果,愛因斯坦獲頒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科學院的公告中並未提及相對論,原因是相對論被認為仍舊存在爭議。
想要瀟灑的走,卻被摧殘大體
愛因斯坦69歲時被診斷出患有腹主動脈瘤,引起內出血,他正在撰寫的一篇慶祝以色列建國7周年的電視講稿,還沒有寫完,就於4月18日去世。在那時代,動手術治療在技術上成功率很高,紐約醫院的醫生法蘭克·格倫(Frank Glenn)建議立刻動手術治療,但愛因斯坦堅決拒絕,他表示:「當我想要離去的時候請讓我離去,一味地延長生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現在是該離去的時候了,我要優雅地離去。」
愛因斯坦曾在臨死之前留下遺言,希望遺體火化,再將骨灰撒向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這樣人們就不會對著他的屍骨,進行毫無意義的崇拜。然而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大腦居然被人給取走(而且沒徵得愛因斯坦本人及家屬的同意,完全違背醫學倫理)。病理學家托馬斯·哈維拿走大腦之後,來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將大腦切成240塊,分給了那裡的知名神經病理學家(哈維還把愛因斯坦的眼睛取下,送給愛因斯坦的眼科醫生)。直到今天,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仍然在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