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來去乾湯兩吃--水里肉圓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來去乾湯兩吃--水里肉圓

2017-01-07 14:50
肉圓別稱「肉回」,從形狀上說,是因為皮包肉,有如「回字」。圖/魚夫
肉圓別稱「肉回」,從形狀上說,是因為皮包肉,有如「回字」。圖/魚夫

肉圓為台灣的創作料理,在中國福建漳浦,也有寫成肉圓仔Bah-uân-á)者,我見過,其實當地人管叫Bah-înn-á,是一種小肉丸,或用竹枝穿過丸子成串或放入高湯中捧來,和咱們的肉圓(Bah-uân)概念完全是兩回事。

其次在台灣鹿港,肉圓別稱「肉回」,從形狀上說,是因為皮包肉,有如「回字」;在製作上,肉圓起鍋後,會將多餘的油漬撥回油鍋裡而得名。

台灣雖小,可是各地的肉圓作法各有差別。最早的肉圓,傳聞始自北斗一位廟裡的文筆生范萬生將蕃薯粉煮漿製外皮,選上等麻竹切成筍丁,擇少油少筋的後腿肉等為餡,製成最早的北斗肉圓,然而,北斗雖在彰化境內,但北斗肉圓並不臣屬於彰化肉圓,所以北斗人會堅持他們元祖級的北斗肉圓名號。

其實兩者做法也有不同處。北斗肉圓呈三角形,上有揑製時留下的「三爪(jiáu)痕」,這表示一粒粒均為人手捏成雖是元祖,後來圓形才是主流;彰化內圓外形與內餡上都與北斗不同,但各家口味不同,分類開來也是對的。

台灣北部的肉圓大部份有紅糟口味,如九份紅糟素肉圓,以豆粉為素肉,浸泡紅糟,再加入妙香漢藥,取筍絲、香菇為內餡,以糯米漿和地瓜做成外板。

中部的肉圓大部是炊熟後先放在油鍋旁等待來客,客人來了,放入油鍋中去過油加溫,雖有油而非炸,且先用小鏟子先將肉圓順時針旋轉並壓出裡頭裡的過量的油汁來,但也有放在索性放在鐵板上𤐄者,我曾在高雄遇見,其酥皮香脆,別有一番滋味。

肉圓使用過油加溫法在台南呼之為「肉粿」,大灣有煎肉粿膾炙人口,然而台南一般食蝦仁肉圓或純豬肉肉圓,大部份都是蒸的。

肉圓的吃法百百種,彰化有一種「涼圓」是將肉圓放冷後,再放進冰涼的湯水內食用,在焱熱的夏天裡由於口感清爽而受到歡迎。有些地方吃肉圓,不一定是乾吃,也有倒入高湯,變成湯肉圓者,如北港肉㘣,製法近似鹿港,也要回油,不過在地人比較喜歡湯肉圓,是不為人知的吃法。

台中的肉圓,尤其是沙鹿,極重視醬料的調製,跟米糕一般,都是破其形,將醬汁糊在米糕或肉圓裡。

南投水裡最有名的肉圓大抵就是董氏三兄弟和田家的傳奇肉圓。所謂三兄弟,就是董家傳承了三位兄弟,統統在水里街上賣肉圓,滋味相去亦不遠,也和彰化肉圓近似,不過肉餡是肉片和筍丁,淋以特製紅番米醬。

紅番米是古早時代用來製作紅龜粿的一種天然染料,樹形高大,葉子翠綠,摘來搓揉幾下便滴出紅汁來。除特製米醬外,水里的肉圓是吃完外皮後,留下少許肉餡,然後自行提來茶壼裡的高湯淋上,這才能齒頰留香。

不過另一家傳奇肉圓則是也可以乾吃另外點來大骨湯等,當然,戲法人人會變,但用心去做,才是根本。

用手機拍了影片來分享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7年/第16期(1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