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登革熱於2014/2015年在台灣很嚴重,醫界、學術界、公共衛生界有很多討論外,國内的媒體甚至外國媒體如紐約時報都專題報導。訂閲美國的一醫學機構的世界疫情通告,那年報導台灣的登革熱疫情好幾次。爲了瞭解更多登革熱,上網、查雜誌及書籍,勤找登革熱有關的資訊。
以前常探討台灣的熱帶醫學問題,尤其醫學史方面,寄生蟲學及瘧疾是台灣在世界醫學上最有貢獻及成就的領域。以前探討熱帶醫學的拙著《臺灣熱帶醫學人物:推動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很少討論登革熱。其他台灣醫學史的著作及戰後的一般醫學文獻也很少。不管是中文或日文的台灣醫學史,想因爲撰寫時,正值戰後最早期35年登革熱絕跡,那期間的作者自然就對此不注重。
最近不僅台灣,因爲氣候暖化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都大流行登革熱。探討時發現世界討論登革熱的文獻很多,世界的登革熱歷史很有意義而且非常有趣。更發現台灣對登革熱的貢獻很大,可是很少人知道這些成就與貢獻,戰前台灣不但有很多登革熱的研究文獻,還有登革熱有關但非醫學的文學作品。
登革熱的歷史可能非常悠久,第10世紀前中國的古醫書,就有類似登革熱疫情的記載。以後繼續探討,發現更多有意義及有趣的世界及台灣的登革熱典故,所以想跟大家分享這些有趣,但很少人知道的故事。開始在醫學期刊及一般媒體報導,更要向大家請教,希望有更多的討論。
因拙文寫時並沒有系統性的計劃,尤其要爲了配合醫學期刊的出版,但有些期刊不知何故,像關於台灣百年前登革熱之文,審查通過後,被拖延了一年多才出版,這樣就很難順利系統性地發表,有的只好送到其他刊物,所以這11篇文章在5種報刊雜誌上發表。因爲如此分散,文章不能連續在同一刊物發表,所以常要先解釋一番,不少部分包括一些圖表,常須要重複,要讓人知道討論的背景。
登革熱的歷史故事
最後把這些文章集成4部分。第一章討論登革熱的歷史故事。因爲不能系統性地寫歷史,所以書名稱《登革熱的故事》,雖稱爲故事,但强調是歷史故事,每篇都附上參考資料,故事有所本。從這些故事我們知道,很可能第10世紀前就有登革熱了。沒有現代的診斷技術,很難確定真是登革熱。就是目前的醫學診斷,臨床加上一些實驗室數據,很類似症候的疾病不少,更何況疾病會隨時間演變。
這一章討論歷史故事,就説明疾病會演變的現象。成大的林以行教授,執行編輯由科技部出版的《登革熱的台灣經驗》一書,最後她寫的編後語中,說她最近看到此拙著第一章中第三節的有關台南早期的登革熱文獻,就聯想到百年前病人的案例跟2015年的病人不太一樣,以前大部分因登革熱而死亡的是小孩,2015年的則是老年人居多,病人臨床問題,有些不太一樣。
大家常講我們從歷史可以學到不少,所謂「前事為後事之師」,看來在醫學疾病也一樣。所以曾建議台灣研究登革熱的專家們,不妨也去探討從前的文獻,從登革熱的歷史演變,找出更多可預防或減少登革熱的資料。說到疾病會改變,跟登革熱臨床症狀及經斑蚊傳染的兹卡(Zika)症,最早期發現時,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的病變,不是大問題,以後歷經不同地區傳播後,演變成對胎兒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大病變。以後再來多多討論,台灣要小心,因兹卡症流行病學上類似登革熱,但對社會造成的後果嚴重多多。
這章强調用故事來寫登革熱應很有意義,因爲用故事來寫較有趣而且較容易瞭解。第一章第四節,談很多「天狗熱」。因爲在日據時代,這是台灣民間對登革熱的稱法。去查資料時,才知道不少有關天狗熱的故事,用天狗熱的名稱,更能讓一般民衆更瞭解登革熱及其疫情。
蚊媒的故事
説到登革熱的歷史故事,馬上就會想到台灣對傳播登革熱,尤其登革熱靠蚊子來媒介的研究很有貢獻。小泉丹教授來台不久就逢上1915年的登革熱大流行。他的努力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白線斑蚊也是登革熱的蚊媒,他還發現家蚊不是蚊媒,雖然那時代,家蚊仍認爲是登革熱的主要蚊媒。小泉的這兩發現,很多年後被證實非常正確,而且是很重要的發現,對登革熱的傳播很有意義。這章探討時還發現其他有趣的故事,更説明醫學研究不能馬馬虎虎要謹慎。
探討如何發現登革熱的蚊媒問題時,注意到最早期發現蚊媒的故事,就是最早如何確定絲蟲症由蚊子媒介。絲蟲症跟登革熱的蚊媒的發現很有關聯,探討兩疾病的蚊媒者,對兩疾病都有不少貢獻,更有意義的是,這些蚊媒的發現跟台灣很有關聯。瞭解最早期蚊媒發現的歷史故事,對登革熱及其他靠蚊媒傳播的疾病都會更容易瞭解。
有關人物的故事
日據時代台灣對登革熱最有貢獻的,我想應該是小泉丹及森下薰兩教授,所以討論登革熱及蚊媒不能不提小泉及森下兩人。小泉教授來台灣不久就逢上登革熱的大流行,他主持的醫學動物研究室,努力研究登革熱,從病原體、免疫學、蚊媒、臨床、病理、流行病學各方面都探討。
小泉教授不但對上述蚊媒的大有貢獻外,也證實病原體是濾過性病毒,在免疫學及流行病學、病理學上各方面都有成果外,他還探討收集了不少台灣登革熱的歷史資料。小泉對台灣醫學及學術界的貢獻被台灣各界忽略。因爲這次的探討登革熱,才發現他的精神感召了不少後輩像下述的森下薰來台,兩人都可説提高台灣生醫界學術水準的重要人物。
以前在拙著《臺灣熱帶醫學人物:開拓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中,討論過森下薰教授,他在台灣三十幾年,在寄生蟲學、瘧疾等熱帶醫學貢獻很多,不只在登革熱及瘧疾。其實森下教授對台灣很多方面貢獻良多,他的博學及廣查那時代各種語言的文獻,令人佩服。森下薰擅用説故事的方法為一般民衆解說醫學、科學、歷史的知識。從上述熱帶醫學的拙著及這章更能瞭解森下教授的貢獻。
有關登革熱的天狗熱文學
更有趣的是早期台灣文學,跟登革熱有些關聯。早期台灣文學健將賴逵先生,寫過〈撲滅天狗熱〉的劇本,這劇本很有社會意識及文學上的意義,但是台灣一向不注重這劇本,在醫學或公共衛生學上的意義。台灣1942年開始的登革熱大流行,很少人討論有劇團依據楊逵的劇本,排演後還下鄉巡迴演出,目的在教育民衆。1945年後登革熱絕跡了35年,我常戲稱這〈撲滅天狗熱〉作品及巡迴表演,撲滅天狗熱35年。
一樣有趣的是這〈撲滅天狗熱〉還有後續故事,這後續故事是醫學界人士的施文儀醫師。他專門防疫工作, 退休之際登革熱疫情變厲害,把上述楊逵的〈撲滅天狗熱〉翻譯為台灣語文,寫作又唸讀而錄製成有聲書,送給同仁及朋友幫忙推廣防疫。施醫師的翻譯工作,非常有意義。
2016年3月去參觀「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區公所的負責紀念館者還特別來相會,影印華文劇本給我。還説紀念館培訓劇團演楊逵的劇本,不過他們從未排演過〈撲滅天狗熱〉。我馬上建議紀念館負責人,登革熱流行危害台灣之際,應優先考慮演出〈撲滅天狗熱〉,告訴她上述施醫師的翻譯,還戲説就像1940年代,說不定演出後,會使登革熱絕跡。
最近上網去查,非常高興看到最少兩報導,由紀念館贊助的劇團排演〈撲滅天狗熱〉並演出。我訪問紀念館後不到六個月後的2016年8月6日,在台南文化中心演出,後來最少一次在台南市的社區,北門區東隆宮前演出。較詳細的報導請看第三章之後的補充,這報導強調透過表演,民眾更能瞭解「天狗熱」(登革熱)的預防。不知以後有沒有到其他地區演出,這些報導沒說用何種語言,或有否用到上述施醫師的翻譯的台灣語文版。
社會經濟因素
最後討論有關登革熱疫情的社會經濟因素,因爲探討台灣登革熱時,約同時新加坡證實本土兹卡病,最先的病人,主要來自東南亞住外勞宿舍的外籍工人開始,接著很快地散播而變嚴重。這情形不但跟小泉丹論文記載登革熱1915年在台灣蔓延的情況類似,跟其他幾次台灣的登革熱疫情蔓延類似。
這些疫情的共同點,疫區多在社會的弱勢及經濟低的社區先發生,所以探討登革熱歷史時應多多注意社會及經濟等因素。多多探討這些資訊,可能對將來對防範登革熱甚至兹卡症有益,尤其對控制疫情方面,所以最後一章强調這題材。
這章目前寫得不多,其實還有更多的社會題材可討論。最近接到2019年12月號的《財富(Fortune)》雜誌。這一期有篇長文Epidemic of Fear(恐懼流行)討論登革熱疫苗Dengvaxia的問題。這類問題的討論會登上這種雜誌上,因爲菲律賓最早大量使用Dengvaxia前,他們的決策過程可能不周詳,以後有些小孩死亡,引起社會、政治及法律等的不少大問題。這文章告訴我們除了醫學外,還有很多社會其他複雜的問題。登革熱疫苗以及登革熱的社會的問題,值得以後繼續來探討,可給台灣更多的參考。
感謝
首先感謝「NATPA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的贊助這研究計劃,還有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出版此拙著,更感謝梁賡義院長及廖經倫主任的序文,謝謝他們的美言,還有他們的推薦工作者及民衆多閲讀。很感激蚊媒研究中心的種種協助,尤其陳佳琪女史幫忙出版事宜,使此書能順利出版。
感謝「蚊子博士」連日清教授對拙文稿的審閲及指出些錯誤,另外新進蚊子學者台大蕭信宏,還有成大臨床研究所所長謝奇璋兩教授的經常審閲文稿。還要感謝日本金沢市森下恭子女史、齊藤浩志醫師、大阪大學Molecular Parasitology科的堀井俊宏教授、慶應大學小兒科岩田敏教授、St. Louis University Medical Library 的Dr. Assako Holyoke及慶應大學Kitasato Memorial Medical Library的Ms. Yuri Sato,國家衛生研究院蘇益仁教授、成大歷史系陳文松教授、St. Louis大學小兒科野口明彥教授、施文儀醫師及夫人梁馥如,高雄長庚醫院周佩毅小姐、台大醫學院謝新英小姐、高雄醫大醫療史料館陳怡蓁小姐、台灣文學館陳慕真博士等幫忙找文獻及種種討論及請益。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