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冷水魚下一個旗艦產業?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冷水魚下一個旗艦產業?

 2017-07-03 12:48
雲林沿海鄉鎮混養的文蛤池和虱目魚,面積約3000公頃。資料照片/陳俊廷翻攝
雲林沿海鄉鎮混養的文蛤池和虱目魚,面積約3000公頃。資料照片/陳俊廷翻攝

近日國內相繼傳出養殖吳郭魚感染病毒和文蛤暴斃的消息,在此同時,媒體也報導水產試驗所透過深層海水已成功建立比目魚繁養殖以及量產技術,將移轉給民間業者飼養,逐步取代進口比目魚,給東部養殖業者帶來新的商機。

事實上,國內有關比目魚的研究可說沒有,對於養殖期間發生的病蟲害、營養需求、水質調控等,都還需要累積更多的經驗與技術,離商業化生產還有段距離,不宜過度誇大。台灣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氣候,適合養殖冷水魚類的地區有限,且國內養殖之比目魚將會遭遇到來自國外比目魚的品質與價格競爭,若事先未做好評估將會衍生新的產銷失衡問題;尤其有興趣投資者最好事先經過審慎評估,才不會重蹈過去投資人因聽信政府的宣傳與高額補助,貿然投入商業化室內超集約養鰻系統生產,最終導致血本無歸的覆轍。

無獨有偶,漁業署擬在國內沿海推廣大西洋鮭魚海水養殖,無視國內適合養殖冷水鮭魚的地區不多,且病蟲害問題叢生,產量有限,若銷售市場設定為生鮮或供生魚片使用,或可與從國外大量進口價格相對低廉的冷藏冷凍鮭魚做出市場區隔,不過國內市場對冷水魚類需求有限,一旦產量過剩很容易造成產銷失衡,至於外銷部分由於國外產量多且已建立穩定的供銷體系,開拓不易,冷水魚類並不適合在台灣大力推動,適度推廣問題不大,就怕如馬政府時期讓政治凌駕專業考量,要求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石斑魚養殖產量倍增的目標,外銷市場又幾乎集中在中國大陸與香港,造成國家經費及人力配置嚴重失衡,最終因中國當地石斑魚養殖崛起,取代自台灣大量進口,導致養殖石斑魚產業陷入困境,危機未解。

扁政府時期將水產養殖發展鎖定在台灣鯛(改良種吳郭魚),讓國內台灣鯛產量一度高達九萬公噸(國內消費量約4萬公噸);馬總統時期則偏重在石斑魚養殖,短時間產量從不到1萬公噸,迅速增加到近3萬公噸;如今台灣鯛和石斑魚均陷入產銷失衡,需要政府大力給予補貼救助,早失去昔日的風光。原因就在於漁業高官只是聽命行事,投長官所好,不敢跟總統、院長、主委等長官說實話,加以多數的學者專家,為了向漁業署、農委會爭取計畫通過,也習於見風轉舵,投其所好,違背學術良知。如今蔡政府似乎正在重蹈前人的覆轍,新執政團隊還是沒人跟長官說實話,甚至還行文要求接受委辦計畫之學者對於計畫內容或成果涉及政策形成或研擬建議可行性評估,或內容敏感者,需經漁業署書面同意後始能對外揭露或發表,讓外界質疑蔡政府有箝制學者言論自由以及拿人民納稅錢培養幫政府擦脂抹粉御用學者之嫌,遺憾的是沒有學者(尤其年輕學者)為此提出異議。為了國內養殖產業長遠發展,還是期盼蔡政府能懸崖勒馬,別貿然大力推動國內冷水魚類養殖,重蹈勞民傷財的覆轍!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