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令人感念的魏主安神父安息回天家了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令人感念的魏主安神父安息回天家了

2022-02-16 18:08
來自瑞士天主教「白冷外方傳道會」的魏主安神父(右)1963年來到台灣後,致力於本土化傳道,除了傾全力牧靈工作外,也協助開辦花東地區原住民「義務使徒訓練班」。在台灣奉獻一生的他於2月13日下午一點安息回天家,享年91歲。圖/作者提供
來自瑞士天主教「白冷外方傳道會」的魏主安神父(右)1963年來到台灣後,致力於本土化傳道,除了傾全力牧靈工作外,也協助開辦花東地區原住民「義務使徒訓練班」。在台灣奉獻一生的他於2月13日下午一點安息回天家,享年91歲。圖/作者提供

來自瑞士天主教「白冷外方傳道會」的魏主安神父,在本月13日下午一點安息回天家,享年91歲。雖然知道這日子一定會來到,但心裡還是相當不捨,感念甚深。

魏主安神父(Rev. Vonwyl Gottfried)是在1931年6月26日生於瑞士,在1952年加入瑞士天主教白冷會外方傳道會,那年他21歲,接受長達六年修院嚴格的訓練後,在1958年晉鐸為神父,然後受分派在自己的故鄉教會牧養五年。

1963年,魏主安神父和另一位苗干城神父(Auf der Maur Hansjörg)兩人同時被受差派到咱台灣來傳福音。他們就從瑞士搭火車到法國馬賽港搭乘貨輪來到基隆港,因為是提前一天到,兩人抵達時,並沒有任何人到港口接他們,他們兩人就這樣一邊詢問並轉乘長途車程,才平安地抵達台東白冷會辦公室報到。他們都需要先學習在地的語言,但他兩人不是去語言學校學,而是由曾在中國東北齊齊哈爾當過牧區主教,對華語甚為熟練而在1955年就已經先來到台東的「布培信神父」(Rev. Alois Burke)親自教導他們學華語。

初次來到台東那刻,魏主安神父就已經做好要長久在此生活、扎根的心理準備。特別是當他一面學習華語,也同時被差派去台東海邊的一個小漁港「富岡」開始牧靈的工作時,那時他看到富岡還沒有電,而單從台東到富岡,彎彎曲曲的土石路,確實相當顛簸。這時,他寫信回去瑞士給他的母親,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子說的:

「媽媽,您知道這裡沒有電,水,是有點鹹味的井水,交通非常不容易。我想以後我們可能再也沒有機會相見面了,要等到回天家的時候才能有機會再相聚、見面。我知道當您接到這信時,您的眼淚會流下來,而你那些珍貴的眼淚會成為粒粒珍珠般,可以串起來成為一條很美的項鍊掛在您的胸前,美麗至極!媽媽,我愛您。」

魏主安神父到了富岡,才發現在那裡除了要學講台語,也要講阿美族語。他真的很有語言天賦,就像其他白冷會的神父一樣,真的是奇才,可以同時學習好幾種不同的語言。魏神父一面跟布神父學華語,一面在富岡跟當地的台灣人學台語,也同時和阿美族人學他們的母語。最後是派到馬蘭去牧靈,那都是屬於阿美族的聚落,他的阿美族語說得比部落的年輕人都還要流利。過去的時間,他除了在富岡外,也在都蘭牧靈,這裡也是阿美族的聚落,因此他的阿美語可說是頂呱呱。也曾在寶桑路天主堂,在這裡,他的台語就像在富岡一樣,很快就郎朗上口。直到晚年,常有採訪的記者要採訪他,或訪客要找他聊天談話,他常會說「我欲用台語講比較卡好勢」。但大家都清楚知道,他的華語也不輸給台語。但最溜的還是阿美語。

幾乎來台灣的天主教神父都會在他們的教區推動一項對偏遠鄉村貢獻甚大,特別是原住民社區影響甚大的事工,就是「儲蓄互助運動」。這對於沒有甚麼儲蓄概念的原住民來說,是一項很新又極大挑戰。這些神父們清楚知道,若是他們在這方面落實儲蓄習慣,就會減輕舉債,不會被逼到必須販賣子女的壓力,更可幫助他們改善經濟生活。

瑞士天主教白冷會雖然是在1895年才創會成立,可算是比較晚期的修會,但修會創立之初,有感於瑞士有許多貧窮人家急需要關心幫忙,有鑒於此,創立修會就已決定走一條不同於一般修會的樣式,除了招收貧困人家的孩子,也教育這些進入修會的孩子要重視社會服務。因為進入修會的修士很多是出自貧困家庭,深知貧窮人家生活的痛苦。因此,當該修會差派訓練完成的神父、修士進入中國東北的齊齊哈爾最貧困的社區,很快就落根下來,且幫助許多貧困的家庭的孩子學得一技之長。這也是為什麼在他們1951年離開東北,兩年後的1953年輾轉來到咱台灣時,不是到都會區,是選擇到後山的台東,而第一個來的錫質平神父,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創辦聞名國際的技能中學「公東高工」,就是要讓白冷會牧區裡的年輕一代學子有機會在困苦環境中茁壯成長起來。這也是紀守常神父在蘭嶼贏得「蘭嶼之父」尊榮之因。更令我們敬佩的是,當白冷會知道台灣長老教會胡文池牧師在翻譯布農語新約聖經,他們就特地派了一位專員來協助打字、編排,然後把編排好的打字版直接送給聖經公會去印,不但這樣,白冷會還出錢資助聖經公會印布農語新約聖經,這樣寬闊的胸襟,令我們感佩萬分。

致力於本土化傳道的魏主安神父,除了傾全力牧靈工作外,也協助開辦花東地區原住民「義務使徒訓練班」,以推動本土化傳教,他和葛德神父在小馬和平山朝聖地開辦「義務使徒訓練班」,引起當時擔任高雄教區單國璽主教的重視,特地在1998年請魏神父到高雄協助開班授課。除此外,魏神父也以閩南語開設查經經,並刊印閩南語《要理問答》、《主日讀經》等刊物,積極培訓東部教區的傳道員。也因為重視本土化,白冷會所有神職人員幾乎都融入了牧區的文化,這也是我們可以看到魏神父和其他神父會接受也尊重原住民的傳統宗教禮儀之因。

1979年,魏主安神父首次發現右手臂有腫塊,到羅東聖母醫院接受范鳳龍醫師(Oki)的手術治療,當時范醫師就已經懷疑魏神父罹患最惡劣的「黑色素瘤」。然後在2015年8月中發現黑色素瘤再次復發,且有轉移到肺,因此在當年9月3日進入馬偕台東分院手術治療。術後經過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團隊的協助,在當年10月27日開始,轉送到台北和信醫院進行化療診治。當時已經85歲的魏神父,原本聽到建議他上台北和信進行免疫療法的治療時,他一再堅持反對,並說他已經年老,這種龐大的免疫醫療費用可以留給年輕人。當時遊說他接受,是這樣告訴他說:「和信醫院不會收你的醫療費用,因為你很愛台灣人,也促成台東聖母醫院創立,請你放心,和信醫院要替台灣人報答你。」而他是一再地問說:「真的嗎?」回答都是「真的」,這樣才說動他上來台北。其實,是有一群人已經替他準備好醫療費用存放在和信醫院備用。而最令我們感動,也要特別感謝台灣小野公司確實為魏神父協助提供免疫治療無償藥物,減輕了魏神父醫療上的重大負擔。另外令我們令人感動的,是當魏神父要上台北和信醫院化療的消息傳開後,有一公司的老闆就決定主動負責松山機場接送的工作,到現在我們都不知道這位公司老闆的名字,而他也不想讓人知道。每次都有一位高中退休的張佳雄校長陪伴魏神父上台北和信醫院診治,這位公司老闆都會很準時地接送。這樣魏神父持續接受免疫療法直至2017年3月6日,腫瘤神奇的完全消失無蹤,進入追蹤期。讓魏神父有機會在當年4月19日至5月25日回到瑞士老家,與久違的家人重逢見面,度過一段愉悅的日子。不但這樣,從瑞士回來後,魏神父還是和往常一樣繼續四處去關心信徒的靈命和生活、工作,直到2019年6月,因為中風而發現腦部有腫瘤,雖經過第二次的放射線治療,神父病情終究逐漸惡化,2020年3月16日最後一次在和信門診之後,體力難以負擔台東台北兩地來回。從此因在行動上不變而需要倚靠輪椅,也因此才停止牧靈的工作。大多時間都在台東聖母醫院和白冷會台東修會療養。2021年,他的身體狀況很明顯惡化下來。

從1963年開始在台灣直到2022年2月13日回天家為止,在這長達六十年期間裡,其中有五年,也就是2003年到2008年,魏主安神父被推選為瑞士白冷會總會參議員和擔任瑞士區會會長而必須住在瑞士外,其餘時間都是在台灣,晚年的時間都在馬蘭天主堂。原本瑞士總會希望他持續擔任參議員,但他請求大家讓他回來台灣,因為他深愛台灣,他說這裡是他的故鄉。

2013年,魏主安神父獲得台東縣榮譽縣民殊榮。2017年8月3日獲得內政部給予咱國家的身分證,他非常興奮地說很幸運有機會參加民意代表選舉的投票。他因此說:「能成為台灣人,是他來到台灣後得到最甜美的果實。」他真的是把一生都獻給了咱台灣了!

2022年2月13日下午一點,他在台東白冷會修會宿舍安息回天家。享年91歲。當晚歐思定修士打電話給我,說:「魏神父特別選擇過完年才回天家,讓我們忙完過年,才有時間來辦理他的事。」

瑞士白冷會在台東最輝煌的時代曾多達近50位神父、修士散佈在整個台東地區,包括綠島和蘭嶼,以及高雄小港等。魏主安神父離開,現在就剩下歐思定修士和吳若石神父兩個人。而他們都已經超過85歲了。接續下來的,就是他們栽培出來的本土神父。

以往這些瑞士神父、修士,有的因身體出狀況而回國,也有的是終生在台東,並把身體也安葬在台東小馬天主堂後院的墓園。那是白冷會開拓小馬天主堂後,就準備要在咱台灣東部扎根而預留的墓園。若你有機會到台東海岸線路過,就在成功鎮(俗名「新港」)附近的小馬村,不妨暫停下來,去探探這些安葬那後院墓園的神父們,向他們行個最敬禮,表示誠摯地謝意。


魏主安神父(左)2017年8月3日獲得內政部給予咱國家的身分證時說:「能成為台灣人,是他來到台灣後得到最甜美的果實。」圖/作者提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