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於3月4日在史丹佛大學,以台灣關係法40週年為題舉行演講。他說:「1979年1月1日,美國政府終止與中華民國政府間的正式外交關係,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國會隨即制定台灣關係法,以規範美台關係。台灣海峽的穩定,對於整個太平洋地區局勢至關重要。美國不只是對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也嚴正宣告排斥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形式威脅到台灣人民安全、社會安寧或經濟穩定。美國讚賞蔡英文維持現狀的決心,是一位負責且務實的領導人。美台之間雖然只維持非官方關係,但這不意謂不重要」。
現場聽眾提問:「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中國與台灣是維繫在九二共識下,一國兩制、一中原則的正式關係。中國拿反分裂法,來對抗台灣關係法。請問,台灣現況是國共內戰的延續,或是二次大戰後國際未決的軍事佔領」?主持人祈凱立將它詮釋為,美國是否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酈英傑說:「美國只認知,中國宣稱台灣是它的一部分,但美國從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長年來國民黨洗腦台灣人民,說台灣是中華民國的固有領土,台灣澎湖住民都是中國人。但當我們攤開歷史,舊金山和平條約清楚地告訴我們,日本政府根本沒有,把台灣的領土主權轉交給中國政府。
1952年4月28日簽署、同年8月5日生效的台北和約、又稱日華和約,旨在結束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和約第二條明載:「遵照1951年9月8日所締結的舊金山和平條約第二條,日本國業已放棄對於臺灣及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名份與要求。」第十條:「中華民國國民,應被視同包括,全體現住台澎居民及其後裔;中華民國法人,應被視同全體依照中華民國在台灣及澎湖,所已施行或將來可能施行之法律規章,所登記之一切法人。」言下之意中華民國國民可分為,包括台澎居民,及非台澎如金馬居民。該和約已於1972年9月29日,因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中日公報而作廢。
台灣與中國沒有任何法理從屬關係
隨著台北和約的廢除,台灣人民與中華民國已毫無法理聯繫。而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所通過的2758號決議文,只規範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為代表中國在聯合國,原被蔣介石代表們,所佔據的席位,並沒有授予台灣的領土主權。所以台灣與中國沒有任何法理從屬關係,中國根本無權過問台灣的法理事務。
令人遺憾的是,今日在台灣的朝野各界,仍然高舉中華民國。國民黨說,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份,更期盼有朝之日能搬師回朝、入主中原。無奈情勢比人強,當年他們所指竊據大陸的共匪,如今卻已是國際社會眾所公認的中國正統代表。而中華民國自己,則淪為亡命台灣的流亡政府,名叫中華台北。在蔣介石與其子蔣經國相繼凋零後,國民黨人從反共轉為媚共、親共。現在他們高喊兩岸一家親、你儂我儂,不排除台灣被中國統一併吞。雖然他們在台灣還高舉著中華民國法統,但是一旦碰到國台辦、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就嚇得屁滾尿流,有如雪人見光、瞬間消失。其實,他們所圖的只是,無止境地消費台灣、糟蹋台灣、出賣台灣。
民進黨雖然是類屬台灣本土政黨,但因生長在國民黨長時期的黨國教育洗腦下,其認知本質離不開中華民國的陰影。全黨上下都堅持,台灣目前就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所以其黨綱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儘管主政的蔡英文總統,堅決不接受習近平所提九二共識及一國兩制的維持現狀值得肯定,但她排斥東奧正名困守中華台北,司法改革、扁案不審不赦繼續維持現狀,卻是令人難以恭維。台灣與中華民國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是到該說清楚講明白的時候了。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其政策從圍堵轉為開放,天真地希望能拉攏中國,成為圍堵牽制蘇聯的民主陣營一份子。誰知在蘇共解體後,中國趁機坐大,而且變本加厲、青出於藍,除了統領共產陣營外,還想一帶一路、獨霸世界。習近平甚至修改黨章,要當無任期霸主。當然中國的倒行逆施,嚴重地挑釁了美國維護國際社會秩序的使命。
台灣因地緣關係與中國緊鄰,只隔著台灣海峽,隨時都暴露在中國武力威脅的陰影下。國民黨陣營,懾於中國淫威,採取奉承妥協策略,甚至不惜犧牲社會民主、自由普世價值、出賣台灣。自以為可圖得榮華富貴,殊不知共產鬥爭,毫無法律保障,翻臉如翻書,隨時可以翻臉不認人。權貴如薄熙來、周永康早已鋃鐺入獄;富賈如馬雲、范冰冰壯年引退;今日,新疆勞改營隨時等您來報到,香港人失去自由殷鑑不遠。
美國民主體制雖不能說是萬全,但卻是當今人類生活最合理的社會制度,只要您守法,自然就會享有自由、民主、平等與尊嚴。近日美國政府陸續邀請鄭文燦、林右昌到華府訪問,給予高規格接待,此刻台美關係充滿了正能量,但祈台灣朝野能把握時機,意志堅定地,在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的康莊大道邁進。目前台灣社會正值總統大選年前夕,每個有志總統大位的候選人,都應該明確地向選民闡釋,其就台灣法理定位的認知與解讀,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如何界定,及要引領台灣何去何從?在慶祝台灣關係法40週年的時刻,定位台灣、不屬中華,脫胎換骨、往前邁進,是台灣社會不容忽視的課題。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