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台派社團與人士準備成立「新大政黨」的消息傳出後,社會各界反應熱烈,支持與喝采的聲音不斷,當然也產生一些不同的聲音,批評這種做法是在分裂本土力量,其實現階段台派新政黨的策略,是要集結「在野本土力量」,一方面共同抵抗投降中國陣營對台灣主權與民主的腐蝕,另一方面要對民進黨做強而有力的監督,防止其背離台灣主體性路線,台灣人民「分裂投票」,支持新政黨,才能給台灣帶來新的願景與希望!
其實政治脈絡的發展,是有跡可尋的,台派人士要組黨,醞釀已久,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是賴清德在民進黨總統大選黨內初選,面臨不公不義的處境,最後落得敗選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台派人士紛紛投入,加入助選、輔選或觀選的行列,形成一股可用的民氣,或許不一定會產生這一波的組黨熱潮。
前國策顧問黃華在台北火車站大廳,進行絕食活動,有兩個主要的訴求,其一是促成台灣人「新大政黨」的組成,其二是要號召20萬人登記創國國民卡。老牌政治犯的黃華,81歲中坐牢四次,長達23年,他採取絕食靜坐,進行訴求,正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最佳寫照!
黃華在5月19日鄭南榕逝世紀念日進行絕食,起先他採取「甘地式絕食方式」,喝果汁與牛奶,到了六月一日,開始進入全絕食,只喝水與有電解質的飲料,這個時候他做了一件事,發出開會邀請函,邀請40多個本土政黨與社團開會,就「是否、如何聯合組織成一個新大政黨?」進行討論,目標是準備取代KMT,成為DPP外之另一大黨,使台灣政治,維持至少含有兩大「台灣優先」政黨的多黨民主。
六月二日的這一場英雄會,其實來的人並不多,政黨代表只有台聯主席劉一德、自由台灣黨主席蔡丁貴、台灣民族黨主席蔡金龍等人,還有台灣中社前社長廖宜恩、台灣民主人權文化協會前會長何嘉雄、前台北市議員江蓋世、電台主持人林明正等多位社運人士。與會人士都心知肚明,民進黨總統大選黨內初選,正在熱烈進行,英德之爭鹿死誰手還不知道,討論組黨的事緩不濟急,或許也是如此,才會造成出席情況並不踴躍。
可是會中雖然没有具體的進展,卻建立了一項重要的共識,大家認為黃華的訴求深入人心,大家都聽進去了,可是新平台的整合,需要時日,今後黃華的訴求,以自決創國運動為主力,新政黨平台的建立,則交給大家共同去推動。這段期間陳永興醫師、蔡丁貴主席、張燦鍙等人多次到訪,表達對組黨訴求的關心。
而黃華組黨的訴求,以蔡丁貴教授撰寫「在野台派聯盟企劃書」為理論的基礎,在2018年11月24日地方選舉投票,民進黨大敗,中國國民黨有復辟回魂的趨勢,引起社會大眾對中國國民黨勾結中國共產黨推動「一國兩制」與「和平協議」的恐慌,蔡丁貴主張集結既有在野台派力量,聯合在朝台派力量,共同抵抗外力介入,這就是為何要成立台派新政黨的背景。
蔡丁貴並且提出一個主張,新的政黨參加2020大選,是以「爭取不分區立委席次之最大化為短期目標」,按照他的說法,新的政黨在總統這個選項,不一定要參加,而把力量與資源,集中在立委席位的爭取上,這是符合政治現實原則的說法,當然也被批評是太過保守的做法,有人就認為在區域立委席位上,新的政黨也應投入,以爭取在國會更多的席位。
蔡丁貴的主張,或許可以解決本土陣營目前的僵局,民進黨黨內初選在蔡英文勝出後,本土陣營仍然爭執不休,英德的支持者仍然陷入嚴重的「民主內戰」中,甚至於是從人民內部矛盾,升高到「敵我矛盾」,形勢非常嚴峻,前台大教授李鴻禧在有次聚會中說,就是含淚也要投票給蔡英文,可是又有多少人聽得進去呢?
本土在野政黨的形成,正好可以打開這樣僵持的局面,讓想要教訓或懲戒民進黨與蔡英文的人,不滿情緒有了出路,如果因為「分裂投票」,在國會形成一股全新的在野台派力量,站在台灣主體性的立場,扮演制衡的角色,縱使蔡英文連任成功,也不能不正視這股關鍵的力量,可以導正執政的失焦施政作為,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
這正是本土在野力量形成的意義,也正是「分裂投票」的正面作用,在野台派力量的組織集結,不但可以保住本土政權,還能建立新的國會生態與文化,推動新國家運動,原本想要再一次含淚投票的本土選民,這回可以高高興興出門去投票了吧!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