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公布「推動分級醫療六大策略及配套措施」,醫療改革基金會今(16)日舉行「分級醫療,台灣準備好了嗎?」座談會,指出目前台灣落實分級醫療的關鍵問題在於「以病人為中心」的轉診制度,必須兼顧人流、資訊流跟金流的「三通」,以及在門、急、住診的「雙向轉診」。
醫改會分析,目前衛福部推出的六大策略,大體上可歸納為「增加健保給付」、「強化機構合作」、「鼓勵假日開診」、「限制大醫院初級照護病患比例」、「限制財團法人醫院招攬病患」、「調整部分負擔」、「加強民眾宣傳」等方向,但主管機關僅透過最後兩項,能否真正改變民眾就醫習慣,醫改會表示質疑。
目前在台東泰源無醫村服務社區的余尚儒醫生指出,分級醫療是假議題,民眾知道醫院內的「主治醫師」,但卻不知道社區內的「家庭醫師」,醫療制度最大問題缺了「主治醫師權」的移轉程序,主治醫師權的轉移建構在信賴之上,因此轉銜照顧要做好,需要好的溝通。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郭年真指出,有些病人可能信任大醫院的特定科別醫生,定期就診、當成家醫科來看,如果要求轉診到基層診所,病人恐怕不知道如何選擇可信任的診所跟醫生,郭年真建議衛福部應公開醫療品質資訊,同時讓民眾更方便取得、並且易讀懂,教育民眾怎麼選擇品質好的診所,診所間也會因良性競爭能提供較好的醫療品質。
公醫時代的黃致翰醫師則說,目前分級醫療看起來很像是為了「省錢」,但政策不應以「省錢」為主要目的,應該以提供病人更好的照顧以及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條件為推行分級醫療的首要目標,才能真正達成理想的分級醫療體系。
醫改會的董事長劉淑瓊則表示,雖然健保署雖推動「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提供個別化照護管理、轉診機制等,但全台近萬間診所中僅三成參與計畫,具家醫功能的基層診所量能仍有待盤點,經過幾次問卷調查發現,台灣民眾還是常常假日不知道去哪看診只好往大醫院跑急診,導致大醫院越來越像量販店。
劉淑瓊也說,醫改會絕對支持政府推行分級醫療轉診制度,但必須透過「同病同酬」、「部分負擔」、「家庭責任醫生」整套上路,而非草率先讓民眾「先繳錢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