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前因為喜歡拎著相機的帥氣感,何一田就讀了攝影學系。畢業一段時間後,原在沖洗店學習修理機器的他心想,不如開一家自己的店吧。一晃眼藝田攝影已經營23 年,見證了傳統底片走向數位化的過程。
機械複製時代 追索消逝靈光
早期手工銀鹽相片沖洗,是繁複又孤獨的過程。必須在只有微弱紅光的暗房裡,運用手工放大機將成相曝光在相紙上,再憑經驗細細調色,最後按照步驟放到顯影、急制、定影、水洗4種作用的藥水中。隨著每日條件不同,沖洗出的照片色澤、對比、顆粒、明亮度都會有所差異。何一田笑著說,「唯一性」是手工沖洗相片最迷人的地方。
因應時代轉換,在堅持傳統銀鹽沖洗技術外,何一田同時購入用以沖洗底片、銀鹽顯影的兩台機器,讓傳統美學與科技得以融合。撫摸著帶有顆粒成像感的照片,何一田溫柔地分享,「它能讓影像呈現出柔順又和諧的色澤,比起數位印刷,更接近人類肉眼看見的樣子,不生硬且飽富生活感。」
銀鹽式沖洗吸引全國各地的底片玩家前來報到。圖/莊智淵
數位影像修復 復刻往日時光
科技進步對懷舊的事物並非只是衝擊,何一田提到,最近經常接到要求幫忙修復破損、褪色老照片的案子。運用數位技術將影像修補回記憶中的模樣後,人們臉上的那抹光彩,是現在讓他最有成就感的事。話鋒一轉,何一田略帶感慨地說,「銀鹽沖洗技術勢必會走入歷史,但是眼前能為客人繼續服務,是我們當下重要的使命。」
銀鹽顆粒成像 永保動人餘溫
隨著使用底片相機的人日益減少,何一田的銀鹽沖洗店彷彿是個圓心,將小眾底片玩家兜在一起,交換著彼此影像的故事,並感受它們傳遞的溫度。「就像黑膠唱片的玩家,喜歡音質裡獨有的沙沙聲。銀鹽式照片的顆粒感,是我們難以割捨底片成像的主因。」
在數位噴墨的潮流中,能否為銀鹽沖洗找到獨特定位?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何一田總坦然接受這份熱愛的產業正日漸式微。「只要機器還能運作,我們就會繼續努力。老主顧可以帶著下一代來沖洗照片、聊聊天,我就很滿足了。」話剛說完,一聲朝氣的吆喝,何一田起身招呼前來沖洗底片的熟客。人與人之間的這份連結與溫度,或許正是他如此珍愛銀鹽工藝的原因。
銀鹽式沖洗使用的底片膠卷,記錄著許多動人的時刻。圖/莊智淵
在暗房手工操作的放大機,可調整照片成色。圖/莊智淵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