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藍圖】少子化對策?重蹈覆轍非理性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藍圖】少子化對策?重蹈覆轍非理性

2017-04-20 22:05
少子化本來是正常現象,卻被當成「病」一直想處理,不是無效就是越搞越糟。圖/CC0 Public Domain
少子化本來是正常現象,卻被當成「病」一直想處理,不是無效就是越搞越糟。圖/CC0 Public Domain

衛福部長陳時中規劃「少子化對策辦公室」,馬上遭反對黨立委稱沒創意,還列舉各國為了鼓勵生育而推動的離奇政策,提出丹麥鼓勵年輕人度假懷孕,新加坡鼓勵年輕人車上做愛,日本妄想用機器寶寶激發生真小孩慾望等等各國狗急跳牆的無效怪誕政策,說要政府參考。不論是衛福部,還是反對黨的想法,都只能以一句話總結:

「沒有理性(瘋狂):一再重蹈覆轍而期望有不同的結果。」

許多人引用這句話時稱是源於愛因斯坦,不過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愛因斯坦說過這句話,但這無損於這句話的合理性。

少子化不是只在台灣有,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都早已遇到少子化狀況,也不僅當代,早在羅馬時代就已經有少子化。過去各國也總是把少子化當成嚴重問題,因此早早就提出各種少子化的對策,所提出的辦法也都大同小異,台灣的衛福部不是特別「沒有創意」,是其他國家早就用盡所有合乎邏輯的辦法,不是全都無效,就是代價太過高昂,如今有些國家演變為病急亂投醫、狗急跳牆、亂槍打鳥、胡思亂想,看能不能誤打誤撞、死馬當活馬醫,這些不能叫創意,也不值得學習。

該參考的,是過去所有國家長年來嘗試的結果,先從有效的國家說起,對抗少子化的典範,可說是瑞典,瑞典早在1980年代就面臨少子化危機,出生率降到1.6,於是瑞典採取高福利高社會支持的手段鼓勵生育,包括對孕婦、媽媽的各種社會支持、補貼低收入戶生育養育開支、提升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使其與一般婚生子女平等,種種措施下,瑞典成功的將出生率回復到2,成為當時世界各國少子化對策的學習對象。

但是,高社會福利支出馬上造成1980年代晚期瑞典財政嚴重透支,結果瑞典被迫進行財政改革,削減各項社會支出,包括這些生育養育的補貼與支援措施預算在內,刪減過後,出生率在2000年又降到1.5。

如今,瑞典出生率再度是歐洲標竿,2014年達1.88,僅次於法國,許多人稱是瑞典福利制度的貢獻,但是卻忘記上一段福利制度削減後只能支持1.5生育率的歷史,那這次瑞典又靠什麼提升生育率?先賣個關子,回到生育率數字本身,其實瑞典近年來生育率是在下降,從2010年的高點1.98逐年滑落,從這邊可看出端倪。

把瑞典生育率曲線,拿來與瑞典的移民人數對比,可恍然大悟:2010年是生育率高峰,對照2009年正是瑞典的移民高峰,當年瑞典人口成長8.4萬人,移民人數竟達10.2萬人,2009年瑞典是歐盟國家中,收受中東戰亂國家政治庇護人數第四大國,以人口比例來說,僅次於塞浦路斯與馬爾他,移民的高生育率衝高了瑞典的總生育率。然而,移民在瑞典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引發多次暴動,使瑞典人懷疑政府協助移民融入瑞典社會的能力,之後接收移民腳步放緩,瑞典生育率也就隨著下降。

瑞典經驗其實也適用其他國家的情況。當前歐洲生育率冠軍國家為法國,2014年生育率高達2.01,法國同樣是移民大國,2008年以來每年都接收20萬上下移民;法國也提供大方的生育補貼,產假可領4個月全薪,生第三胎再加碼給半年,種種家庭支持制度,總支出高達法國GDP的2.6%,這顯然會造成經濟上的後果,法國連年經濟成長疲軟失血,2012~2014年每季的GDP年成長率都在1%以下,2015年以來最高只有1.3%,人均GDP停滯不前,成為歐洲三大經濟體中最疲弱的一個。少子化是解決了,但整個國家也被解決了。

另一個歐洲生育率指標國家,英國,生育率達1.9,許多人也解釋為是良好的社會福利政策提供生育誘因,然而,相關社福程度差不多的德國,生育率卻只有1.4,顯然這個解釋難以成立,到底英國是如何衝到1.9的生育率呢?英國有四分之一的產婦都是外國移民,答案很明顯,移民成為德國與英國之間差距的最大主因,德國在梅克爾提出收容百萬難民以前,接收移民人數相對保守,如2014年只收了20.3萬人,相對的英國自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一年移入人數高達59.6萬人。

比較英國的鄰國愛爾蘭,答案更是明確,愛爾蘭的生育率在2012年達2.01、2013年達1.96,但2014年大跌至1.45,從社會福利政策很難解釋這樣的變化,尤其是愛爾蘭的生育支持總支出遠比法國寒酸,只達GDP的0.2%,遠低於歐盟國家平均值0.7%。

但是,從移民數據則很容易理解。愛爾蘭自2005年以來吸引大量外來移民,2005年移入人數高達8.5萬人,2006年超過10萬達10.7萬人,2007、2008分別達15.1萬、11.3萬人,然而2009年起移入人數驟降,2009年僅7.4萬人,導致當年移入扣掉移出的淨移民數僅剩1,600人,2010年以後開始流出大於流入,對照愛爾蘭這波生育率從2005年起拔高,高峰落在2008、2009年的2.06、之後就每年下降,有明顯的相關。

美國的情況更是眾所周知,原本由非裔支撐生育率,1970年代以後非裔美國人的社經地位緩步改善,隨之生育率大降,改由西語裔、亞裔移民撐場面,2003年美國西語裔的生育率達2.79,可說是是美國生育率的支柱。

相對於美國由移民支撐生育,日本對移民的排斥政策,就導致少子化無解的結果。

日本依照自身的定義,從1997年就進入「少子社會」,此前早已開始積極研究如何面對少子問題,1990年代起,政府支持兒童與家庭的預算佔GDP比例年年增加,但是生育率照樣年年減少,日本政府有鑑於生育相關社會福利遜於歐洲國家,1995年起強化產婦、育幼等支援,結果仍然無效,2002年生育率繼續落到1.29,於是日本內閣自2003年起為「少子化對策」特別設置國務大臣,跨黨派國會議員一起通過《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政府則推動《次世代育成支援對策推進法》,開了無數會議,盡了無數努力。


少子化嚴重的日本,日本一年花掉5千多億台幣成立「小孩・生育本部」,但仍成效不彰。圖/沈聰榮

十幾年下來,還是照樣少子化,於是2015年安倍內閣又成立「小孩・生育本部」,一年預算高達1.89兆日圓,相當於5,287億元新台幣,依人口比例換算,相當於台灣一年花上約千億元新台幣,約等同於我國全數科研預算,但是效果仍然鴉鴉烏。

而若要照法國水準,支出到GDP的2.6%,以台灣2015年GDP計算,要花到4,137億元新台幣,約相當於我國全部國防預算再加上全數科研預算。不需要是財經專家也可看出台灣財政與經濟會垮台。

事實上,少子化根本不該是問題。以台灣來說,台灣在1945年人口不過600萬人,短短半世紀多,人口將近倍增再倍增到2300萬人,環境承載已經到達上限,難道人口還應該再增加?除非想靠飢荒、瘟疫、世界大戰來減少人口,不然靠少子化和平減少人口,只是理所當然而已。少子化本來是正常現象,卻被當成「病」一直想處理,當然不是無效就是越搞越糟。

社會進步也使得生育「不划算」,過去不顧人權的年代,小孩6歲就叫去當童工貼補家用,現在禁止童工,還要養育到大學畢業甚至攻讀博士,養育成本急遽提高。另一方面,父母的生產力隨著經濟成長已經大幅增加,使得犧牲生產力照顧小孩的機會成本也跟著大幅上升。當養育成本急遽上升,養成之後卻面臨青年失業、低薪,因為人口過剩的社會、加速自動化的產業,並不需要多餘的人口,新增人力遠遠供過於求。養小孩變成「賠錢生意沒人做」。

瑞典等福利國家想到讓國家來承擔所有的負擔,補貼人民生育,但人民自己養小孩是「賠本生意」時,全由國家買單難道就會賺錢?只不過是虧損轉嫁到國家頭上罷了。人民是願意生育了,但換成國家要破產了。根本的原因,在於只要社會富裕到一定程度以後,生育小孩就會不符合總體效益。

許多人把人類當成理想氣體模型,以為小孩到了成年自動就會有生產力,自動會幫國家財政買單,卻無視事實:現在青年失業率是成人的兩三倍、多數青年窮忙低薪,低到連繳稅門檻都達不到。在解決青年低薪失業問題以前,生育、養育、產生更多青年,財政黑洞不只不會解決,還只會加倍擴大。

遠自羅馬時代就發生過的少子化,根本是人類正常現象,應該順應自然,而不是總是想要「逆天」,各國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想要違反自然「解決」少子化,花錢不夠則完全白費力氣,花錢足夠則會搞垮國家財政與經濟。

唯一的可行方案,只有引進移民,因為移民貧窮,生養小孩的機會成本低,所以生育意願高,不過,當移民融入社會,提升社經階級以後,生育率也一樣會下降,這時就得引進新一批的移民。有了這個基本認知,就了解若真要設置「少子化對策辦公室」,不該設在衛福部,而是應該設在內政部(下轄移民署)。

這對老是想創造「純正大和血統」國族神話的日本來說,成了一個死結,但台灣從來就是移民社會,移民不該是禁忌,當然,移民必定會帶來種種社會問題,必須事先有所準備,若不願冒這個風險,那麼,我們應該選擇接受少子化,適應少子化,重新因應少子化時代打造所有政策,而非妄想改變自然。

「少子化對策」這個議題,過去已經有太多國家重蹈覆轍,如果台灣還想繼續重蹈覆轍,卻期望有不同的結果,那麼,只有一個結論,就是:沒有理性(瘋了)。

相關連結: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Ireland, 2015
Japanese birth rate to drop below 1 million for first time since records began in 1899
日本「小孩・生育本部」
日本內閣府少子化對策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