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從俄羅斯文化創舉,大眾「馬拉松」閱讀「戰爭與和平」談起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從俄羅斯文化創舉,大眾「馬拉松」閱讀「戰爭與和平」談起

 2015-12-23 13:50
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世界文壇巨人,人道主義者,社會改革家,道德家。
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世界文壇巨人,人道主義者,社會改革家,道德家。

俄國是個有豐富文化傳統的國家,俄國文學在世界文壇佔有重要的地位,俄羅斯人對他們的文學傳統引以為傲。今年是俄羅斯政府訂定的「文學年」(Year of Literature),當聖誕歌聲響起,2015年進入尾聲之際,卻有一項活動把文學年推向最高潮,那就是:大眾「馬拉松」閱讀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

這項由托爾斯泰的後代費歐科拉 托爾斯塔雅(Fyokla Tolstaya)女士發起,獲得文化界熱烈響應的活動,是從12月8日早上10點開始,每天15個小時,為期四天,總共60個小時,堪稱是俄羅斯歷史性的活動,也是世界創舉。

此次盛會共有1300多人參加,大部份是俄羅斯人,也有少數外國人,從學生、麵包師傅、運動選手、大學教授、演員、導演到政治人物,不分階級職業,是大眾化的活動,橫跨俄羅斯30個城市,此外還有紐約、維也納、倫敦、巴黎、北京,每人平均分配2至3分鐘,大聲朗誦一段,大部份參與者朗誦地點選擇在博物館、圖書館與學術機構,有的則選擇在冰天雪地之處,俄國太空人佛爾科夫(Sergei Volkov )則在國際太空站朗誦,俄羅斯總理·梅德維傑夫(Dmitry Medvede)選擇在其住宅朗讀最後一章。

閱讀接力,首先由俄羅斯女演員艾麗莎 福連德利訶(Alisa Freindlikh),朗閱讀《戰爭與和平》的第一章第一段,俄羅斯國營電視台 Kultura 負責實況轉播,整個活動在電視頻道以及網路及時播放。

身為托爾斯泰第五代子孫的托爾斯塔雅,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閱讀《戰爭與和平》是一項公民運動,「我們藉著俄羅斯文學與文化團結起來,這點極為重要!」

史維特拉娜.邦達爾楚克,此次也加入朗讀《戰爭與和平》的行列,她把參加這次活動比作一項「國民義務」,她說「我不想錯失這次歷史性的時刻,以免終生遺憾。」

史維特拉娜的丈夫,謝爾蓋.邦達爾楚克(Sergei Bondarchuk)是俄語版《戰爭與和平》電影的導演,拍攝這部1967年出品的電影,蘇聯政府動用了軍隊約12萬5千人,一千五百匹戰馬,製作費高達3260萬盧布(約當時的3600萬美元),這部空前絕後的巨作,1969年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此外,由BBC新製作的《戰爭與和平》電視影集,也將在明年一月播出。

《戰爭與和平》自從首次出版以來已一個半世紀,而托爾斯泰辭世也有105年之久。1910年11月7日托爾斯泰在一個小火車逝世,遺體歸葬他的故居伊亞斯那亞 波里阿那(Iasnaia Poliana),莫斯科所有大學停課三天,上萬名大學生奔喪,一群學生抬著他的靈柩前往墓地,蜂擁而來悼念的民眾更是不計其數,受人敬仰的場景,幾乎可以跟雨果,相提並論,這位《悲慘世界》的作者逝世時,舉國哀悼,法國為他舉行國葬,1885年6月1日出殯,鳴禮砲21響,儀仗隊由12位青年詩人組成,上百萬人前往巴黎送葬。在自稱是「禮義之邦」,自古以來即有「文字獄」的中國,作家能受到如此禮遇與尊榮嗎?對只會迫害知識份子的國民黨政權而言,為一個作家舉行國葬,簡直不可思議!


雨果出殯時,場面盛大,上百萬法國人前往巴黎對這位偉大的作家做最後的致敬。(圖片來源:網路)

在俄羅斯,托爾斯泰被視為文學巨人,同時也是道德巨人,他的作品表現的是俄羅斯的民族靈魂,地位極為崇高; 在世界上,托爾斯泰則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地位如此讓人仰之彌高,連西方的評論家也不得不對他肅然起敬,英國小說家佛斯特(E.M. Forster)評論道:「沒有一個英國小說家比托爾斯泰更偉大,英國小說家沒有一個曾像他那樣完整的描繪出人類生存的平凡與高貴面。」

出身貴族的托爾斯泰並非天生的聖人,他也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早年在卡山唸大學時,成績平平,並不傑出,年輕時期,吃喝嫖賭,過著縱慾的生活,得過梅毒,而且還是個大賭徒,為了還賭債,變賣祖產,輸掉一棟房子,後來去當兵,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他赴戰場作戰,出生入死,實際體驗戰爭的可怕,成了他後來寫《戰爭與和平》寶貴的材料。

托爾斯泰在結束軍旅生活後,回到聖彼得堡,正式展開他的寫作生涯,一個過去曾經縱情聲色的貴族紈褲子弟,卻逐漸變成人道主義者,當他目睹俄國農奴悲慘的狀況,內心受到衝擊,感到無比愧疚,做為「懺悔贖罪」的貴族,托爾斯泰不只把稿費,拿去救助農奴,甚至穿起農人的服裝,親自下田,與農人一起勞動,生活有如苦行僧,還替農奴子弟辦了一所小學,親自執教,出版過一份教育雜誌,即使他的人格不算完美無缺,光憑這一點,他就比中國的孔聖人偉大得多,孔丘何曾關懷過與他同時代的痛苦農民?至聖先師何曾辦過一所學校?

無疑的,《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劃時代、氣勢磅礡的巨著,托爾斯泰寫這部以1812年拿破崙入侵帝俄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整整花了六年,先後改寫了26次才定稿,毅力驚人,書中刻畫的角色多達500個,有英勇的戰士,也有感人的愛情故事,有富麗堂皇的宮殿,也有簡陋的竹籬茅舍,在他筆下,拿破崙跟一般人沒兩樣,托爾斯泰對歷史的看法,與歷史家大異其趣,在他看來,歷史的大變動是不可知的群眾力量造成的。托爾斯泰在書中告訴世人,戰爭是為了和平,人活在世上,則是追求幸福,即使在苦難的時候,也要熱愛生命,因為熱愛生命的涵意,就是愛上帝 (To love life means to love God)。

《戰爭與和平》在蘇聯時期總共發行了3千6百萬本,被翻譯成各國的文字,台灣早期的版本是由1930年代中國左翼文人郭沫若與高植所譯。英國作家毛姆讚揚「戰爭與和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在他撰寫的《托爾斯泰傳》,把這部五十萬字的小說,稱之為「19世紀最偉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利亞德。」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高中生必讀的一本書,但在歐美,最受歡迎的俄國作家卻是杜思妥也夫斯基,由於他的作品觸及人性與靈魂的深處,詼諧又充滿著「宗教的善感」,美國的大學把《罪與罰》、《地下室手記》當作課堂上的教材。《紅樓夢》號稱是中國最偉大的小說,但在西方卻很少人知道,曹雪芹是誰?聽都沒聽過!西方讀者會去閱讀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大概只有研究中國近代文學的學者才會去讀《紅樓夢》。

身為大地主,又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卻什麼也不要,對物質享受,棄之如敝屣,活得像貧農一樣,晚年的托爾斯泰,與其說他是在創作,不如說他在傳道說教,寫出的短篇名作,包括《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一顆雞蛋大的穀粒》、《人生論》、《上帝的公正》,真誠的擁抱基督教義,他在《懺悔錄》寫道:

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沒有信仰,不能生活;信仰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信仰惟有在被實踐時,才有意義。

我相信基督教義,相信所有人都實現了幸福的時候,塵世間才有幸福存在。

當我們閱讀托爾斯泰的作品,緬懷這樣一位悲天憫人的作家,看看俄羅斯,想想台灣,俄羅斯此次大眾閱讀《戰爭與和平》的活動,實在值得台灣學習,台灣人一年可以吃掉一條高速公路,但據調查,平均每個台灣人一年買不到三本書,不要說閱讀台灣文學,連好的世界文學作品也鮮少人閱讀,出版社一家一家倒,書店一家一家關,如果民眾不喜歡買書,閱讀風氣差,作家苦哈哈,圖書館蓋得再漂亮,並沒有多大意義。

台灣人閱讀文學的風氣差,國民黨的愚民教育,難辭其咎,高中國文課本百分之七十是中國的古文,把「國文」課,變成文言文翻譯課,假借語文教育之名,行洗腦、灌輸大中華意識之實。如果你把歷屆大學入學考試國文科的試題,拿來看一看,出那種鳥題目,看了真會吐血!台灣的國文教學,只是在教學生如何應付考試,不只無法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也摧毀了學生的文學鑑賞力,以致於對文學作品也失去興趣。

如果明年民進黨執政,我期盼教育部能大幅修正國中、高中的國文教材,加重台灣文學的比率,不過像余光中之流的文章,應該在排除之類。余光中曾經是國民黨的打手,把台灣鄉土文學誣衊為「工農兵」文學,高喊「狼來了!」,這樣一個被李敖罵為「文痞」的人,我們的年輕學子,浪費腦力,去讀他的詩、散文,大可不必!

同時,我也希望新政府能效法俄羅斯,將2017年定為「台灣文學年」(Year of Taiwanese Literature),由台灣文學館、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文化界、媒體聯合舉辦馬拉松朗誦台灣小說,或者詩歌活動,並讓社會大眾來共襄盛舉,振興閱讀風氣。

豐富自己的心靈內涵,從閱讀文學開始,深化台灣意識,從閱讀台灣歷史與文學開始,台灣不是中國封建文化的殖民地,也非美國好來塢文化的殖民地,台灣人必須努力耕耘自己的文化園地,希望未來台灣也能產生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台灣新世代作家,加油吧!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