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翻開嶄新的一頁許厝港濕地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翻開嶄新的一頁許厝港濕地

大城小事

 2020-11-21 10:00
資深捕鰻人林清安說得靠經驗精準判斷海流,趁著海水漲潮、鰻魚即將溯河時,利用拖網攔截細小的鰻魚苗。圖/陳培峯
資深捕鰻人林清安說得靠經驗精準判斷海流,趁著海水漲潮、鰻魚即將溯河時,利用拖網攔截細小的鰻魚苗。圖/陳培峯

位於大園區西北部的「許厝港」,在清代曾是兩岸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隨著河道淤積,出海口的沙洲濕地,成為鰻苗回流、水鳥棲息的動物天堂,如今更是台灣的國家級重要濕地。

清代有大批許姓先民渡海來台開墾,落腳在大園西北部一帶,這裡便被命名為「許厝」,港口則稱為「許厝港」。許厝港曾是清代北台灣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與中國廈門、福州兩地船舶貿易往來頻繁,讓此地盛極一時,更被列為「大園古八景」之一。

隨陸路與鐵路雙雙暢行後,台灣的航運中心逐漸轉至基隆港與淡水港,許厝港的重要性大幅下降,加上經年泥沙淤積,讓許厝港幾乎無法行船,最終走上荒廢的命運。不再作為港口使用的許厝港,加上戰後曾一度做為軍營使用,持續低度開發,為許厝港沿海留下珍貴的自然生態,並在201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級濕地」。除了被稱為「黑金」的鰻魚苗隨著潮汐造訪,招潮蟹與水鳥等濕地生物也是常客,整個海岸濕地生態豐富的潮間帶更成為水鳥樂園。


強調「以鳥為本」的生態復育工法,讓許厝港濕地棲息、覓食的水鳥,在種類與數量上都有所成長。圖/桃園市政府

鰻魚是海流帶來的自然恩賜

每到秋末冬初之際,在氣溫漸冷、海風強勁的夜裡,海流中夾帶著鰻魚苗,匯聚在新街溪口,準備上溯到溪流裡棲息。而以捕鰻魚苗維生的補鰻人就像是守信的候鳥,每年入冬後的第一批鰻苗造訪時,他們就得摸黑出現在海口,帶著網具揹起頭燈,還有些人得壯膽爬上一層樓高的鰻苗架。

捕鰻人的工具各有巧妙,有人使用手叉網或小拖網,或隨著潮水流向放置紗網,而共通點就是那細如窗紗的網面,讓鰻魚苗能順著潮流依附到網上,捕鰻人只需要再用小撈網將鰻魚苗撈起,一尾尾的鰻魚苗就等著賣個好價錢。


捕鰻人自行搭建的鰻苗架,方便捕鰻時能隨著海水的漲退潮上下移動,也成為許厝港一帶獨特的文化地景。圖/陳培峯

鰻苗價格好被稱為「黑金」,也正因為這樣高經濟價值,當時許多捕鰻人是白天各自有其他工作討生活,入夜後再到海口捕鰻苗,為家庭挹注一筆額外收入。談到鰻魚苗的經濟價值,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理事長邱顯山說,一尾尾鰻苗哺育了無數許厝港的家庭,「有時想到小孩要交註冊費,懼高的人也硬著頭皮爬上去。」此外,資深捕鰻人林清安也分享,「一、二十年前鰻苗價格很好,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尚且幾百元,但一尾鰻苗就要20元,捕鰻苗的收入就比公務員好過了。」但海域暗潮洶湧,憾事也時有所聞,林清安說,「早年裝備簡陋,大家得揹著沉重的電池下水,曾聽過捕鰻人在海中不慎滑倒卻因為負重站不起來而被海潮奪命。」後來,許厝港周邊於是發展出獨特的鰻架文化。


捕鰻苗也得看天吃飯,捕鰻人必須在寒冷的冬夜裡,穿著青蛙裝忍受刺骨的海風和冷冽的海水。圖/陳培峯

捕鰻架成為許厝港獨特的地景

在潮汐漲退之際,捕鰻人利用木材與竹竿在淺灘或礫石灘上架設高約一層樓的階梯式鰻架,就是為了方便捕鰻人順應海潮漲退而上下移動,當海水越漲越高,捕鰻人就踩著階梯爬高,就能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繼續捕撈鰻苗。近年來捕鰻苗的文化已日漸流失,目前僅剩約百名捕鰻人,為了兼顧生態保護與延續在地文化,邱顯山與一群捕鰻人在2019年自發性籌組「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捕鰻苗之餘也撈起海廢垃圾、守護海岸。面對過去曾有要將鰻苗架拆除的聲浪,邱顯山無奈地說,「有人覺得這些鰻苗架醜,可是我覺得很漂亮,也保留住當年捕鰻這段過往。」目前計有48座列管的鰻架,在地藝術家林子涵、楊雅蘭等人也以彩繪鰻苗架的方式,讓它們成為大園海岸邊的藝術亮點地景。

捕鰻架成為許厝港獨特的地景

在潮汐漲退之際,捕鰻人利用木材與竹竿在淺灘或礫石灘上架設高約一層樓的階梯式鰻架,就是為了方便捕鰻人順應海潮漲退而上下移動,當海水越漲越高,捕鰻人就踩著階梯爬高,就能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繼續捕撈鰻苗。近年來捕鰻苗的文化已日漸流失,目前僅剩約百名捕鰻人,為了兼顧生態保護與延續在地文化,邱顯山與一群捕鰻人在2019年自發性籌組「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捕鰻苗之餘也撈起海廢垃圾、守護海岸。面對過去曾有要將鰻苗架拆除的聲浪,邱顯山無奈地說,「有人覺得這些鰻苗架醜,可是我覺得很漂亮,也保留住當年捕鰻這段過往。」目前計有48座列管的鰻架,在地藝術家林子涵、楊雅蘭等人也以彩繪鰻苗架的方式,讓它們成為大園海岸邊的藝術亮點地景。


後厝港魚苗班護港協會理事長邱顯山,號召捕鰻人一起護港愛鄉,守護美麗的海岸線。圖/陳培峯

國家級水鳥濕地樂園

入夜後的許厝港,對過去許多捕鰻人來說,就像是與潮汐搶時間捕鰻苗的戰場,但潮間帶的豐富生態,也被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評定為「重要野鳥棲地」。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研究員黃守忠說,「許厝港漸漸淤積,讓它失去作為港口的條件,大片河口沙洲也成為水鳥的最佳棲息地。」許厝港濕地具有河口潮間帶、沼澤、沙洲等多元地貌,加上河川沖積土養分充足,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為野鳥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因此吸引東北亞乃至於澳洲等地的候鳥、過境鳥在此停留,此處也被愛鳥人士稱為「水鳥濕地樂園」。

黃守忠進一步介紹,「許厝港濕地是桃園最大的水鳥棲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標物種』就是唐白鷺。」唐白鷺一身雪白羽毛搭配黃嘴、黑腳,頭後長有數根類似頭髮的飾羽,是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估計全世界只剩3,000隻左右,數量比黑面琵鷺更少,近年春秋兩季,唐白鷺穩定地飛到許厝港濕地過境,今年入秋後也已經現蹤。


透過彩繪鰻苗架,使大園沿海的鰻架聚落,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在地藝術亮點。圖/陳培峯

護鳥親海無痕輕旅行

許厝港海岸線總長超過10公里,濕地範圍北起埔心溪南至富林溪,是北台灣最大的海岸型濕地。黃守忠說,「去年桃園市政府透過『以鳥為本』的生態濕地復育工程,移除溪口淤泥、恢復河口的生態功能,也回收魚塭復育為潮間帶灘地,提供自然棲息育雛的空間,貫徹先讓水鳥回來,將來再推動生態旅行的理念。」根據桃園市野鳥協會的調查,今年第一季觀察到的水鳥在種類與數量上已有所增長,冬候鳥數量達到1,402隻,比起2019年同期成長約5倍。桃園海岸線長達46公里,除了許厝港濕地,還有草漯沙丘、觀新藻礁與新屋石滬等四大海岸生態亮點,不妨來趟自然生態輕旅行,搭乘機場捷運從A15大園站出發,騎著單車到許厝港濕地欣賞水鳥風采,向北抵達竹圍漁港,往南則來到草漯沙丘,自在地玩遍沿海絕美景點。


透過彩繪鰻苗架,使大園沿海的鰻架聚落,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在地藝術亮點。圖/陳培峯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65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