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台灣水產養殖如何再造輝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台灣水產養殖如何再造輝煌

 2017-04-06 17:45
在海洋漁業需休養生息之際,水產養殖未來發展遠景看好。圖/liuhsiaofen@flickr (CC BY-SA 2.0)
在海洋漁業需休養生息之際,水產養殖未來發展遠景看好。圖/liuhsiaofen@flickr (CC BY-SA 2.0)

海洋漁業資源提供給人類豐富的食物(2016年,全球人均年水產品消費量達到20.5公斤),收入(2016年全球海產品貿易額1400億美元)以及就業機會(2016年從事水產養殖及相關產業人數達1800多萬),但是現今約31.4%魚類資源開發利用已經達到極限,我們很難期待可以捕捉更多的魚以及讓該資源能持續維持在可持續利用的水準。當魚類被捕撈速度超過牠們天然增值的速度時,無可避免的將處於無魚可捕的狀況,隨著全球人口成長,需求水產品的人數持續增加,使得永續水產養殖發展更顯重要。

全球水產養殖總產量為7380萬公噸,據預測到2030年,水產養殖需再增長5000萬公噸才能滿足人均水產品消費需求。而目前從事水產養殖有許多方式,有些方式卻會對環境造成風險,例如;利用廣大的海洋進行箱網養殖或開放式圍欄養殖,雖然可以讓養殖魚類與天然環境接觸,但是在處理疾病感染困難度以及擴散程度(箱網內攜帶病原病菌或寄生蟲的鮭魚逃逸後會感染野生族群)遠超過陸上魚塭養殖;還有投給魚類的飼料殘渣以及鮭魚的糞便,全部都會流入海洋之中造成海洋的「優養化」(赤潮發生主因),部分污染物甚至已經進入食物鏈,對海中生物及人類食用安全帶來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生產環節缺乏全面監督是當前推動海洋養殖的重大缺失。

《時代》雜誌就曾報導,根據蘇格蘭環境保護局(SEPA)的數據顯示,蘇格蘭鮭魚養殖場2006年使用了45公斤的除蟲藥,但在2016年卻大幅增加為467公斤,雖然成功讓養殖鮭魚年產量上升35%,卻也讓周圍水域的甲殼類生物,包括龍蝦,與野生鮭魚的死亡率大幅上升,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及當地漁民的生計;正因為有這些威脅,部分學者專家對於發展海洋養殖採取保留態度。儘管有學者提出改進方式如:為維持水域生態平衡,箱網養殖僅能放養原生物種;應開發疫苗減少抗生素使用量;提高飼料嗜口性及轉換率減少殘餌量;規劃生態養殖區域;嘗試推動生態箱網養殖;我國漁業署則打算推動深海箱網養殖 Aquapod不污染海床、不怕颱風等。只是這些做法在經濟性、實用性、有效性等均有待進一步檢驗和落實。

面對海洋養殖所可能帶來的風險,有學者專家建議未來水產養殖應該朝向以陸上養殖為主,然而考量到水土資源短缺、養殖廢水處理、病害防治、風災影響、食安等因素,為追求水產養殖永續發展,除思考生態養殖外,應該結合新智能科技(如導入網際網路,雲端大數據,投餌、 病害、水溫、水質、溶氧等自動監測管理系統、移動互聯網、網路行銷平台等)並採用密閉式循環水養殖系統。

一來可以避開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如風災、豪雨、酷寒、乾旱等)對傳統魚塭養殖產生的重大傷害,二來可以避開對沿岸海域生態、野生族群等造成負面影響。三來可以減少對淡水依賴,日本學者研究發現採取開放流水式養蝦每生產一公斤蝦需要1萬公升的水,但是採取閉鎖循環式養蝦生產一公斤蝦子則只需要315公升水,四來也可以因應台灣少子化、高齡化社會所產生養殖人力不足的困境。此外採取閉鎖循環式養殖(Aquaculture)結合水耕摘培(Hydroponics)經營模式(日本稱Aquaponics)也是未來可以考量的養殖模式,美國農業部也批准120萬美元支持既環保又有經濟價值的可持續性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隨著收入提高和城市化進程,全球水產品消費在大幅提升,自2014年起養殖水產品在全球市場一直保持成長態勢,今年養殖水產品供應量已經超過捕撈水產品占可供人類直接食用水產品比重的53%,在海洋漁業需休養生息之際,水產養殖未來發展遠景看好。尤其台灣水產養殖歷史悠久根基穩固,如何透過建立永續水產養殖生產模式(包括:技術、設備、人才、規範等),來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以及開拓國外高端消費族群,是台灣養殖漁業未來該走的路,也唯有走對方向,台灣養殖漁業才可擺脫造成地層下陷的污名,再造輝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