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楊梅火車站,馬上能感受到一絲郊山氣息,從車站前YouBike站出發,漫無目的地蒐羅,發現哪一條巷弄尾巴,就與淺山溪水相傍;盼望著暖陽露臉的季節裡,用鄰家小店的湯麵與人情,溫暖這個冬天,若大夥兒想圍爐,就點一桌道地客家菜餚,一起大快朵頤吧。一趟深冬漫遊,要登上高處臨風哆嗦,也要嘴裡就著熱食燙口,才是人生享受。
店家林立的楊新路上,現由第二、三代經營的金鴨新竹鴨肉麵,從攤販到店家,已有20年家傳燻鴨經驗,堅持使用成長120天以上的成鴨,每日新鮮現宰,經高溫蒸煮熟成後,在鍋爐裡放入甘蔗頭一起煙燻,使鴨肉富有甘蔗香甜,吃起來甘美多汁,過程中須精確控制火侯,讓鴨肉不乾柴,呈現醇香的紅茶色澤。
蒸煮鴨肉過程滴下的高湯精華,成為各式料理鮮香的秘訣,不論是招牌鴨肉麵、鴨肉米粉、鴨肉炒麵,都加入鴨高湯,或熬煮或快炒,讓店內一桌桌熱氣蒸騰,都伴著鴨肉熟成的滋味。第二代經營者洪淑汶、陳忠寶夫婦說道,幾乎每位客人都會點上一盤煙燻鴨肉嚐鮮,搭配特調沾醬,口味偏甜而不膩;在地熟客更推薦鴨翅、鴨䳾,以及洪淑汶特製的手工豆干,不只店內享用,更常外帶、團購回家。在金鴨新竹鴨肉麵,鴨肉各部位都化為獨門美饌,值得細細品嚐。
鵝肉切成薄片,保留帶皮的剔透光澤,沾上店家特調的客家黃豆醬,細膩入口。
位在新成路及大平街口,大楊梅鵝莊在楊梅創店已逾30年,創辦人「鵝肉三兄弟」大哥邱昌琳與兩位弟弟林榮烽、邱倉福,家鄉在客庄新竹縣新埔鎮,從客家菜尚未風行的年代,就埋首研究客家菜餚古法,以具溫補性的鵝肉為招牌,致力將客家美食文化發揚光大。
「大楊梅鵝莊三寶」招牌鵝肉、米苔目、客家悶筍,招牌鵝肉用獨門水煮方式,保留自然原味,關火後再悶,將甜份鎖在肉質中,切成薄片,保留帶皮的剔透光澤,沾上客家黃豆醬,搭配薑絲入口,最能吃出鵝肉的鮮嫩與細膩;在地純米手作的米苔目,及食材來自復興區桂竹筍的客家悶筍,都以鵝肉的濃厚高湯烹煮,食材本身的鮮甜為主調,不須額外調味。
必點大楊梅鵝莊三寶,招牌鵝肉、米苔目、客家䙹筍,一䖂擺開,豐盛澎湃
從單層樓磚瓦平房,改建為現今的三層樓餐廳,低敞明亮的用餐空間裡,總是高朋滿座,主打的客家菜色飄香,也遵循長輩傳承手藝,傳統豆豉、紅糟滋味都入菜,菜式豐富澎湃,吸引各地食客聞名而來,大楊梅鵝莊,早已成為代表楊梅的一大招牌。
沿著新成路、新農街騎行,來到「中山親水公園」,與大同國小相望,兒童喧鬧聲相呼應下,走進一方䗻靜的綠園,這裡是一處社區型的公園,佔地約1,800坪,沿著老坑溪畔,400公尺長的親水步道一筆畫開,形成一條植栽圍繞的綠色走廊,特殊防滑鋪面設計,讓年老長輩、孩童走在上面也不擔心滑倒。
公園內有兒童遊樂器材及體健設施,步道沿途設置休息座椅,適合一家老少散步談天,也適合獨自漫步思索,最特別的是,平時的活動廣場,每到午後搖身一變為水舞廣場,小而美的噴泉,在LED燈光照射下,潑灑出繽紛色彩,9種光影變化,可構成27分鐘的水舞表演,在夏季,踩進廣場便能消暑同樂;也能在視覺上,欣賞這融入日常的光影藝術表演。
中山親水公園,依傍著老坑溪,沿途設置完善木棧步道,輕鬆踏行溪畔風光。
跨越車水馬龍的省道,來到貴山街,沿緩慢上坡的路段,就能見到客家意象的公園入口,老楊梅人說的龜山,今日的「貴山公園」,是市民郊山健走的好去處,登頂路線有二,一條是直通山頂平台的石階走道,路線兩旁擺設石雕藝術及植物解說牌;另一條是環山平坦的緩坡步道,可見「龜山飄梅香」石碑,描䇭楊梅地景。
貴山公園,有如一座蒼鬱森林,或走坡道,或拾級而上,都能飽覽綠意。
公園山頂奉有一尊高達15公尺的觀世音佛像,並有龍龜「贔䮂」巨像護衛,庇佑地方。山頂平台四面可遠眺老坑、埔心、高山頂等地,且都有觀景解說牌,往西北間望去,就能尋找現在的楊梅市街位置,同時,遙想客語所稱的舊名「楊梅䐹」,定是拓墾谷間低地裡,發現漫山遍野楊梅樹,美得一聲驚詫。
大成路上,1959年即啟用的楊梅區公有第二市場旁,街區裡藏身許多老店,經營超過60年的有福餛飩,從創店起就位在現址,與老市場的熱鬧繁華,一起經歷數十年歲月,老闆詹益璉說起自家餛飩,謙虛表示,一切都是經驗累積,合楊梅人的胃口就好。
有福餛飩,採瘦肉䡨餡,麵皮擀成薄片,略摺成方形,餛飩是單一口味,也是單一價格,餛飩乾麵、餛飩湯麵、餛飩粄條等,均是50元銅板價,老闆笑說,這就是最簡單的招牌。傍晩時分,店內已滿座,鍋爐上熬煮著大骨高湯,一碗一碗盛裝起熱騰騰起鍋的現煮餛飩。
有福䨔飩皮薄餡香,湯頭濃厚,店內煮麵煙霧繚繞,主顧寒暄,一時氣氛蒸騰。
自傍晩營業到午夜的有福餛飩,用簡單的小吃,溫暖冬夜裡楊梅人的胃。在YouBike巡旅的結尾,點上一碗香氣迎人的餛飩麵食,細嚐嚴選新埔粄條、楊梅葉家麵條及米粉,切盤滷味搭配獨家䌌製薑絲,在濃香夠味的湯頭,與點綴其上的韭菜末之中,找到讓歸鄉旅人也魂牽夢縈的好味道。
一趟楊梅漫遊,把小地方與好滋味,連成騎行緩坡直下的一陣暢快,細嚐小店生活況味,走讀景點故事,就是冬季裡慢遊的最佳節奏。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第31期(2018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