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阿斯匹靈(Aspirin)」這個藥物,「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廣告詞就鮮明的跳到腦海裡。這個可說是世界上用途最廣泛的藥物,又被稱為「世紀之藥」,在1899年3月6日獲准以Aspirin之名上市,至今逾百年仍舊非常火紅,老藥不斷被發現新用途。而該藥的起源,很溫馨,與孝順有關。
阿斯匹靈主要成分是「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衍生自柳樹皮中發現的化學物質。早在西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開始使用莎草紙內記事,裡頭就有記載,當時的人們已懂得從柳樹及桃金娘的樹皮中,熬煮出粉末作為治療關節疼痛及退燒的藥品。
西元前5世紀,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採用白楊樹皮的萃取物(含有salicin)來退燒止痛;1830年代,科學家將salicin轉換為salicylic acid,讓藥性更加純化。
德國拜耳科學家霍夫曼合成阿斯匹靈
1897年,德國拜耳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 為了減輕父親關節炎發作時的痛苦,苦心研究,首度成功合成阿斯匹靈,進一步轉換為穩定的結構acetylsalicylic acid。1899年該藥物以Aspirin之名正式上市,至今已被使用超過1世紀。
阿斯匹靈是公認是應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每年的消費量約4萬噸。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列的基本藥物標準清單,是最重要的居家常備用藥之一。
阿斯匹靈通常用來鎮痛、消炎解熱,非常普遍使用於治療頭痛、關節疼痛不適症狀。除此之外,它的抗凝血作用也被用於預防和治療中風、血栓等疾病,是很重要的心血管藥物。
1970年初,牛津大學心血管內科的名譽教授彼得.斯萊特(Peter Sleight)研究團隊有系統的研究阿斯匹靈對心臟功能的影響和預防中風的效果,為阿斯匹靈用於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打下基礎。2015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50歲以上的心臟病高危險群每日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效益最大。
阿斯匹靈的驚奇之旅 從消炎解痛到預防中風與降低罹患阿茲海默機率
直至今日,阿斯匹靈帶給世人的驚奇還沒有畫上句點。近年來一篇在神經學期刊(Neurology)上發表的幾項研究宣稱,針對5000位65歲以上的受試者調查發現,在失智等症狀出現前好幾年,一開始就定期服用阿斯匹靈或其它非類固醇消炎劑達2年以上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減低了一半。
此外,還有一項結果更為明確的研究顯示,定期服用阿斯匹靈,可降低罹患腸癌的機率。目前國際間已經進行過20項以上研究,都證明這種說法並不假。波士頓大學的夏皮洛博士(Dr Sam Shapiro)更相信,阿斯匹靈能夠破壞腸道細胞突變為癌細胞的生化機制,使罹患腸癌的機率大概可以降低3至5成。還有研究顯示服用阿斯匹靈能夠預防女性罹患肺癌,也能預防白內障、減緩偏頭痛等,但這些還需要進一步大規模的驗證。
無論研究結果如何振奮人心,阿斯匹靈畢竟是藥物,「藥就是毒」這觀念不可少。雖然許多研究顯示阿斯匹靈有「神丹妙藥」之處,但也有研究認為預防性的服用阿斯匹靈風險太大,尤其長期服用會有胃腸道出血後遺症,得不償失,不建議預防性的服用。
阿斯匹靈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消化道潰瘍、胃出血及耳鳴,若是服用過量還可能造成心跳呼吸驟停、肺水腫死亡。此外,由於阿斯匹靈抑制血小板的製造,也有服用不當導致內出血死亡的案例。
最重要的一點,美國藥物管理局(FDA)建議:不能讓未成年人服用阿斯匹靈。16歲以下的兒童不應給予阿斯匹靈,有些醫界人士甚至主張,20歲以下的人都不該服用。主要是因為研究發現,罹患病毒感染疾病的兒童(如出水痘、流行性感冒等),若服用阿斯匹靈可能引發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嚴重的話會損害腦部甚至死亡。此外懷孕或哺乳期的婦女亦要特別注意,阿斯匹靈會透過母體或母乳被嬰兒吸收。
這療效多元、在藥品市場占有重要地位的百年老藥,有優點、也有爭議,服用前絕對要先徵詢醫師的意見,正確使用。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台中榮總埔里分院電子報-百年老藥-阿斯匹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