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生代以下的台灣人,不是很熟悉台灣現代史上的偉大人物黃彰輝博士(1914〜1988),但是老一代的台灣人都耳熟能詳深知他:不僅是曠世傑出的宗教神學、東西哲學、人文語學及教育政治學家;而且是極力倡導台灣語文、熱愛民主自由、主張台灣獨立的先知先覺者。令人遺憾的,多年來在台灣坊間書店和公私立圖書館中,卻不容易找到由學術功力深厚的歷史學家為黃彰輝撰著體系井然、資料完整的傳記,同時闡述他的思想哲學及其所處的時空背景,亦即台灣四百年外來統治史最後章節之政治、社會的生態環境者;俾能使此名人及其時空之歷史,銘鐫史籍,典範永存。
殊不料日前突然接獲美國南卡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蔡榮芳兄,寄來其大作《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的稿件,令人喜出望外,不勝欣慰。蔡教授是筆者嘉義中學六年同學,當時輒已令人深感其天資聰穎、博聞强記,印象深刻。他在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留學美國,進入國際名門學府、治學嚴謹的加州大學(UCLA)進修,榮獲博士學位,並在南卡州查爾斯頓學院歷史系任教並成爲該校名譽教授。由於他長年來對歷史科學有渾厚深邃之研究,又對基督教史學、基督教宗教神學、東西方哲學思想,乃至一般政治、社會科學;尤其是對台灣四百年外來統治之歷史,都有其獨特精深之研究;迺能將之整體適切地融入本書章節,縱剖橫切、層次明晰地析理論述;從宗教到政治,將黃彰輝的思想與時代,撰著出來;終使此書成爲閲讀平易而學術内涵豐富之難得佳作。筆者因焉循讀再三、受益匪淺。也終能一償閲讀一本黃彰輝之優異傳記史學之長年殷望。
然而,使筆者爲難的是,作者蔡榮芳教授竟要我提出本書讀後的心得報告。若予婉謝,不但對他卻之不恭,且有愧於我對黃彰輝博士之終身景仰。唯事實上,從筆者2002年届齡退休時輒已深感:台灣政黨輪替成功,外來統治之專制黨國體制已走入歷史,自己的理想已達,時代任務已遂,迺決定封「筆」歸山,至今十七、八年,不曾為報章雜志撰寫文章,只蟄伏書齋、悠遊於自己所愛的自然科學世界。原對提筆寫作維艱、深感生澀滯頓,則因作者再次催促,也只能勉爲其難、含愧如命了。
玕衡本書既然以「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為書名,作者自然會在自己序言中指出,本書旨在探討三個面相:第一、黃彰輝的宗教與政治思想如何形成?第二、黃彰輝如何以行動表現他的思想與理念?第三、緬懷黃彰輝的貢獻。從人物傳記史學之立場言,的確是面面顧到的深邃編輯,令人欽佩。然而,使人更印象深刻的是全書目錄的章節安排。蔡榮芳教授在本書首章,輒從「緒言」開宗明義地闡述:西歐基督教社會之政教關係,從保守勢力到自由主義,點出近代西歐政教之歷史經驗:自由主義終於勝過獨裁專制,鋪陳出黃彰輝的宗教神學和政治哲學之形成,這和基督教神學之演變及西歐近代政教之歷史經驗,有深切之關聯。抑且隨即以其深厚的西洋歷史上基督教之演變的歷史學識,縷析黃氏關懷公共社會之入世宗教傳統的縱深脈絡。
在前此紹述析論中,作者以歷史上真實的耶穌基督是反抗權貴的傳道者、政治自由鬥士為原點;引申到在阿奎那理性神學、但丁人文主義政治理念和神學泰斗奧古斯丁追求真理、公平與正義觀念等影響下,基督教如何愈益關懷公共社會的具體行動;演變到宗教改革和宗教政治戰爭過程中,宗教人士如何投入政治社會運動,爭取宗教與政治自由之權利。而這與由中世紀到近代之啓蒙運動之追求民主自由、憲政人權,是有前呼後應、相輔相成之歷史脈動意義。這不論對基督信衆和一般民衆而言,都是極有意義的宗教和思想史的知識内涵。同時也能讓人連想到黃彰輝終其一生倡言:「基督教對世界的政治責任」與「處境化」中的神學;是與前述基督教史之發展有承先繼後、脈絡一貫的感覺。
實際上,無須贅言的,在1914年出生並成長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的黃彰輝,能夠進入世界級名門學府之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及英國之倫敦和劍橋大學,在其高級、嚴謹的學術教育訓練下,精通包括哲學、神學及語言等多部門的學術專業知識,榮膺博士學位或應邀客席研究、講學,是極其難能可貴的。若依當時台灣之政治、社會「學而優則仕」之通俗,原就不難獲得高官顯爵、享受榮華富貴的。然而事實卻不其然,因爲黃彰輝早受蘇格蘭「教育式啓蒙運動」、西洋基督教新時代宗教教義,以及現代化啓蒙之民主自由思想,尤其是台灣本土化價值觀之長年浸濡影響;因焉在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後,仍在「清鄉」殺戮的白色恐怖中,毅然飛蛾撲火,回到台灣,主持基督教長老教會台南神學院(1949〜1965)。在此期間,曾不顧生命危險,在1953年日内瓦WCC籌備會議中,主張「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和平共存」,成爲公然「主張台灣獨立」之先知先覺者。導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佈「台灣人民自決運動宣言」(1972.12.15)以及「人權宣言」(1977.8.16),廣汎而深邃地激發了台灣人民的覺醒。迨至「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基督教會人士仍冒險與「黨外」人士互相呼應、相濡以沫。
抑且值得一提的是,在1950年代初年,黃彰輝曾與美國基督教會派遣來台的李伯( Dr. Charles T. Leber ),邀同黃武東、芳威廉( Dr. William P. Fenn )和葛蘭翰( Dr. Thomas W. Graham ),共同籌備創設基督教大學——東海大學,期望建立崇尚自由及基督教人文主義精神的大學;雖經諸多艱難,終於1955年正式建校並隨即招生開學;為台灣增加了一所以崇尚自由民主、博愛公義為礎柱的名門學府,造就了國内外不少台灣菁英人才。
現代世界歷史大師卡爾( E.H. Carr )有名言謂:「歷史是過去與現代的對話。」作者蔡榮芳教授也以此歷史哲學思想,在本書結論章節中,綜合整理全般的黃彰輝名人傳記歷史,强調透過黃氏之「過去與現代的對話」,演繹台灣建國及文藝復興之道。筆者私自感受到在此章節之論述中,似乎摻雜一些作者本人對此書主題之引申演繹,對過去之精闢析理及對未來之高瞻遠矚,鞭辟入裡之歷史學者修鍊,令人受益彌多,不勝感戴。至於書中提起黃彰輝所推展的「倍加運動」,以及「處境化神學」,則更對此書產生畫龍點睛之功能,增深讀者對黃氏的深刻印象。
筆者才疏學淺、知識簡陋,僅敢略此篇幅用表對黃彰輝博士之崇敬與追思。余不一一。
台大法律學院名譽教授李鴻禧教授表示對黃彰輝博士的景仰。圖/張家銘,民報資料照
*本文轉載自蔡榮芳著《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玉山社,2020年)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