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歐洲之聲】疫情籠罩下兩種死亡數據的比較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歐洲之聲】疫情籠罩下兩種死亡數據的比較

 2020-04-15 16:30
在義大利疫情嚴重的北部地區,很多醫院出現了患者遺體爆滿的情況,火葬場24小時加班運作也無法滿足需要,義大利軍隊不得不出動軍車把病亡者遺體轉移到臨近城市處理。圖/擷自VOA網路影片
在義大利疫情嚴重的北部地區,很多醫院出現了患者遺體爆滿的情況,火葬場24小時加班運作也無法滿足需要,義大利軍隊不得不出動軍車把病亡者遺體轉移到臨近城市處理。圖/擷自VOA網路影片

曾幾何時,世界驚變,有如英國2002年的恐怖科幻片《驚變28天》(28 Days Later),科學家用黑猩猩做實驗,不料感染整個倫敦,繁華的倫敦在短短28天後變成了一座死城。眼下的世界,病毒正感染與襲擾著人類的每一個角落。

曾幾何時,寰球劃一,每天的電視裡、廣播中、網絡上、電話裡、餐桌上,話題始終只有一個:疫情與死亡。疫情與死亡恐怖曲線日日飆升,人類世界無寧日。

嚴重的惡果是:病毒不僅侵入人們的肌體,而且還滲入人們的情緒、精神和心靈中,可說是無孔不入……

疫情席捲人類,以往正常的社會生活停擺,各國在防疫治疫的同時,已著手安排經濟與生產的紓困計劃。我們提出的問題是:在疫情與死亡的襲擾下,面對市民普遍的恐懼心理,應該如何展開紓困工作。

每天耳聞目睹死亡恐怖

眼下美國疫情居世界之最,自4月2日起,每天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逾1,000,4月3-12日10天的累積感染人數為31萬1,867,病亡人數為1萬6,115。歐洲的西班牙、義大利、法國、英國等,亦是重災之國,累計感染與病亡人數慘不忍睹。

義大利有報導稱:「因新冠疫情去世的死者來不及火化下葬,教堂變成了臨時的停屍間,數十具棺材排列整齊等待火化。每天有上百人死亡,部分遺體在教堂堆積5天後仍未下葬。」

還有報導:「在義大利疫情嚴重的北部地區,很多醫院出現了患者遺體爆滿的情況,火葬場24小時加班運作也無法滿足需要,義大利軍隊不得不出動軍車把病亡者遺體轉移到臨近城市處理。」

美國川普總統描述紐約醫院慘狀:「過去兩周我一直在電視上看到關於那家醫院的報導,在走廊上隨處可見裝著屍體的袋子,我一直看著他們把拖車和冷藏車運進來,因為他們無法處理這些屍體,屍體太多了。」

正確認知人類死亡

面對疫情期間日日攀升的病亡人數,一段時間以來,我們與世人一樣,驚懼徬徨,無所適從。當我們冷靜下來,換一種心態思考,得到的認知是,不是眼下的世界太恐怖,而是人們將疫情中的世界視為格外恐怖。正確認知人類的死亡,並且認知接下來的也許會是漫長的與病毒共存的日子,至關重要。

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命的終點,應該得到尊重。對於平常人的我們來說,其實死亡的概念是比較陌生的,一生所遭遇的死亡,僅僅局限於親友的範圍,屈指可數。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與死亡」信息爆炸,具體描繪「教堂停滿了棺材」,「出動軍車運送病亡者遺體」,及「屍體太多了,我從沒見過這樣的事」等等,如此鋪天蓋地的死亡信息,從三月中旬以來,日日充斥著媒體世界,從不間歇,幾乎覆蓋了人們的整個生活,碾壓著人們變得日益脆弱的神經,久而久之,地球人都被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中。

生老病死,是天地萬物運轉的常道。其實,當世人對死亡有更多的認知,便不會那麽惶恐不安了。筆者查閱了維基百科各國每年的出生率與死亡率,這些統計均以千人單位計算。若以百人單位計算,各國的年死亡率每百人中是0.6至1.4不等,而年出生率每百人中是0.82至1.4不等,各國的人口基數,基本持平緩增減曲線,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出生率、醫療技術與社會的福利程度。

大家可能不知,按照各國人口總數與年死亡率計算,義大利全國每月的死亡數超過4萬人以上,美國全國每月的死亡數超過20萬人以上,西班牙全國每月的死亡數超過3萬人以上,而這些只是採用了比較保守的數字。

如何來看待疫情病亡人數呢?舉義大利為例:3月8日淩晨,義總理孔特簽署緊急法令,封閉倫巴第大區(省)和中部及北部其他14個區。在這差不多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死於新冠病毒患者為16,523人,我們是怎麽看待這個病亡數的,僅提供二個數據:

1、3月30日,據德國最權威的疾控防禦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統計:「全德國死於新冠病毒人數累計583,死者平均年齡為80歲,60歲以下的死者31人,最年輕的死者是一位28歲的女性。」80歲以上老人,約占新冠病毒患死亡者總數的95%以上。

2、西班牙是歐洲重災國,有報導描述:「西班牙全國多家私立和公立養老院共有3,051名老人去世。其中部分老人確診新冠肺炎,另有一部分人因未接受新冠病毒檢測,無法確定是否因新冠肺炎去世。」

我們的結論是:

1、通常情況下,義大利全國每月的死亡數在4萬人以上,疫情期間死亡的絕大部分老年人,不能視為額外增長的死亡數,當然因為疫情的關系,尤其是當一國的醫療資源不堪負擔、甚至崩潰時,可能使部分的老人提前、相對集中的死亡。其它世界各國的情況類似。

2、平常年間,「驟冷驟熱」的氣候、流感季節期間,同樣會增加老人的住院率,與增加老人的死亡率。

3、疫情過後的數年中,各國每月的死亡率會相應減少。


漢堡的病理學家和法學教授波舍爾(Klaus Püschel)。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漢堡醫學解剖的結論

截止4月4日,漢堡死於新冠病毒患者的總數是44人,漢堡的病理學家和法學教授波舍爾(Klaus Püschel),對每一位死者的遺體進行醫學解剖。

漢堡為什麽這麽做呢?波舍爾教授在《法蘭克福匯報》刊文:「如果我們要真正了解一種疾病的全貌及治療效果,最好的手段就是對死者遺體進行研究。」他還說:「醫學界以往對其他疾病的全面了解,也都是通過研究死者死因獲得的,為什麽對新冠病毒要例外呢?」

波舍爾教授的做法,與權威的科赫研究所建議是背道而馳的。科赫研究所建議全國的醫院對新冠病毒死者遺體不要進行屍檢,是基於對該病毒極易傳播的考慮,對這些「危險的屍體」履行極其嚴格的程序進行安葬。

屍檢結論是:

1、絕大部分死於新冠病毒的人,原本就將不久於人世。健康的人,可以放下對新冠病毒的死亡恐懼。

2、漢堡的44位死者只有35位死於新冠病毒時,其他9位死者雖然也是新冠病毒的患者,但不是病毒殺死了他們,而是他們自身存在的其他疾病,比如心臟病等。漢堡的死者無一例外地死於多種疾病的併發症,不少人同時患有幾種疾病,以心臟病和肺部疾病為主,還有癌症患者。

3、新冠病毒患者的死亡,是眾多疾病+新冠病毒共同促成了患者的死亡,沒有發現任何一例是純粹的新冠病毒死者。

4、絕大部分的死者是老年人,這個數據與科赫研究所公布的數據是重合的,到目前為止,德國的新冠病毒死者的平均年齡為80歲,86%的死者都是70歲以上的老者。

5、波舍爾教授堅信,到了2020年年底,德國的死亡人數跟往年相比將沒有多大變化。

人為製造的社會恐懼

美國的例子比較典型。美國沒有展開普遍篩檢前,美國社會誰都沒有太多感覺,或者說把新冠疫情與死亡當回事。按照美國的人口數與死亡率計算,美國每天的死亡人數至少約6,000以上。生老病死是常態,平日,誰會整天去關注與計算死亡數字。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統計,自疫情爆發至2月26日,僅有445名美國人接受篩檢。

3月14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截止這一天,美國疾控中心數據表明:全美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累計超2,000例,死亡病例累計41例。

自此,美國進入全面篩檢。前幾天有媒體稱:「目前美國累計死亡人數已經達到12,837人,相當於4次『911襲擊』的死亡數字。」反正看熱鬧不嫌事大,嚇唬人不怕世亂。一個月不到,美國累計新冠感染者升至53萬多,累計病亡者2萬多。美國人的死亡數,如此爆增,主要原因是低估疫情,反應遲緩,準備不足,致使醫療資源崩潰。

為了避免病毒傳播,對屍體處理程序上凸顯了遲滯與混亂,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7日報道:由於紐約市死於新冠肺炎的人實在太多,當地政府已經在一個無人小島上,直接動用挖掘機挖坑,囚犯被征用在無人島挖坑埋屍,臨時埋葬新冠肺炎死者。加上媒體的追蹤、渲染與傳播,的確驚嚇了全世界。

恐懼心理影響免疫力

恐懼,是人類的心理活動狀態,是指人們在面臨險情時,無力躲避險境而產生的擔驚受怕。恐懼產生時,常伴隨著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如心跳加速、心律不齊、呼吸短促或停頓、血壓升高、四肢無力等等,這些生理功能的紊亂,往往會導致或促使疾病的發生。另一方面,恐懼會使人的知覺、記憶和思維過程發生障礙,使判斷力弱化,行為失調,產生極端行為,比如輕生、自殘等。

有報導:一對滯留義大利的華裔夫妻,寶寶剛出生,夫妻都被感染,確診後又不能住院,孩子媽媽症狀非常嚴重,連續高燒,情緒極度不穩定,便打開窗戶跳樓,後被送醫院救治。 

「疫情吹哨人」李文亮的死,估計也是因為心理壓抑、恐懼與憤怒,直接使其免疫力下降,加重了感染症狀而不治死亡。

疫情期間,世界各國實施的流動限制,採取了封城閉戶,迫使人們更多地待在家裏,在西方導致了家庭暴力案件激增。有報導稱:「原是為了保護人們免受病毒入侵的政策,卻可能對家暴受害者產生負面累贅。」

我們為什麽要批評譚德塞

隨著疫情蔓延全球,譚德塞名聲鵲起,卻令世人厭煩與唾棄,有報導稱,譚德塞專業知識貧乏,領導能力欠缺。武漢肺炎爆發之初,中國官員一味隱瞞,譚德賽對這些情況都是知曉的,卻扮演了同謀的沈默角色,直到紙包不住火了,北京政府1月23日宣布「武漢封城」。然而到了2月3日,譚德塞在世衛組織執委會會議上,依然發出針對新冠疫情嚴重錯誤的建議:「沒有理由就國際旅行和貿易採取干預措施。」這可見他在專業上的無知。世衛組織也沒有將武漢疫情的正式情況與畫面(圖片)公告天下,一直到義大利、西班牙疫情的恐怖照片公開後,才真正引起世界的驚醒與行動。中國是極權獨裁體制,新聞封鎖,而世衛組織在幹嘛呢?難道不是譚德塞與中國政府共同釀成了這次世界悲劇?

譚德塞對疫情處理不果斷不明確、語焉不詳。疫情蔓延世界各國後, 他還說出這種軟綿綿的話:「請不要誤解,我不是說疫情不嚴重,也不是說疫情不會演變成全球大流行,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任何情況都是可能的……」這說明他的沒有魄力。

譚德塞在武漢疫情爆發之初,幫助中國隱瞞內情,當武漢肺炎於3月18日由官方宣布得到控制,沒有確診案例時,譚德塞又大讚中國「驚人的成就」,讚美中國,指武漢為世界其他地區帶來希望,顯示即使最嚴峻的局勢也可扭轉。難怪川普指責世衛「以中國為中心」,這樣以北京為馬首是瞻的世衛組織首腦,如何領導世界的衛生防疫工作? 譚德塞最近與川普總統槓上了嘴,當招架不住時,就挑軟柿子來捏,直接攻擊台灣,可笑的是,他不敢提台灣抗疫成功的成就,而是跟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網民較上了勁,指責台灣網民歧視黑人,避重就輕,十分荒唐。譚德塞本人在歧視台灣人,對台灣人戰勝疫情視而不見。 據報導:「5日,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接受福克斯新聞(Fox News)採訪,他稱台灣防疫措施為模範。」而蓋茲是美國為世衛提供每年5億資金的最大贊助人。譚德塞的欺軟怕硬的言行顯示自己是政治上的投機份子。

整個世界都在探索病原體的源頭,調查疫情始末與追蹤源頭,是世衛組織的職責。國際上都知道病疫首先爆發於中國武漢,世衛組織應該向全球提供一份新冠病毒的全面資料:追溯病毒源頭,找出滋生隱患,積累詳細數據,汲取經驗教訓,防患於未然。然而所有這些責任,世衛都沒有盡到。難怪川普總統一再提到要再重新考慮對世衛提供資金的定奪。

戰勝疫情與化解世人心理錯覺

查閱維基百科的「2019冠狀病毒病全球各地疫情」統計,截至4月14日的累計數:美國感染者602.846,死亡人數25.162,死亡率4.%;西班牙感染者172.655,死亡人數18.150,死亡率10.3%;意大利感染者162.488,死亡人數21.067,死亡率;法國感染者103.573, 死亡人數15.729,死亡率10.6%;德國感染者131.418,死亡人數3.312,死亡率2.4%;英國感染者93.873,死亡人數12.107,死亡率12.6%等。我們取疫情最嚴重的前6個國家,國際社會對中國疫情的數據,持嚴重的懷疑與爭議,這裏就不討論了。

我們根據各國平常死亡率與人口總數,根據以上序列排位國家,分別計算出該國每月的正常死亡人數:美國:20萬以上,西班牙3萬以上,義大利4萬以上,法國4萬以上,德國6萬以上,英國5萬以上。當讀者看到這份參考數據,應該不會為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而受到驚嚇了。

當然,醫界並不是認為不應當極力救援年老的病患者,剛好相反,舉例來說,德國政府一再強調,要將有限的醫療資源讓給老年人和有基礎病的患者,但是「安寧和緩醫療」(palliative medicine) 醫生馬蒂亞斯·托恩斯(Mattias Thoens)提出質疑,他不贊同醫院對所有進入重症監護室病人一視同仁給予治療,指出這是「錯誤的優先重症治療」,因為其中的一部分年邁的患有多種慢性病的人,之前已經進入了姑息治療階段,或者稱「善終服務」、「安寧療護」,相當於臨終關懷,不再醫學治療,只是注射止痛藥物,減緩痛苦。何況許多年老人已經簽署了「病人意向書」(Patientenverfuegung, Advance healthcare directive, living will),也就是當病人未喪失清醒意志之前立下的意願書,指定在病重無法救治,而自己已經無表達能力的狀態下,要求醫生放棄治療,不進行搶救和延長生命的措施,讓病人有尊嚴地死去。人生而有尊嚴,在面對死亡臨界點時,其尊嚴也應當被尊重。

電子傳媒時代的兩面性

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在突發的瘟疫中,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信息流通和透明至關重要。武漢病毒若不是在極權體制下被封鎖消息,就不至於流竄到全世界。現代的電子傳媒已經進入工業化社會每個人的生活中,除了少數非洲和南美某些地區之外,世界其他地區每個家庭都有現代化通訊機制,從電視、廣播到視頻、音頻,幾乎人手一機,撇開專制國家的審查制度不談,一般人隨時隨地可以獲取四方信息,疫情期間即便人民被宅在家中四壁,也能看到世界各地的新聞和消息,這些資訊半數是令人震驚和悲傷的,是關於死亡、無助,關於面臨崩潰的經濟、金融,關於大量的失業、破產,關於這場跟病毒競賽的未可知的結果。災難還未過,各個國家就競相爭奪資源,互相指責他方的失誤罪責。當然也有令人感到溫暖的人道救助和關懷,有分享撫慰心靈的影視、音樂和文化宗教節目。電子通訊是把雙刃劍,可救人也可傷人。

至於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電子科技,那就更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新領域,我們看到亞洲國家在正確使用這些科技時,能發揮多麼大的積極作用,但是不正確的使用,它就是人類的牢籠和噩夢。但願這次空前的大災難能讓人們增長一些認知,任何新的科技都如特效藥品一樣,能救命,卻也有副作用,如何平衡使用就靠我們的智慧了。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