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台灣少見的讀劇演出 考驗演員如何讓手中的劇本成為身體的一部份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台灣少見的讀劇演出 考驗演員如何讓手中的劇本成為身體的一部份

 2016-07-16 08:57
讀劇演出後,導演與全體演員留下與觀眾面對面溝通。記者蔡育豪攝影
讀劇演出後,導演與全體演員留下與觀眾面對面溝通。記者蔡育豪攝影

奇怪?怎麼所有的演員,都拿著劇本在演出,是還沒背好台詞嗎?不,這是舞台劇演出呈現的另一種形式:「讀劇演出staged reading」是能最直接了解劇作家的作品,也能最清楚看見演員的演技。使用最低限度的燈光、舞台道具、音樂等技術協助,戲的精采與否一目了然,這種形式的演出加倍考驗演員們的能力。

目前正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的<櫻桃園>,就是用台灣劇場界少見的讀劇演出來呈現。

「台灣這三、五年來開始比較多讀劇演出,但比較常見的是排排坐或站著,不會有太多移動,拿著劇本念完」,櫻桃園的導演陳佳穗說,有劇本在手上,演員就沒有忘詞的負擔嗎?就不用背劇本?其實,劇本在手上,要如何共處、要如何使用它,劇本能不能成為演員身體的一部份、身體的延伸,都是對演員的考驗。

陳佳穗說,演員何時看劇本、何時不看劇本,這些都要安排,不能阻礙觀眾看戲的情緒。台灣很少這樣的讀劇演出,這次的演出是希望給觀眾新的看戲方式,未來到校園巡迴時也不必要正式的場地,一般的教室就可以讀劇演出,同學也可以上來念念看,對推廣戲劇是助力。

<>(вишнёвый сад),是俄羅斯劇作家安東.契訶夫的最後一部劇作,在1904年1月17日莫斯科藝術劇院首演,六個月後,契訶夫死於結核病。這部戲是在講述俄羅斯貴族女士與其家人的故事,他們在宅邸(包含很有名的櫻桃園)將要被拍賣抵押債款前,回到了家鄉。雖然有人提出一些可以拯救家園的方法,但這家人卻什麼也不做地,在劇終時售出宅邸,並在櫻桃園裡的櫻桃樹被砍倒的聲音中離開家鄉。故事主要表達19世紀中廢除農奴後的中產階級興起,與貴族的沒落,這齣戲劇反映了當時全球農工階級的力量。

負責導演也翻譯劇本的陳佳穗表示,這個劇作已經超過一百年,但有趣的是,劇本寫的那個年代,他們身處亂世,有農奴改革、有學運發生,人民受到各種形式的束縛,他們掙扎、痛苦、愛戀,哀嘆人生起落的無奈,想盡辦法適應社會變遷,努力活著,而這些人性的悲喜其實和當今的我們一模一樣。台灣也歷經學運,也選出新總統,「對我來說,這就是我們的故事,一百年來,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演出這個劇作,劇本內的對白就是此刻的我們,我覺得台灣落後世界,我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會去哪裡,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和結束」。

第一次參與讀劇演出的演員劉胤含表示,這種拿劇本的演出,最困難之處是要從劇本裡去找出編劇在想什麼,演員必須要花很多功夫去找。讀劇演出就是要精準的念出手上劇本的台詞,如果不看,或許念出差一個字,感覺就變得不同。要如何讓看本到最後會成一個自然的動作, 如何讓手中的劇本成為身體上的一部份,是讀劇演出最大的挑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