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仁醫心路】美國生產、台灣加工!丁松筠:心裡已變成台灣人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仁醫心路】美國生產、台灣加工!丁松筠:心裡已變成台灣人

2017-06-03 10:35
丁松筠神父說,我的心裡已變成台灣人。圖/作者翻攝自丁松筠臉書
丁松筠神父說,我的心裡已變成台灣人。圖/作者翻攝自丁松筠臉書

拿到台灣身分證的前一天,丁松筠先拿到通往天堂的身分證,自稱是「美國生產、台灣加工」的丁神父,來台50年了,他說:「我的眼睛鼻子都沒有變,心裡已變成台灣人......

丁松筠出生在美國的幸福家庭,那時他的名字是George Gerald Martinson。10歲那年,「父親生了很嚴重的癌症,過幾個月就過世了......那時候就整個都變了」,父親過世三個月後,他最小的弟弟才出生。

「我覺得小baby好可憐,他沒有父親,是不是我該當他的父親?」10歲的丁松筠,必須提前學會「堅強」。用功唸書之外,他也得學著換尿布、餵奶,早上上課前送報,下課之後還得到戲院打工貼補家用,假日幫鄰居整理花園,或是去動物園賣菜給遊客、到遊樂場賣冰淇淋。

高中就要畢業,準備念大學了,丁松筠的成績很優異,儘管已經提前取得獎學金準備就讀舊金山的大學,他卻在長考之後,跟母親說:「我決定要做神父。」

聽他突然這麼說,丁松筠的母親沒有否定他的想法,也沒有反對他,她只擔心樂觀外向的丁松筠會不會不適合當神父,因此時常提醒他:「你隨時可以回來,不要怕。」

唸完神學院,年僅24歲的丁松筠被教會派遣到東方的陌生島嶼,經過18天的漫長航程,他終於抵達台灣。

來到台灣還不會說中文的他,先到新竹華語研究所學習語言,入境隨俗的他,取名丁松筠。而後他到輔大擔任兼任講師,1973年晉鐸為神父,母親還特地來台灣參加他的晉鐸典禮。

偉大的母親,在他晉鐸後再也沒有提醒他「隨時可以回來」,她的大兒子丁松筠、二兒子丁松青都來到台灣,母親永遠支持他們,她說:「如果孩子生活很開心、很成功,我就是很成功的媽媽啦!」


丁松筠、丁松青神父兄弟與母親合影。(圖/光啟社)

丁松筠最初的志向是希望能夠追隨史懷哲醫生的腳步,到偏鄉行醫救人,學生時代他曾在雜誌上看到史懷哲到落後地方行醫的照片,表情卻是那麼安詳、快樂,他才逐漸了解「快樂不是財富、權力和名譽,而是服務他人的能力和機會。」

神父的工作雖然和醫生不同,但是同樣可以治療別人的苦痛。但是,他從沒有想到他將來的服務地點,不是落後的非洲,而是在台北做電視節目。

教會注意到丁松筠在輔大上課的時候,總喜歡帶很多道具,也很喜歡唱歌。剛好光啟社需要一個管理視教器材的神父,便要他投身媒體。

「我們去需要我們的地方。」丁松筠雖然內心一度抗拒,但是天主教的傳統就是,要去需要我們的地方,這樣一想,他沒有拒絕的理由,就開始到光啟社上班。


丁松筠神父離開校園至光啟社從事傳播工作。(圖/耶穌會)

丁松筠最愛拿吉他唱歌,他的招牌歌曲是台語歌「燒肉粽」,第一次上電視是到台北參加台視「五燈獎」的前身「田邊俱樂部」,他希望能夠得到五個燈,但是最後只得了三個燈,拿到一大箱口服液為獎品。

雖然面對攝影機不是丁松筠的初衷,但是進入光啟社之後,他還是找到實現自己理想及夢想,服務窮人的方法。

他聽說泰緬邊界有數以萬計的難民,因此親身前進難民營。在難民營的現場,高棉難民貧病交加、許多人奄奄一息、有的染上重病、有的餓到不成人形,慘不忍睹。

丁松筠加入救治難民的行列,天天與砲聲為伍。戰場十分危險,他曾遇到「一支長槍對準他的鼻子」的驚險時刻,丁松筠說:「平時我不是一個膽子很大的人,但是當時不知為什麼,心理倒是很篤定,自認為並沒有做什麼不對的事。」

光啟社催他趕快回來,他才告別難民營,後續再重返泰緬,拍攝「殺戮戰場的邊緣」紀錄片,得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丁松筠說:「這是我當神父以來,最像神父所做的事情。」


丁松筠是「一個不像神父的神父」。(圖/耶穌會)

從難民營回來後,當時光啟社的社長單國璽要他代理社長的職務,雖然他總覺得服務難民比做電視節目有意義的多,卻仍然盡力做到最好。

台灣民眾最熟悉的就是丁松筠的英語教學節目,他在節目裡擔任「Uncle Jerry(傑瑞叔叔)」,用活潑唱跳的方式教英文,是好多台灣人小時候的英文啟蒙。

他也製播連續劇和許多正面勵志的節目,希望能向社會大眾傳播正向的光明面。

很多人曾覺得活潑的他,不像神父。他說:「「幽默、好笑,讓大家開心,也是一種服務。」

丁神父曾在個人自傳《一個不像神父的神父》裡提及:「我要求自己用全部的心意、全部的體力、全部的時間,來為人服務。」


丁松筠神父最後的《OH MY GOD》節目錄影身影。(圖/光啟社)

丁神父不只致力推廣傳播教育,他很關心台灣的醫療照護問題。羅東聖母醫院籌建老人醫療大樓時,雖然分屬不同教會,丁松筠神父全力相挺,他說:「一個人辛苦一輩子,為社會付出心力,當他到年紀大的時候,反而失掉社會的關心,這實在不應該。」

「台灣就像自己的家鄉那麼熟悉。」來台50年的丁松筠神父,說他自己是「美國生產、台灣加工」,50年過去了,「我的眼睛鼻子都沒有變,心裡已變成台灣人......」

轉眼間,神父也老了。有人曾問丁松筠退休後:「要不要回加州?」

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我會死在台灣。」


丁神父全力相挺羅東聖母醫院籌建老人醫療大樓。(圖/作者翻攝自丁松筠臉書)

生前他在《天主教周報》寫下「手術枱旁的聖母媽媽」一文,神父寫道:「近幾個月來,我又開始覺得運動時常常心悶,爬樓梯感到吃力。」

體檢結果,醫師說他擁有80-90歲的心血管,鈣化得很厲害,要趕快接受手術。手術那天,他一個人孤獨地躺在手術枱上等候時,神父說他彷彿看到聖母柔聲安慰我:「放心,不會有事,我希望你記住現在對生命無能為力的感受;康復之後,要特別照顧那些無能為力的人,為他們服務。

去年底《國籍法》修正後,丁松筠終於可以取得台灣身分證,他開心地說:「謝謝台灣當我是一家人!」他一直期待這一刻的到來;豈料沒能等到拿到台灣身分證的那一刻,就先取得通往天堂的身分證。

「去世後,軀殼會腐敗,精神仍存在,而且進入永生,沒什麼好恐懼的。」丁松筠曾道出自己的生死觀。

其實,拿不拿身分證,早已不重要了。來台多年,一生都奉獻給台灣的丁松筠神父說:「我的心裡已變成台灣人!」

我們也要反思,拿台灣身分證的人,要捫心問問自己:「我們比丁神父更愛台灣嗎?」

【相關連結】
張肇烜醫師的臉書專頁
【延伸閱讀】
《明天就拿到台灣身分證了!丁松筠神父今晨卻不幸辭世》
《懷念丁神父/聽那年70歲的丁松筠神父有感談服務:掌握天份 讓人開心》
《懷念丁神父/難忘的檸檬餅-丁神父想念的媽媽味》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