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想要年年有魚?永續海洋的年菜海鮮請這樣挑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想要年年有魚?永續海洋的年菜海鮮請這樣挑

 2018-02-16 08:46
台灣人超愛吃海鮮,應該更重視海洋永續的問題,否則過度捕撈未來不久後將無魚可吃,中研院也發布海鮮選購指南讓民眾選購時參考。圖/民報資料照
台灣人超愛吃海鮮,應該更重視海洋永續的問題,否則過度捕撈未來不久後將無魚可吃,中研院也發布海鮮選購指南讓民眾選購時參考。圖/民報資料照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魚類多樣性及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海洋漁業年產量也高達120萬噸,居全球第二十位,加上每年進口量,可以說是海鮮王國,海鮮也是台灣人飲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每逢過年時民眾準備年菜也都少不了海鮮,不過隨著海洋污染、過度捕撈,海洋資源的耗竭已經是當前危機。

面對台灣北海岸的魚種大量減少,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就指出,如果海洋的破壞持續,那麼在2048年人將沒有魚可以吃,想要「年年有魚」得先讓「永續海洋」觀念更普遍。根據環團提供資料,選購海鮮年菜有幾項原則,希望民眾吃得安心,也能兼顧未來。而中研院也提出11項原則給民眾參考。

首先,選購海鮮時要有食物安全、永續海鮮,以及綠色海鮮的概念,讓海洋環境及海洋生態能夠永續利用,中研院研究團隊長期追蹤海洋的多樣性變化發現,30年來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漁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可能原因包括汙染、棲地破壞、氣候變遷,或者是人為過度捕撈。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指出,挑選海鮮時應注意,「現存數量」、「替代食材」、「資源恢復速度」、「魚體尺寸」、「漁法對環境的干擾」、「慢漁」、 「全魚利用」、 「養殖優先於野生」、「健康養生」、 「底食原則」、 「節能減碳」等七大角度挑選對友善環境的綠色海鮮。

而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在2010年起正式編研出版《台灣的海鮮指引》,把台灣常見的六十餘種水產品分成建議吃(綠燈),想清楚再吃(黃燈),以及避免吃(紅燈)等三種類型。

其中綠燈的魚種包括文蛤、虱目魚、牡蠣、吳郭魚、烏魚、由於、龍蝦、秋刀魚、竹莢魚、飛魚等,想清楚再吃,沒有非吃不可的的則有海蝦(如草蝦、沙蝦、斑節蝦、白蝦等)、紅蟳、海膽、養殖石斑、鱸魚、鯖魚、黃魚、挪威鮭魚、金線鰱、白鯧、曼波魚、鮪魚、旗魚、土魠魚。

而已經遭到過度捕撈導致野生速量驟減,成長較慢,資源不容易恢復又屬於食物鏈高層生物容易累積毒素,所以應盡量避免吃的有蝦蛄、烏賊(花枝、墨魚、目賊)、野生石斑、珊瑚礁魚類(如鸚哥魚、蝴蝶魚、粗皮鯛、金鱗魚、雀鯛、海鰻)、野生烏魚、蘇眉魚、圓鱈(美露鱈、智利海鱸、南極鱈)、黑鮪、鯊魚、金眼鯛、海馬、隆頭鸚哥魚、鰻魚、鯨鯊等。

中研院的指標也建議民眾購買海鮮時,可以依循以下原則:

1.常見種(量多) > 稀有種。

2.銀白色魚種 > 有色彩的魚種。

3.迴游種 > 定棲種 (前者種類少數量多)。

4.泥沙棲性物種 > 岩棲性物種 (後者種類多數量少)。

5.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耗能)。

6.不買長壽的大型掠食魚(汞等重金屬量高)。

7.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 (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

8.不買養殖的蝦、鮭、鮪(其餌料為魚粉或下雜魚)。

9.購買養殖的吳郭魚、虱目魚等(其餌料為植物性餌料)。

10.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11.不買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

環保團體指出,長期以來台灣人對於海洋的認識幾乎就是吃,也難怪讓許多海洋保育人士感嘆,台灣只有海鮮文化,卻缺乏海洋文化,以台灣人的飲食消費習慣,尤其是越打「限量」招牌,就越引起注意和興趣,事實上,海洋資源的維護,不單單是漁民或政府的責任,身為消費者,至少民眾可以注意餐桌上的食物從哪來、吃哪些海鮮對環境衝擊較小,海洋資源的枯竭,應能從消費端開始扭轉這個危機;若再不採取行動,「年年有(魚)餘」這句話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成為一句奢望的祝福。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