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兩甲子、120周年的日子。甲午戰爭是東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它改變了韓、日、中、台四個國家的命運。
甲午戰爭實際交戰國雖是日本與清朝,導火線卻是兩國在朝鮮的利益衝突。朝鮮自古與中國有宗藩關係,受中國保護,但日本在十九世紀後半葉企圖染指朝鮮,不是直接挑釁,就是唆使親日份子叛亂,因而引發清朝疑慮,派兵馳援,導致中日對峙。1894年3月,朝鮮發生東學黨農民內亂,日軍趁機衝入景福宮控制朝鮮君主,朝鮮於是向清朝求救;7月23日清朝派艦艇運兵前往朝鮮,7月25日返航時,在朝鮮海面遭日本艦隊開砲,清艦立即回擊,甲午戰爭從此展開。甲午戰後,清朝在馬關條約裡承認朝鮮永久獨立,不再附屬中國,等於開啟了日本兼併朝鮮的大門。1910年,日韓簽訂合併條約,大韓帝國正式滅亡,韓國進入了日本統治時代。
十九世紀後半葉,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國富兵強以後,想要效法歐洲強權往外擴張,當時最先被提起的就是1868年的「征韓論」。1876年,因為日艦在朝鮮海面作業,遭江華島守軍砲擊,日本逼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打開了朝鮮門戶。日本老早清楚,征服朝鮮才能征服中國。1853年,美國軍艦叩開了日本的鎖國門戶,想不到20幾年後,日本已經躍升為東亞強權。1894年日本在甲午戰爭打敗清朝,1905年在日俄戰爭再度獲勝,西進大陸如此順利,於是肆無忌憚起來。1914年日本加入一次世界大戰,圖謀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後來乾脆直接發動侵華戰爭,進兵中國。歷史證明,甲午戰爭讓日本嚐到侵略的甜頭,卻也將日本帶進二戰的自我毀滅境地。
1894年1月,在國外受教育,充滿救國熱情的中國醫生孫文,上書李鴻章,殷切寫下中國富強之道,但李鴻章愛理不理。甲午戰敗,證明清廷從鴉片戰爭以來所推行的自強運動徹底失敗,孫文幡然醒悟,欲救中國,只有推翻滿清,於是在1894年11月,甲午戰後幾個月,在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1895年4月,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的消息傳回中國,當時正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群情激憤,於是在康有為的帶領下,上書光緒皇帝。康有為花了不到兩天的時間寫下萬言書,力倡變法圖強。後來康有為與弟子梁啟超獲得光緒皇帝信任,委以變法重任。梁啟超跟孫文一樣充滿救國熱情,但他選擇保皇立憲的方式,曾因而與孫文陣營打筆仗。康梁那一套明顯受到日本影響,但孫文超越了他們,直接取法泰西。
康有為在給光緒的萬言書裡寫道,「棄台民之事小,散天下之民事大」,也就是說,台灣割讓給日本,中國損失不大,要緊的是其他中國人恐將有被拋棄的恐懼,從此離心離德。然而對台灣人來說,馬關條約宛如晴天霹靂,將台灣拖入殖民境地,也敲醒台灣人的中國夢。1895年,台灣民主國成立,雖然沒多久就夭折,台灣人的國家意識已經萌芽。日本統治結束以後,台灣人曾短暫對中國再起幻想,隨即又受到慘烈教訓,終於徹底醒悟,知道自己不能再做別人的附庸。甲午戰爭爆發兩甲子、120年來,台灣人越來越清楚自己是誰、將來要去哪裡,至今仍在為了建立自己的國家,勇往直前,繼續奮鬥。