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新潮文庫》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向張清吉先生致敬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新潮文庫》五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向張清吉先生致敬

2018-12-08 15:56
張清吉先生主持的《志文出版社》,五十年來《新潮文庫》己出書近五百種,創造了戰後臺灣出版史上的奇蹟。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取自Pixabay
張清吉先生主持的《志文出版社》,五十年來《新潮文庫》己出書近五百種,創造了戰後臺灣出版史上的奇蹟。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取自Pixabay

大學時代是《文星》雜誌迷

我在大學時代是《文星》雜誌迷,那時即使有醫學院的考試,也是先讀剛出版的《文星》雜誌,再去準備醫學考試。當時《文星》的封面人物全是廿世紀世界級的人文大師,例如羅素、史懷哲、卡薩爾斯、畢卡索、史特拉汶斯基等,為台灣打開西方人文思想的一扇門窗。因此無形中,我已接受到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洗禮,即使到現在為止,我仍然是人文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信徒;不同的是我想以西方的人文主義為基礎,來催生台灣人文主義與人文精神的再生運動。台灣社會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人文精神與理想主義的失落,各級學校祗著重升學的教育,而忽略了重視一技之長的職業教育,與人文教育。

受胡適與《文星》的影響

我在中學時代就是《胡適迷》,他的四大冊《胡適文存》我在高中時期就看完了。1968年到美國學醫之前,我特別到南港中研院參觀《胡適紀念館》。1995年,為了邀請當時中硏院院長李遠哲,來南加州《台灣文化之夜》做主題演講,我特別去拜訪李遠哲院長時,也特地舊地重遊,再去參觀《胡適紀念館》;雖然我對胡適晚年主張《容忍比自由重要》頗為失望,但對年輕時代意氣風發鼓吹民主、科學的中國自由主義大師的胡適頗為欽慕;他的《杜威思想》、《易卜生主義》、《水經注》、《紅樓夢與禪宗的研究》對我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他説過的一句話:『與其在課堂上誤人子弟,不如翻譯一本世界名著貢獻來的大。』對我影響很大,於是在大四那一年暑假,我真的辭掉所有家教,專心翻譯一本名著《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其中有不少人物如羅素、卡薩爾斯、史特拉汶斯基等都是《文星》的封面人物。譯完十萬字後,大五暑假重抄一遍,才投稿給《文星出版社》。

處女譯作《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由文星出版

那時我根本不認識《文星》創辦人蕭孟能,也不認識《文星》主編李敖,大約等了半年之後,1966年6月才正式由《文星書店》出版我的處女譯作《當代智慧人物訪問錄》,列入《文星叢刊》第142號,並得稿酬四千二百元,在當時這是很大的一筆稿費,足夠付台大醫學院三個學期的學費,這也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賺錢經驗。那時我正好因十二指腸潰瘍住進台大醫院,但看到自己的新書出版,我的病已痊癒了一半,並請知已好友到中山北路上的《美而廉西餐廳》共享西餐。經此鼓勵,我當時正在迷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著作,於是我再接再厲又翻譯兩本有關羅素的書《羅素回憶集》及《羅素傳》,前者我的宜蘭同鄕好友正在唸台大化學系的陳良博(目前他是哈佛大學退休教授,1996高票成為中研院院士,是國際知名的抗癌研究專家),也幫忙我翻譯其中六篇文章。這兩本書本來要交給《文星》出版,但那時國民黨保守派與胡秋原正在圍剿所謂文星集團與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因為殷教授非常崇拜羅素,因此連羅素也遭池魚之殃。蕭孟能告訴我,他雖然很想出這兩本書,但可能會使我成為黑名單人物而無法出國,若交給其他出版社出版,可能不會有問題。因為《文星》己經得罪了國民黨。

當時我與蕭孟能算是相當熟稔,他有鑑於當時社會醫療保健方面的智識還是十分匱乏,邀請我一起企劃一套給病人看的書,就像由聯合國WHO出版,給第三世界國家的一系列《醫療小冊子》,這類書現在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在五十年前,可稱得上是一大創舉呢!只可惜隨著《文星》結束經營,此計劃也就胎死腹中了,不過我終究還是譯出一本五十頁左右的《癲癇》小冊子來,這也是台大醫院第一本給病人看的小册子。

與《志文出版社》結緣

由於《文星》宣布結束,我譯好的《羅素回憶集》與《羅素傳》只得另尋合作對象。那個時候我住在麗水街的舅舅家,附近師大有許多賣舊書的店,其中有個名叫張清吉的書商,他不僅經營賣舊書的《長榮書店》,同時也開始成立《志文出版社》,他的書的來源很廣,有日本人遣返日本時,留下來的日文書,連許多過往的老國代和立委的舊書也由他接收。我差不多三天兩頭就往他的舊書店去,偶而也會碰到李敖去他那裡尋寶,一些好書都被他捷足先登。

那陣子越戰開打,中山北路上有不少美國大兵常光顧的酒吧和美軍俱樂部,帶動起學英語會話的風潮。後來我跟張清吉愈來愈熟,發現他頗具經營書店及出版概念,腦筋也動的很快,那時他年輕,常常全國走透透他看準英文會話的熱潮,因此很快便出版一系列英語會話的書,當時有一位一女中英文老師,替張先生譯了不少這類書,他就是現任《凱達格蘭學校》校長金恆煒的父親金溟若先生,事實上,留日背景的他,是一位飽學之士,內心最想翻譯的書是《源氏物語》,但是為了生活,他只好去翻譯一週就可以翻出一本的英文會話書。那時張清吉先生除了英文會話外,也出版不少林語堂的著作,及《世界各國獵奇》等。

《新潮文庫》的誔生

我很欣賞張清吉先生的行銷熱忱,於是有一天我帶著自己翻譯好的《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手稿去見他,他起先擔心這種書,水準太高,也許會造成曲高和寡的結果,於是我告訴他:「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你雜七雜八的出些英語會話,不如多出些有文化價值的書,為人生展現光華,對社會也會更有貢獻。」並慫恿他創辦一套高水準的世界名著譯作,定名《新潮文庫》,並義務當他精神上支援的顧問,於是他便答應先出版十萬字的《羅素回憶集》(1967年6月出版);而他在業務上也跑得更加勤快了,我們二人都有期待,希望這套《新潮文庫》能夠彌補《文星》関門後,台灣文化界的空虛感。

結果銷售量出乎意料的好,三個月《羅素回憶集》就賣出五千本,而且還持續熱賣中,這點使張先生對這種高水準的譯作產生極大的信心,於是趕快緊接著出版了廿萬字的《羅素傳》果然又是洛陽紙貴,銷售情況一樣很不錯,便漸漸建立了《新潮文庫》的口碑,後來連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陳鼓應也到《長榮書店》向張清吉先生致意,並鼓勵他多出一些好書,這對張先生是很大的鼓舞,因此他又陸續出版了存在主義大師沙特、雅斯培(Karl Jaspers)、尼釆等的名著。當時德高望重的殷海光對羅素評價很高,無形中帶動了學生看羅素作品的風氣,雖然其他出版社也有羅素的譯作,但是都太偏於學術與理論,讀起來較嚴肅而不易消化;而我翻譯的這二本羅素著作,深入淺出,連高中生都可以讀懂,當時正在念高中的李筱峰教授,也因讀了這二本書,才清醒過來,産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崇拜的偶像才由羅素取代了蔣介石。

當時蕭孟能主持的《文星》雜誌和白先勇主持的《現代文學》,雖然都有介紹西方的文學與人文大師,但都因受雜誌的篇幅影響,報導內容較為表面而不夠深入,但是張清吉主持的《新潮文庫》系列叢書,完整地翻譯出:湯瑪士.曼、赫曼.赫塞、尼釆、叔本華、羅素、沙特、卡謬、佛洛伊德、弗洛姆、鈴木大拙、海明威、佛克納等名家的譯作,文字多著重於人物一生的心路歷程對每位西方的文學、哲學、思想界大師的照片、年譜、生涯資料、書前介紹可以說是當時台灣出版界中做得最週到與細密的一家,因此可以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這些西方人文大師,這些都是張先生勤於到日本收集资料的成果。

與醫學院同學合力打造《新潮文庫》

後來我的台大醫科同班同學廖運範,他除了與我合編《讀書的樂趣》(此書曾在1988年由友誼出版社出中國版)外,也獨當一面,文筆流暢地翻譯了《佛洛伊德自傳》,開啟了佛洛伊德在台灣風行的時代,後來他又翻譯《教育的藝術》,的也頗受重視。我在1968年出國之後,在廖運範的號召下,不少醫學院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同學,一起拉進來加入翻譯名著《新潮文庫》的行列:頼其萬、林克明、胡海國、文榮光、鄭泰安、葉頌壽、王溢嘉等這一長串的翻譯陣容,他們分別譯出佛洛伊德與弗洛姆及榮格等精神分析大師的著作,後來他們都成為國內外各大知名醫院的醫師與教授。後來廖運範把這些譯書的陣容結合起來,並加入其他生力軍,創刊了《當代醫學雜誌》,同時又創辦《井橘出版社》,出版了很多醫學名著,對國內醫學界及醫學本土化貢獻甚大;而後來王溢嘉又率領一批生力軍創刊《健康世界》月刊,並大量出版健康方面的叢書,實現了當年蕭孟能和我未能實現的《通俗醫學叢書》理想。

廖運範後來成為國際知名的肝病權威和中央研究院院士,目前仍然在長庚醫院服務,著作等身是醫界《台灣之光》的人物;譯出佛洛伊德《夢的解析》的賴其萬醫師,是癲癎病權威,目前是和信醫院醫學講座教授,他也是台灣醫學人文教育的靈魂人物。翻譯出四部佛洛伊德著作的林克明醫師,曾任洛杉磯UCLA精神科教授,《洛杉磯時報》曾以頭版篇幅報導他的研究成果,退休後曾以英文創作台灣荷蘭時代的浪漫小說,非常精彩,希望有機會搬上銀幕。1984年我在南加州創刊專門出版禁書的《台灣文庫》,他們三位都是我出版社的親密戰友。

我與《新潮文庫》

台大醫科時代,是我最熱中人文思想啓蒙的時期,史懷哲、愛因斯坦、卡薩爾斯和羅素都對我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英國的哲學大師羅素,我在大一時,就買了他的《Portraits From My Memories》和Allen Wood 所寫的《Passionate Sceptic:Bertrand Russell》,這二本書對我《獨立思考的培養》很有幫忙,加上後來聽殷海光的演講,對他更加崇拜,於是我在大五、大六暑假譯出《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在讀羅素的傳記時,就等於靜觀廿世紀思想界的全貎,我悠遊、徜徉在他的回憶與傳記中,後來更因緣際會,這二本譯作得以在《志文》出版,成為《新潮文庫》的第一本與第二本,創造了鍾肇政所謂《新潮文庫的時代》,影響了無數的青年學子;雖然物質上的報酬很快就用完了,但心靈上的豐收,卻是其他任何報償都無法取代的,同時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不少讀者碰到張清吉先生和我常會説「我是喝新潮文庫的奶水長大的。」我們就會有這種感覺。)

因此我在大學時代,對台灣社會的最大貢獻,並非透過醫學方面的成就,而是透過催生《新潮文庫》而完成的,在1965到1975年之間,我大約介紹了西方一百位左右哲學、文學、音樂、建築、心理方面的人文大師,給台灣的讀書界認識。

《新潮文庫》創刊之後,因為我推薦的書幾乎本本暢銷之緣故,張先生此後更大力支持我,把《新潮文庫》早期的選書工作全權交給我處理,所以那陣子,我除了醫學院的工作外,其他時間都給了《新潮文庫》,在1968年出國之前,我一口氣編譯了六本書,包括《廿世紀智慧人物的信念》、《讀書的藝術》、《讀書的情趣》、《傳記文學精選集》、《與當代智慧人物一夕談》、《廿世紀代表性人物》。領了一筆在當時為數不少的稿費四萬六仟元(當時台大醫院住院醫生月薪才二仠元),考上美國醫生資格考試(ECFMG),過五關斬六將,用我譯書的錢,買了一張機票、訂了一套西裝飛往美國紐約,開始我在美國三十年的旅美生涯。出國之後,雖然人在海外,但仍心繫台灣,依舊持續參與《新潮文庫》的成長與推動。

除了選書、編書,也透過廖運範同學的幫忙,把不少醫學系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同學,一起拉進來加入翻譯名著的行列;同時也把不少好書例如《白鳥之歌——卡薩爾斯自傳》、法蘭克《愛因斯坦傳》等由美國寄回來,請林宜勝、張聖輝譯出。大約《新潮文庫》出版到100號之後,張清吉也找到東海大學畢業的退休老師曹永洋先生幫他做主編,他也是選書高手,我才退居幕後。後來我在紐約碰到東海大學老友楊牧,我又說服張清吉先生,出版一套海外華裔學人的名著,定名《新潮叢書》,由楊牧和我負責主篇,那時夏志清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後來總共出版了24本名著,最後因劉大任《紅土印象》成為警總的禁書,才在1975年結束《新潮叢書》。

影響台灣學子深遠的一套書,也為台灣開啓世界文化之窗

張清吉先生主持的《志文出版社》,五十年來,《新潮文庫》己出書近五百種,實現了當年胡適想大規模翻譯世界名著的理想,創造了戰後臺灣出版史上的奇蹟,把西方第一流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電影導演的作品介紹到台灣來,為台灣思想界的現代化、民主化做出歷史性的貢獻。羅素的自由主義思想、史懷哲的人道主義、廿世紀流行的存在主義、禪宗思想、心理分析、現代小說、現代藝術、現代電影,都透過《新潮文庫》而在台灣流行起來,這是蕭孟能主持的《文星雜誌》和《文星叢刊》之後,影響現代台灣思潮與青年最深遠的一套書,尤其是在七0到九0年代,《新潮文庫》幾乎成為台灣大學生共同的課外讀物,2000年之後,中國出版商也買了不少《新潮文庫》翻譯版權,在中國出版,例如我的同學廖運範譯的《佛洛伊德自傳》,在中國就𣈱銷數萬本。

我很欣慰在台灣各大學以及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深圳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大學等都可以看到《新潮文庫》。

1987年解嚴後,我濶別台灣18年後,首次返台,在金石堂書店,看到一位北一女中同學正在購買一大堆《新潮文庫》,頓時覺得二十多年前的心血沒有白費。1990年我首次到深圳大學參觀時,碰到一位研究台灣文學的資深教授,他很驚訝地發現我就是《新潮文庫》的催生者,他以為翻譯《羅素傳》者,應該是哲學系的老教授。1993年歐洲之旅,在巴黎近郊看到旅法名畫家傅慶豐把數百本《新潮文庫》搬到他的家,使我非常感動。每次巡迴全美做《台灣文化講座》時,經常會碰到當年的《新潮文庫》迷,彷彿碰到老朋友一樣的喜悅,有一次與苦苓一起,到奧立崗州波特蘭市時,有一位中文學校校長,把我當年編譯的《廿世紀代表性人物》拿來給我簽名時,我才發現我年輕時代的理想主義,曾經感染了不少人,並激發他們的理想主義。

總之,我在台大醫學院當學生的年代,與同學廖運範無意中催生的《新潮文庫》,在1970年代獨裁恐怖蔣家政權下,替台灣社會開了一扇世界之窗,使無數茫然、畏縮的年輕心靈得到一陣春風、一道陽光,同時也擴展了讀者的文化視野,滿足了讀者的求知欲,從創刊到今天,這套世界名著翻譯著作,仍然持續在文化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不過,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網路世代的來臨與本土文化運動的覺醒,加上其他不少出版社也在競相翻譯名著,而且包裝的更精美,因此《新潮文庫》業已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

向台灣出版界的理想主義者《張清吉先生》致敬

當年翻譯《羅素回憶集》的我和翻譯《佛洛伊德自傳》的廖運範同學,雖然對《新潮文庫》的催生有功,但是主持志文出版社的張清吉才是真正最大的功臣,也是《新潮文庫》的靈魂人物,我一生影響過不少人,例如蕭泰然在我主持的基金會鼓勵下,創作了三首不朽的協奏曲;東方白也在我的激勵下,完成他的巨著《浪淘沙》,但是像張清吉先生這樣,奉獻他五十年的生命,不但他個人,包括他的子女,為了完成胡適與我,大量翻譯世界名著的夢想,把日本和西方各國的文化名著介紹來臺灣,在他們五十年的默默耕耘下,無形中也完成了類似《福澤諭吉》在日本所完成的工作:大量譯介西方新思潮。

天下雜誌也在200期時,選出推動《台灣進步》的歷史人物,其中台灣出版界唯一被選中的就是張清吉先生,可謂實至名歸,張先生為人非常低調、謙虛的出版人,他出身貧苦、學歷不高,可以說是《匹夫而為百世師》的典型。他在台灣出版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力,決不下於王雲五(商務出版社老闆)在中國近代出版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力,我很期待,台灣的中小學教科書中,能把這位台灣出版界《唐.吉訶德》的故事,把他為出版《世界名著》而奮鬥的一生,列入其中,並普遍激發中小學生閲讀《世界名著》的風氣,當年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就是在國中時,閲讀《新潮文庫》二本史懷哲名著,才改變了他的人生,由頑童變成創立世界級的誠品書店的老闆。

張清吉先生在1927年出生竹南郡苗栗後龍,小時候因上學路遠,每日遲到遂懼怕上學,直到鹽水公學校三年級時,幸遇一位日本老師上蒼先生,他教導張清吉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例如《少年俱樂部》、《文藝春秋》、《講談社》等日文雜誌、以及日文改編的《英美文學名著》等,從此培養了閲讀的興趣。 公學校畢業後,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在岡山機場當學徒兵,戰後先在南部做辛苦的漁夫工作,後來北上以三輪車謀生,當同業在路邊閒聊時,他有空便把日本的《岩波文庫》和小說當作精神糧食,後來朋友看他那麼愛書,便集資鼓勵他在1963年於臨沂街成立《長榮書店》,後來在和平東路、羅斯福路和中華路都開過書店。

當時長榮書店隔壁的文星書店因為國民黨政治力介入關門時,店裡買書人山人海,這番景象使得張清吉先生見賢思齊,開始想要出版一些真正的好書,正在這時,我鼓勵他説:「有第一流的文化,才能建立第一流的國家,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不要再印那些消遣性的暢銷書,多出一些有益社會人心的世界名著」,並把兩部本來要給蕭孟能文星書店出版的《羅素回憶集》、《羅素傳》交給張清吉,於是他剛創立的《志文出版社》在1967年6月出版了一時洛陽紙貴《新潮文庫》創刊號《羅素回憶集》。

此後張先生經常跑日本收集名著的資料,他常常同一本外文名著,買七、八個版本,他以日本的《岩波文庫》為典範,常常自己親自下筆寫導讀,《新潮文庫》的作者年譜與導讀做得非常詳細與完整,有不少是出自張清吉先生的手筆,他八十歲時,因得視網膜剝離,體力漸衰,而由三位子女繼承他的出版事業,她們把500本《新潮文庫》比較暢銷的,重新以大字體再版,創刊五十年後的今天,仍然在《誠品》《金石堂》各大書店,可以看到《新潮文庫》的專櫃,這就是理想主義者張清吉先生最偉大的《台灣精神》,奉獻一生的生命給一個單純的理想:「出版好書給世世代代的台灣人」,他雖然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是他默默耕耘的文化影響力,超越過很多知名的政治人物。(2018年8月21日完稿於南加州亞伯蘭市)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