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水產利用要開源更要節流!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水產利用要開源更要節流!

 2019-05-13 10:16
海洋生物資源原本屬於可再生資源,只要能在自身可恢復生產能力的範圍內,進行適當的開發與利用,則海洋生物資源可以世世代代永為人類所利用。圖/林冠妙(資料照)
海洋生物資源原本屬於可再生資源,只要能在自身可恢復生產能力的範圍內,進行適當的開發與利用,則海洋生物資源可以世世代代永為人類所利用。圖/林冠妙(資料照)

隨著全球人口增加,糧食安全問題依舊是人類即需解決的難題之一。除了透過努力增產來提高供應量外,據研究顯示,全球每年因損失及浪費的食物量(包含水產)高達13億公噸,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兆美元,但同時卻有8.2億人在餓肚子(主要在非洲及南美地區),因此對於食物的損失及浪費,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地步。

目前稻米、小麥、玉米、馬鈴薯為全球四大主食,然因陸地受到濫墾濫伐、耕地面積縮減、土質惡化、氣候變遷、良質苗種供應短缺、生物多樣性流失等情況下,很難滿足未來人類需求,而占地球面積70%的海洋,遂成為人類未來食物的重要來源。水產作為人類食物供應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據統計2018年全球魚類產量為1.788億公噸,占人類每年消耗動物性蛋白質量約為17%,平均每人每年消耗量超過20公斤,預估到2030年全球海產供應量將達到2億公噸。目前在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有數百萬家庭係依賴捕魚及其相關活動為生。

海洋生物資源原本屬於可再生資源,只要能在自身可恢復生產能力的範圍內,進行適當的開發與利用,則海洋生物資源可以世世代代永為人類所利用。

掠奪方式造成海洋資源枯竭

遺憾的是由於人類持續以原始掠奪方式,大量開發利用這些海洋生物資源,超過生物自癒力,導致許多海域(如中國近海)的魚類資源,因開發過度而幾近枯竭,加以在整個水產產銷供應過程所造成的的損失及浪費(FLW),讓水產原本可以造福人類的貢獻蒙上陰影。據研究指出,每年漁民捕獲的魚類中有8%(約750萬公噸),因無市場需求、經濟價值低、超過允許捕獲數量、禁止採捕種類暨規格、品質不佳等原因 ,被丟棄在海中,多數無法存活,損失估計達225億美元。而這樣的損失主要來自漁獲過程中,有許多非目標魚種,被丟棄方於海中任其死活,另如每抓一磅蝦子會丟棄六磅其他魚獲。過去挪威曾對棄置魚獲頒布禁令,以阻止北極鱈魚(大西洋真鱈)數量持續減少,使得該魚種的族群量因此得以恢復,值得各國參考。

除此之外,事實上在水產供應鏈的每一環節,都有食物損失及浪費的情形,需要防範。經研究發現在「捕撈」過程造成損失暨浪費的主要原因有:1.漁業管理配套未完善,導致將魚拋回海中的數量增加。2.未慎選漁具漁法導致在捕撈、保存過程,將未成熟及未符合需求的魚拋棄海中。3.漁民廢棄、丟失或丟棄的漁網(ALDFG),會纏繞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致死。4.延遲將魚網中魚取出導致魚類品質惡化。5.魚類在撈捕前遭遭掠食者捕捉及傷害。

從收成到最終送到消費者手裡,中間有許多「運送」過程,也會造成FLW,主要原因有:1.機械故障運送時間延遲導致損失。2.天候差導致品質惡化。3.運送過程缺冰或冷鏈。4.由於管理不當或貨運送過程不小心造成損失。5.發生交通事故。6.豪雨浸潤傳統加工品。7.在活魚運輸過程水質不佳或氧氣不足導致死亡。

在批發零售過程也會因1.冷凍冷藏不當導致品質惡化遭丟棄。2.產品已經過了最佳品長期遭丟棄。3.加工產品遭昆蟲(Dermestes spp;Necorbia spp)汙染。4.生鮮或加工產品遭寄生蟲感染(如Anisakis)。5.供給需求評估錯誤導致採購過多無法賣出。

在「消費」過程也會造成損失暨浪費。在工業化國家每年浪費食物(包括魚類)數量高達2.22億公噸,例如在歐洲及北美地區每人每年食物浪費量約95-115公斤;主要原因有:1.儲存方式不當。2.過度採購。3.去除過多可食用部分。4.缺少冷凍、冷藏設備。

充分了解水產整個供應鏈各環節所可能產生損失及浪費的原因,對各國擬定以水產來穩定該國糧食安全政策上有相當大的幫助,不能只想如何捕魚。身為捕魚大國的台灣在體認到海洋魚類資源,不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際,除了重視加強魚類資源的護育和管理外,也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有效降低魚類供應鏈每個環節,所造成的食物損失暨浪費,讓魚類成為緩解人類食物危機的救命金丹!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