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梅鏡堂點滴》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梅鏡堂點滴》

台中庶民生命史:東區梅鏡堂人文探索

2018-04-04 11:30
梅鏡堂位於台中市東區東勢仔庄頭,整個聚落被俗稱體二用地包圍住,這間大正時期興建的老房子,外觀並不起眼,整個空間卻蘊藏著四段歷史人物與庶民生活史場景:謝雪紅、鄭松筠、台中一中外地生寄宿家庭、紐約台灣之音創辦人,這是多數台中人不會特別注意的故事,然而駐足在這處台中市戰後指定的第一處公園預定地上,卻總是令人流連忘返。(1960年代的梅鏡堂所在區位環境圖/劉曜華提供)
梅鏡堂位於台中市東區東勢仔庄頭,整個聚落被俗稱體二用地包圍住,這間大正時期興建的老房子,外觀並不起眼,整個空間卻蘊藏著四段歷史人物與庶民生活史場景:謝雪紅、鄭松筠、台中一中外地生寄宿家庭、紐約台灣之音創辦人,這是多數台中人不會特別注意的故事,然而駐足在這處台中市戰後指定的第一處公園預定地上,卻總是令人流連忘返。(1960年代的梅鏡堂所在區位環境圖/劉曜華提供)

梅鏡堂位於台中市東區東勢仔庄頭,整個聚落被俗稱體二用地包圍住,這間大正時期興建的老房子,外觀並不起眼,整個空間卻蘊藏著四段歷史人物與庶民生活史場景:謝雪紅、鄭松筠、台中一中外地生寄宿家庭、紐約台灣之音創辦人,這是多數台中人不會特別注意的故事,然而駐足在這處台中市戰後指定的第一處公園預定地上,卻總是令人流連忘返。

世代交替的生命史空間

第一代屋主張樹敏,據官方土地登記資料及1921年歷史地形圖,梅鏡堂產權登記始於1921年,為張樹敏(謝雪紅為其小妾)及張樹藝共同持有,建築座落地號原為台中市東勢子70號,占地1.2分,約355坪,資料顯示建築構造微瓦茸土塊造平家,類似傳統土角磚造屋。根據謝雪紅《我的半生記》一書,梅鏡堂起造人應該是張樹敏的父親,張仔牛,他在日本人來台後當了買辦商人,累積不少財富,梅鏡堂應該是他在1910年代大正年間,興建的大厝。

謝雪紅(1901-1970年),彰化市人,12歲父母雙亡後,被賣到台中洪姓人家,受不了虐待後,於1918年初跑回彰化老家,期間經人介紹認識張樹敏,透過他付清賣身洪家贖款後,被納為妾,並被拐騙到日本神戶及青島等地經商,期間她自修漢文與日文,並且開始與中國社會有所接觸,1920年前後謝雪紅回台中後,她學習自力開設洋服店做生意,成為職業婦女,並參加過一些台灣文化協會活動。

生性風流的張樹敏(謝雪紅形容為採花蜂的人),在謝雪紅搬入梅鏡堂原父親居住房間,鬧自殺不成後,於1925年間帶著謝雪紅到上海,期間除了參加五卅運動,在共產黨協助下進入上海大學就讀,並於年底與草屯人林木順赴莫斯科東方大學,為成立台灣共產組織鋪路。1931年日本殖民政府全島逮捕共產黨員,謝雪紅入獄多年,1940年前後才因肺病被保釋出獄。

由此得知,梅鏡堂最早地主張樹敏與謝雪紅交往期間,應該居住在第一代大正時期興建的梅鏡堂,入住時間是在張仔牛1921年去世後,約略幾個月時間,張樹敏的持分於1926年間賣給張金塗,張金塗又於1933年賣給林魏氏有。個人推測梅鏡堂出售應該與張樹敏1925年帶著謝雪紅到上海有關。

第二代屋主梁安慈(1883年生)於1936年購得梅鏡堂,這一年後火車站天外天劇場剛剛開幕,日本政府於1935年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也剛結束不久,在這樣的氛圍下,事業有成的梁安慈在買下梅鏡堂後,極有可能進行建物裝修增建,呼應當時的社會潮流,他在廳門上立下〈梅鏡堂丙子年〉大匾額,題字人為鄭玉焜,這也是梅鏡堂堂號的由來。

梁安慈生於清國末期,籍貫台中州大甲郡清水街,17歲時在廣連昌商店實習6年之久,1906年獨立開業,設立安慈商店,經營日用雜貨買賣,1920年安慈商店改為廣裕興商店,並在綠川町設分店。梁安慈於1943年轉賣梅鏡堂給張壽子及張福立,1947年底鄭松筠律師以長女鄭素素名義向張壽子取得產權。

第三代屋主鄭松筠律師(1891-1968年),生於1891年豐原街,據聞他父親是前清秀才謝瓊枝,1912年畢業於國語學校師範部後,回豐原公學校任教多年,後赴日就讀明治大學法科,1919年畢業後於1922-1923年間取得律師資格,算是台灣相當早期的律師代表(有一說台中東勢人葉清耀(1870-1942年)為台灣本土第一位律師,時年1918年,鄭松筠為第二位)。

鄭妻名張阿月,生於1894年,豐原人,父親張迣生師承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衛醫師,他在豐原開業後將小時家窮被賣出的弟弟張達贖回,並傳授醫術,大哥不幸病逝後,張達肩負養育大哥女兒的責任,張阿月畢業於台北第三高女。長女鄭素素生於1921年,次女鄭慧慧生於1923年。

鄭素素(1921-1989年)係鄭松筠律師的長女,台中女中第14屆畢業生,體育健行曾打破學校紀錄,東京東邦醫學院畢業後,成為台中女中戰後1946年第一批本土教師,228事件後改到台中醫院實習,期間認識畢業於台北帝大醫學部的楊天和醫師(1913-1982年),兩人於1943年4月在柳原教會結婚。楊天和醫師的大哥是前南投縣長楊昭璧醫師(1908-1966年),他在1964年當選南投縣長,死於任內,繼任者就是後來的政治明星:林洋港先生。

《自由時報》記者林良哲,曾於2012年訪問到從巴西返國的鄭士文先生,移居巴西多年的孫子鄭士文表示,他的祖父鄭松筠一生為台灣前途奮鬥,在日治時期受到1923年治警事件波及,人在台灣的蔣渭水、蔡培火、蔡惠如、林呈祿、石煥長、林幼春、陳逢源等人被判數月徒刑,鄭松筠等6人,因人在東京沒被逮捕,罰金百元。國民政府時期又因二二八事變被關了75天,之後他對政治失望,於1947年12月25日以女兒鄭素素名義向張壽子買下梅鏡堂做為隱居處所,潛心鑽研佛學。鄭士文表示在他的祖父之前,台灣共產黨謝雪紅曾經躲藏在此宅中一段時間,而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在就讀台中一中初中部時,也在此租屋寄居了3年。鄭松筠律師從1947年到晚年都隱居在「梅鏡堂」,陪伴一盞青燈來鑽研佛經,度過了人生最後的階段。這段期間也是台中一中外地生寄宿的時期,梅鏡堂後方增設了寄宿學生專用的洗衣台與浴室,克難的場景至今依稀可見,可以想像鄭律師與台中一中不少外地生,有過親近的生活經驗,鄭律師1968年去世後,埋葬在東海花園公墓。

梅鏡堂產權登記在鄭士文(1944年生,本名楊士文,畢業於台大農學院,巴西大學碩士,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農學博士,移民巴西任教巴西大學,與父親楊天和為巴西白地瓜品種在台灣推廣之主要人物)、楊宜宜(1948年生,台大外文系畢)及楊士宏(1951年生,台大醫學院畢業)名下,三人皆為楊天和醫師與鄭素素醫師的兒女,小時候皆有梅鏡堂生活經驗,目前房屋代理人為丁先生,左側分租給廣告設計公司。

鄭素素大女兒楊宜宜,1948年出生於台中,紐約台灣之音創辦人,1994到1995秋,整整一年,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在民進黨中央黨部主席室,擔任主席特別助理,並有幾個月奉派至台南市施明德立委辦公室當主任,整頓人事及行政工作。

根據已故前國史館長張炎憲2006年出版之《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輯》一書,台灣之音的錄音資料,主要是記錄1977-1982年間,在美麗島時期所發生的各項重大事件。期間所紀錄的內容從1979年9月間,國民黨政府查禁黨外雜誌、抓人、美麗島雜誌社各地服務處,被攻擊等事件的發生,且衝突日益升高,終導致高雄事件,最後一直到軍法大審為止。台灣之音所紀錄下來的資料彌足珍貴。

楊宜宜在中學前與兄弟三人,從小被放在外祖父家,直到小學畢業,才到高雄與在鹽埕區執業的父母同住,她在50歲生日的時候回憶兒時的梅鏡堂(1950年代):

台中市有一條名渠叫做「柳川」(編按:應該是綠川)。它清清靜靜地呈半圓形流繞過一片近660坪美麗清幽的庭園。圍內有一座古色古香、雕樑畫棟的建築物,由一人半高的灰色矮牆保護著。庭園中栽植了各式各樣彩色繽紛的花卉從矮小的菟絲花、小菊、梅花、茉莉花、到成排叢生的聖誕紅、以及二丈高的玉蘭花。那兩株高聳直立的椰子樹,連北上的火車都遙遙可見。大門口不遠的榕樹,盤根錯節,不凡而有氣派。兩棵高大的長青柏左右守著大門。門內圍著大庭院的是三邊紅瓦飛 簷的三合院屋舍。正廳大門上刻著「梅鏡堂」三字。正廳前有四根石柱,頂著一個面積不小、方形而精緻的遮雨陽台。走下陽台,步入庭院,左右兩棵含笑花即笑臉迎人,香氣撲鼻。更多的桂花、雞冠花、及爬滿圍牆的白玫瑰,在宅院主人細心照料下,愉悅地在微風中綻放花朵、散放芬芳。後院及兩旁側院種植更多的龍眼、枇杷、蓮霧、蕃石榴、木瓜、柚子樹。幾棵堅硬的鐵樹點綴其中。葡萄樹則攀爬在後院竹棚上,結滿了綠色小葡萄。樹下飼養了一群雞鴨。早年在河邊更養了幾隻羊。50年前,我這個小女嬰,就是喝了自家的羊奶長大。而家人每天喝的,是從後院井中汲出來的清水。

目前當我正在紐約台美歸正教會,帶領成人主日學研究「創世記」而又因需要撰寫此文而回憶台中老家,才驀然驚覺在50年前,上帝豈不也把我放在一個美麗無比、有花草果樹、河流禽畜的現代伊甸園中嗎?如今回首一看,我豈不也正和那個傻呼呼的始祖夏娃一樣,即將糊里糊塗地度完一生嗎?

小時候,同是醫生的父母至外地開業,而把我及兄弟三人交託居住台中的外祖父母撫養。外祖父早年再赴日深造,而成為台灣第二位律師。他是虔誠的佛教徒,能講佛經,熱心參與佛教界、鄭姓宗親會,以及早年為建立台灣人意識而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外祖母卻是虔誠無比的基督徒。她每星期天帶著三個小外孫,到台中公園旁的柳原長老教會作禮拜。路途遙遠,步行要半小時以上。外祖母白天靈修讀羅馬字的《活命的米糧》,晚上陪孫兒唸書時,則輕唱聖詩及讀聖經。小學畢業,我離開了外祖父母及兄弟,獨自遷去高雄與父母同住,並考進省立高雄女中。父親是外科醫生、熱心的鹽埕教會長老及幼稚園園長。他與蕭瑞安長老(名音樂家蕭泰然先父)及何美貞老師,在南台灣的大熱天之下揮汗如雨,每週不斷地諄諄教誨我們這群孩子們。這些景像一直深刻留在我的腦海中。

待續的故事

這樣的歷史空間場域,多年來台中市政府,卻急著將其納入都市更新重建的行列,說可惜還不足以道盡如此這般的城市傳奇,這片27公頃體二用地上,擁有台灣第一代的水源地、體育場、棒球場、游泳池、放送局、顏水龍馬賽克壁畫創作、台灣體大校園,梅鏡堂、勝昌堂等歷史建築,更有聞名台灣的中農冬粉工廠,個人期待,隨著台中都市發展進程緩和化,台中人可以有機會停下腳步,重新檢視這處被都市計畫劃設為體育場用地的老舊空間,透過整建維護方式,留下老屋與老樹,使其成為台中人認識自己的新座標。日前在內政部都委會通過的都市計畫變更案,已經確認東勢仔聚落可以直接變更為住宅區,在既有巷弄紋理下,以逐年整建與低密度改建方式,促成舊聚落與舊建築的再生,類似梅鏡堂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史傳奇,才有機會找到春天。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